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455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物理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装置,特别涉及一 种带有导管、负压抽气,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 炎、鼻炎、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用器械。
技术背景 '
负压脉动式清肺仪根据人体生理呼吸功能结构和疾病阻塞特点,利用负压 脉动振荡气流,帮助患者在自主呼吸的同时呼出更多残气,从而增加肺泡通气 量,帮助疏通气道,有利消除炎症;同时增加血流量,提高血氧含量,消除咳、 喘、憋等症状,提高人体呼吸动力,确保排气排痰、疏通气道,使病人获得轻 松顺畅的有效呼吸。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76850,
公开日1991年5月15日,发明创造的名称 为负压抽气式肺功能治疗仪,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治疗肺和支气管疾病的负压 抽气式肺功能治疗仪。中国专利公开号CN2530643,
公开日2003年1月15日, 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帮助治疗急、慢性呼吸道堵塞、鼻炎等通气障碍疾病的负 压脉动式清肺仪。这两种装置都采用压縮皮碗,利用电磁铁和永磁铁的相互作 用,进行抽气,存在的主要不足之处是皮碗的压縮变形小,抽气效率低,可 控气流量小,负压变化范围小;由于电磁铁和永磁铁具有瞬间吸合与缓慢释放 的工作特点,皮碗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每次的縮短、伸 长工作过程中,皮碗不能充分地恢复到初始位置,因而,产生的负压小。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6398,
公开日1992年11月25日,发明创造的名称 为负压脉动式清肺仪,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肺心病、鼻炎、鼻窦炎等多种疾病的负压脉动 式清肺仪。该装置利用负压泵和电磁阀产生负压脉动气流,负压泵产生负压气 流;电磁阀控制衔铁的通断,完成气流的进入与排出,形成脉动气流;负压气 流依靠负压泵产生,使得整个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而且电磁阀与衔铁的吸 合与断开,带来较大噪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抽气效率高、 结构简单、噪音小、负压大、气囊伸縮充分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包括换气室、气囊、积水瓶的进气口通过橡胶管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的出气口通过橡胶管和换气 室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子、定子、线圈和磁瓦;所述的气 囊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气流;所述的换气室和气囊是 前后贯通的,换气室和气囊在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动 子和气囊相连接,动子拖动气囊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气囊伸长或縮短。动 子呈圆筒状,中间是一圆柱导轨,用于支撑和引导动子在定子中运动,动子的 框架中镶嵌磁瓦,用来产生磁场。所述的定子包括线圈、塑料套筒和铁芯,线 圈由金属丝制成,均匀地缠绕在塑料套筒上面。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例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包括换气室、气 囊、积水瓶的进气口通过橡胶管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的出气口通过橡胶管和 换气室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子、定子、线圈和磁瓦;所述 的气囊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气流;所述的换气室和气 囊是前后贯通的,换气室和气囊在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 动子和气囊相连接,动子拖动气囊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气囊伸长或縮短。 所述的动子的开口端有一环形凹槽,金属丝制成的线圈均匀地缠绕在环形凹槽 中,塑料套筒i乍为线圈的支撑骨架,动子的中间部位有一中心圆柱,做为动子 的运动导轨。所述的定子内部包含一支撑骨架,在支撑骨架中安装磁瓦,用于 产生磁场。定子的中间为一铁芯,强化磁场强度;铁芯的中间是中空的,用于 配合圆柱导轨。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经积水瓶连接至人体鼻孔端,构成呼吸系统疾病治 疗装置。