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08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外科手术中对人的脊柱椎板缺损区起预防术后硬膜 外瘢痕作用的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
背景技术
1934年Mixter和Barr首先介绍了早期的椎板切除术治疗外伤源性和退变 源性椎间盘突出。其后该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症、椎管肿瘤 以及脊柱创伤的治疗中,成为脊柱外科中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用以获得彻底 的减压及良好的术野显露。但术后部分患者经常发生持续、反复的腰腿痛或其他 不适症状,临床上称之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ailedback surgery syndrome,简 称FBSS),发生率达10% 15%。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硬膜外的瘢痕粘 连。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疤痕组织,与硬膜及神经根粘连、牵扯、压迫、卡 压神经而引起严重的疼痛,症状复发,严重影响脊柱手术的远期效果。Fritsch 统计FBSS患者中约有60%为硬脊膜瘢痕组织粘连所致。所以预防硬膜外瘢痕组 织成为减少FBSS的重要措施。1974年,LaRocea和Macnab通过动物实验,认 为硬膜外瘢痕来源于椎管后方受损伤的骶棘肌创面,并提出"椎板切除膜" (Laminectomy Membrane)这一概念。硬膜外瘢痕形成历经3个阶段第l阶段为局部炎症反应阶段,主要包括出血的停止、血块的凝固和各种趋化因子的释放。第2阶段为肉芽组织产生阶段,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大量增殖、胶原在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加之新生毛细血管网形成,血肿代之以大量的肉芽组织。第3阶段为瘢痕形成及组 织重建,作为主要的组织修复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 维的增多及成熟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静止的纤维细胞,肉芽组织就逐渐转化为瘢痕 组织。1990年,Songer通过的动物实验,认为硬膜外瘢痕不仅来自于骶棘肌的创 面,同时也来源于血肿,而且血肿在硬膜外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血肿的存在是瘢痕形成的先决条件。椎板减压后形成的骨创面及周围软组织 创面的渗血聚集于椎板缺损区。只有当血肿充满椎板缺损区,其压力与创腔的压 力平衡时,血肿才停止增大。血肿是成纤维细胞增殖与活性增强及其调控因子聚 集的中介场所,血肿的存在与瘢痕组织及致密程度直接相关。在防止椎板切除术 硬脊膜瘢痕组织粘连方面,脊柱外科及神经外科医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尝试,防粘连材料层出不穷,但都不能有效地防止血肿的形成和疤痕增生。发明内容1. 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椎板切除术后会出现硬膜外瘢痕、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不 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防止血肿形成、预防硬膜外瘢痕、进一步避 免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的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2.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包括隔囊体,在隔囊 体内设有囊腔,在囊腔内填充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所述的隔囊体为可生物降解 的隔囊体,在隔囊体上设有固定耳。3.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并非为单纯的膜状结构,而是采用隔囊构造。椎板减压后,在椎 板缺损区内形成空隙,术后将在该处形成血肿。而在缺损区植入本设计的隔囊后, 它的空间效应及其在创腔内形成的压力有利于减少血肿、阻止椎管后方由受损伤 的骶棘肌创面等所引起的瘢痕增生,从而达到在椎板缺损区形成预防硬膜外瘢痕 组织增生的三维屏障。在本实用新型的隔囊体囊壁逐渐降解碎裂的过程中,囊内 溢出的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玻璃酸钠)仍可在一段时间继续维持预防和减少硬 膜外瘢痕的作用。最终,隔囊的所有成分均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它们被吸收后, 椎板缺损区为疏松组织替代,从而避免硬膜囊与骶棘肌间的紧密粘连,也防止大 量增生的瘢痕组织压迫硬膜囊引起症状复发。行椎板减压术后,椎板大部及棘突被切除,硬膜囊与骶棘肌间形成潜在性腔隙,其中部的前后径较大,而周围较小。因此隔囊体设计为碟形囊状构造,中央 区厚,向周围稍变薄,加之隔囊又一定的可塑性,所以可以更好地贴合硬膜囊与 骶棘肌间形成潜在性腔隙,有良好的抗压性,可更好地防止血肿形成。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有隔囊体、固定耳及固定孔。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I- I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n-n剖视图。图4是椎板减压后植入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防止血肿聚集,将粗糙的骶棘肌与硬膜囊隔开。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包括隔囊体l,在隔囊体l内设有囊腔 2,在囊腔2内填充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所述的隔囊体1为可生物降解的隔囊体,在隔囊体1上设有固定耳4。在本实施例中,填充有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 3的隔囊体1形状自中部向边缘稍变薄;填充有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的隔囊体 l呈蝶形。所述的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可选择玻璃酸钠,所述的可生物降解的隔囊体为聚己内酯/聚乳酸隔囊体。 进一步说,本实用新型的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为碟形囊状构造,如附图1~3。隔囊中央区厚,向周围稍变薄。周围边缘区有可供固定用的固定耳4及 固定孔5,头、尾侧各有一对,两侧各有一只。隔囊由高分子聚合物包裹液态可 吸收材料构成。使用聚己内酯和聚乳酸按预定要求合成出高分子聚合物,制成可 吸收隔囊,其内预充大分子玻璃酸钠。手术中完成脊柱后路椎板减压等操作后,修平椎板缺损区边缘,充分止血, 冲洗创腔。根据椎板缺损的大小,选择合适尺寸的隔囊,使隔囊边缘超出缺损边 缘lcm左右。将其置于椎板缺损区背面,利用固定耳4上的固定孔5缝合固定 于周围肌肉、韧带上。复位骶棘肌覆盖隔囊表面,根据情况可放置引流。
权利要求1.一种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隔囊体(1),在隔囊体(1)内设有囊腔(2),在囊腔(2)内填充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所述的隔囊体(1)为可生物降解的隔囊体,在隔囊体(1)上设有固定耳(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其特征在于填充有 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的隔囊体(1)形状自中部向边缘稍变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其特征在于填充有 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3)的隔囊体(1)呈蝶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防硬膜外瘢痕可吸收隔囊,包括隔囊体,在隔囊体内设有囊腔,在囊腔内填充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所述的隔囊体为可生物降解的隔囊体,在隔囊体上设有固定耳。填充有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的隔囊体形状自中部向边缘稍变薄。在本实用新型的隔囊体囊壁逐渐降解碎裂的过程中,囊内溢出的液态人体可吸收材料(玻璃酸钠)仍可在一段时间继续维持预防和减少硬膜外瘢痕的作用。最终,隔囊的所有成分均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它们被吸收后,椎板缺损区为疏松组织替代,从而避免硬膜囊与骶棘肌间的紧密粘连,也防止大量增生的瘢痕组织压迫硬膜囊引起症状复发。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1167984SQ20082003337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8日
发明者庄苏阳 申请人:东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