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随身携带式接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特殊人群排尿并临时储尿的器具,是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卧床瘫痪等及行动不便的病人和小便失禁的一些病人,由于穿脱衣裤不便等原因,均难以解决正常的小便问题,或把尿液排在床上,或把尿液排在衣裤上,对此,自己往往十分难以处理,别人也难以护理,病人自己也会很痛苦,对此,目前虽然巿场上有导尿系统、尿不湿和其他品牌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明显地存在着缺点和不足,都不是非常的理想,因此,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行动不便的病人及小便失禁病人排尿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该接尿器可以十分方便的套装或贴合在病人的身上,无论卧床或行走(包括着装正常的行走)均可以方便的进行排尿,并且,由于本技术方案的独特结构特征,能够使套装或贴合的病人感觉不到不适,因此,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活动空间,即使出门旅游,走亲访友也不是问题,所以它不仅可以很方便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并且病人也会大大减少因排尿不便的烦恼和尴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分为男用和女用两种。
男用接尿器包括软套、排尿管、储尿袋三个部分, 一个可以套装在阴茎上的软套,软套上带有弹性圈、内筋突起、透气柱及粘贴固定区,在软套的底部,安装有一个圆柱形的排尿嘴,排尿嘴通过柔软的排尿管与储尿袋连接,弹性圈是一种带有弹性的圆形圈,它下接软套并与软套连接为一个整体,内筋突起为贴附在软套内表面的突起物,其和软套形成了一个整体。粘贴固定区分为上粘贴固定区和下粘贴固定区两部分,上粘贴固定区主要和软套的中上部相连,相
连后和软套形成一个整体;下粘贴固定区主要是软套的中下部,与衣裤相粘
贴,起到固定软套的作用。透气柱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上粘贴固定区内,与上粘贴固定区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过透气柱的外口和外部空气相连接,储尿袋为一个软质的袋子,其上部带有进口嘴,可与排尿管接通,其两边对称分布有捆绑带,其底部有排尿口,并有软塞子堵住,排尿时,拔下软塞子,即可排尿。
女用接尿器包括固定带、连接带、尿兜、排尿管及储尿袋五部分,弧形的尿兜贴合于尿道口的下方,尿兜的周围连接有弹性边,它完全包裹贴合在尿道口部,前部延伸至腹下部,后延伸至肛门处。尿兜中上部有透气柱,尿兜底部安装有排尿嘴,排尿嘴通过柔软的排尿管与储尿袋连接,尿兜的上部顺序连接有连接带及固定带,透气柱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尿兜的中上部内,与尿兜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过透气柱的外口和外部空气相连接,连接带为一个片形的软带,它下端固定在尿兜的两端,上端连接固定带上,紧紧贴合在女人的腰部及后臀部,储尿袋的两边对称分布设有捆绑带,其底部设有带软塞子的排尿口。当尿道口排尿时,尿液流入尿兜内,经下部的排尿管流入储尿袋中,连接带是连接尿兜与固定带的带子,固定带是系在腰部的带子,起到固定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接尿器可以十分方便的套装或贴合在病人的身上,和医院的导尿系统前部不同、中后部相似,所以无须插到病人的膀胱中排尿,避免了病人排尿痛苦;和市场上一次性的纸质尿不湿虽材质不同却有异
曲同功之效,但比其经济实惠;和市场上其它品种的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实
用性、舒适性。因此无论卧床或行走均可以方便的进行排尿,而且轻松自如,行动不受丝毫影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病人排尿不便的烦恼和尴尬,而且还可以很方便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并且还可以大大减少由于病人排尿问题所造成的各种负担。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
图1为男用接尿器结构原理示意图之侧面图;附图2为男用接尿器结构原理示意图之正面图;附图3为女用接尿器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l.阴茎,2.弹性圈,3.内筋突起,4.软套,5.透气柱,6<1>.上粘贴固定区,6<2>.下粘贴固定区,7.排尿嘴,8.排尿管,9.储尿袋,IO.捆绑带,11.排尿口, 12.固定带,13.连接带,14.弹性边,15.尿兜。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l、 2、 3中,该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分为男用和女用两种。在图l、 2中,男用接尿器包括软套4、排尿管8、储尿袋9三个部分,软套4上带有弹性圈2、内筋突起3、透气柱5及粘贴固定区6,在软套4的底部,安装有一个圆柱形的排尿嘴7,排尿嘴7通过柔软的排尿管8与储尿袋9连接,弹性圃
2是一种带有弹性的圆形圏,它下接软套4并与软套4连接为一个整体,内筋 突起3为贴附在软套4内表面的突起物,其和软套4形成了一个整体。粘贴 固定区6分为上粘贴固定区6 <1>和下粘贴固定区6 〈2>两部分,上粘贴固 定区6 <1〉主要和软套4的中上部相连,相连后和软套4形成一个整体;下 粘贴固定区6 〈2〉主要是软套4的中下部,与衣裤相粘贴,起到固定软套4 的作用。透气柱5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上粘贴固定 区6〈1〉内,与上粘贴固定区6 〈1〉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 过透气柱5的外口和外部空气相连接,储尿袋9为一个软质的袋子,其上部 带有进口嘴,可与排尿管8接通,其两边对称分布有捆绑带10,其底部有排 尿口 11,并有软塞子堵住,排尿时,拔下软塞子,即可排尿。
在图3中,女用接尿器包括固定带12、连接带13、尿兜15、排尿管8及 储尿袋9五部分,弧形的尿兜15贴合于尿道口的下方,尿兜15的周围连接 有弹性边14,它完全包裹贴合在尿道口部,前部延伸至腹下部,后延伸至肛 门处。尿兜15中上部有透气柱5,尿兜15底部安装有排尿嘴7,排尿嘴7通 过柔软的排尿管8与储尿袋9连接,尿兜15的中上部顺序连接有连接带13 及固定带12,透气柱5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尿兜15 的中上部内,与尿兜15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过透气柱5的 外口和外部空气相连接,连接带13为一个片形的软带,它下端固定在尿兜15 的两端,上端连接固定带12上,紧紧贴合在女人的腰部及后臀部,储尿袋9 的两边对称分布设有捆绑带10,其底部设有带软塞子的排尿口 11。当尿道口 排尿时,尿液流入尿兜15内,经下部的排尿管8流入储尿袋9中,连接带13 是连接尿兜15与固定带12的带子,固定带12是系在腰部的带子,起到固定作 用。
权利要求1、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男用接尿器包括软套(4)、排尿管(8)、储尿袋(9)三个部分,男用接尿器有一个可以套装在阴茎上的软套(4),软套(4)上带有弹性圈(2)、内筋突起(3)、透气柱(5)及粘贴固定区(6),在软套(4)的底部,安装有一个圆柱形的排尿嘴(7),排尿嘴(7)通过柔软的排尿管(8)与储尿袋(9)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圈(2) 是一种带有弹性的圆形圈,它下接软套(4)并与软套(4)连接为一个整体。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内筋突起 (3)为贴附在软套(4)内表面的突起物,其和软套(4)形成了一个整体。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粘贴固定 区(6)分为上粘贴固定区(6 〈1〉)和下粘贴固定区(6 〈2〉)两部分,上粘 贴固定区(6 〈1〉)主要和软套(4)的中上部相连,相连后和软套(4)形成 一个整体;下粘贴固定区(6 〈2〉)主要是软套(4)的中下部,与衣裤相粘 贴。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透气柱(5) 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上粘贴固定区(6 〈1〉)内,与 上粘贴固定区(6 <1〉)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过透气柱(5) 的外口和外部空气相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储尿袋(9 ) 为一个软质的袋子,其上部带有进口嘴,可与排尿管(8)接通,其两边对称 分布有捆绑带(10),其底部有排尿口 (11),并有软塞子堵住。
7、 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女用接尿器包括固定带(12)、 连接带U3)、尿兜(15)、排尿管(8)及储尿袋(9)五部分, 一个弧形的 尿兜(15)贴合于尿道口的下方,尿兜(15)的周围连接有弹性边(14),尿 兜(15)中上部有透气柱(5),尿兜(15)底部安装有排尿嘴(7),排尿嘴(7)通过柔软的排尿管(8)与储尿袋(9)连接,尿兜(15)的中上部顺序 连接有连接带(13)及固定带(12)。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透气柱(5) 是一种向内、向外双向开口的软柱子,它隐在尿兜(15)的中上部内,与尿 兜(15)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且内部相通并透过透气柱(5)的外口和外部 空气相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连接带(13) 为一个片形的软带,它下端固定在尿兜(15)的两端,上端连接固定带(12) 上,紧紧贴合在女人的腰部及后臀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其特征是所述储 尿袋(9)的两边对称分布设有捆绑带(10),其底部设有带软塞子的排尿口(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随身携带式接尿器。该接尿器分为男用和女用两种,男用接尿器有一个可以套装在阴茎上的软套,软套的下部,顺序连接有排尿管及储尿袋;女用接尿器是在尿道口的下方贴合一个弧形的尿兜,尿兜底部顺序与排尿管及储尿袋连接,上部顺序与连接带和固定带连接;排尿时,尿液流入软套或尿兜内,经底部的排尿管流入储尿袋中。该接尿器可以十分方便的套装或贴合在病人的身上,无论卧床或行动均可以方便的进行排尿,不仅可以很方便的对病人进行护理,并且病人也会大大减少排尿不便的烦恼和尴尬。
文档编号A61F5/453GK201271311SQ200820112409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5日
发明者张建国 申请人: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