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由气囊产生的负压脉动气流,其流量为1000ml/min 至7000ml/min,优选值为3000ml/min至7000ml/min;负压为-300Pa至-1600Pa, 优选值为-780Pa至-1600Pa,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抽气量大,效率高。由于气囊为圆柱褶皱状,可以进行大尺度的拉伸和 压縮,相对于皮碗式抽气装置,增大了排气量,提高了工作效率。2、 噪音低。动子和定子构成直线电机驱动系统,二者采用圆柱导轨接触, 摩擦系数小,噪声小。3、 负压大。由于气囊可以充分地伸长和压縮短,压縮比大,产生的负压大, 可以调控的负压范围宽,可以灵活设置负压工作点。4、 本实用新型采用直线电机系统拖动动子往复运动。通过向线圈通入直流 电流,控制动子来回运动,电流的方向确定定子牵引力的方向,在排气过程中, 线圈通入正方向的直流电,控制牵引力,压縮气囊;在抽气过程中,气囊的伸 长,不仅靠气囊的自身恢复力,同时控制线圈中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由动子拖 动气囊复位,使气囊充分恢复到原位。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其中101—换气室,102—气囊,103—动子,104—磁瓦,105—定子,106—进气管,107—出气管。图2是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剖视图,其中201—线圈,202—导轨,203一塑料套筒,204—铁芯。 图3是定子剖视图。图4 (a)是气嘴结构示意图,图4 (b)是气嘴中的筛片结构示意图,其中 401—细直管、402—喇叭管、403—球阀、404—筛片、405—粗直管。图5是积水瓶结构示意图,其中501—橡胶管,502—进气口, 503—积水 瓶,504—出气口, 505—橡胶管。图6是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立体结构图,其中601—换气室,602—气 囊,603—动子,604—定子,605—进气管,606—出气管。图7是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剖视图,其中动子701—导轨,702—磁瓦。图8是动子的立体结构图,其中801—线圈,802—环形凹槽,803—塑料 套筒。图9是定子的立体结构图,其中901—支撑骨架,902—铁芯。
具体实施方式
第l实施例如图1所示,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包括换气室101、气囊102、动子103、 磁瓦104和定子105。换气室101两端分别是进气管106和出气管107,用于抽 取来自人体肺部的气体,并从换气室101的出气管107排出,同时,换气室IOI 起到稳定气流的作用。气囊102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 气流。动子103和气囊102相连接,并拖动气囊102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定 子105固定不动。参考图2,换气室101和气囊102是前后贯通的,换气室101和气囊102在 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动子103呈圆筒状,中间是一圆 柱导轨202,用于支撑和引导动子103在定子105中往复运动,动子103的框架 中镶嵌磁瓦104,用来产生磁场。参考图3,定子105包括线圈201、塑料套筒203和铁芯204。线圈201由 金属丝制成,均匀地缠绕在塑料套筒203上面。铁芯204起励磁作用。当线圈 201通入直流电时,在磁瓦104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牵引力,拖动动子103 沿轴向运动,带动气囊102伸长或縮短。在进气管106和出气管107处,各包 含一进气嘴和出气嘴,二者采用相同的结构,只是安装顺序正好相反,气嘴的直管401、喇叭管402、球阀403、筛片404和粗直 管405,球阀403是一圆球,它的直径大于细直管401的直径,小于粗直管405 的直径,用于阻塞细直管401,筛片404的结构如图4 (b)所示,上面布满小 孔,防止球阀403脱离粗直管405,并作为气流通道。做为进气管的气嘴,细直 管401和积水瓶503的出气口 504相连接,粗直管405和换气室101相连通; 做为出气管的^嘴,细直管401和换气室101相连通,粗直管405裸露在空气 中。当气囊102伸长时,由于气囊102的体积增大,气囊102中产生负压,进 气嘴的球阀背离细直管,进气管106导通,而出气嘴的球阀靠近细直管,阻塞 气流通道,出气管107断开,人体肺部的气体进入气囊102中,即完成抽气动 作;动子103运动到一定位置后,线圈201通入反向的直流电流,动子103受 到反向牵引力作用,向反方向运动,压縮气囊102,气囊102中产生正压,进气 嘴的球阀靠近细直管,阻塞气流通道,进气管106断开,而出气嘴的球阀背离 细直管,出气管107导通,气囊102中的气体排出,即完成排气动作。由于气 囊102是褶皱状圆筒,可以实现大体积压縮,产生的负压远大于采用皮碗式压 縮结构。由于动子103的往复运动,抽气和排气有规律地间隔动作,负压脉动 气流产生装置产生脉动气流。参考图5,,积水瓶503的进气口 502通过橡胶管501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 503的出气口 504通过橡胶管502和进气管106相连接。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经积水瓶连接至人体鼻孔端,构成呼吸系统疾病治 疗装置。第2实施例如图6所示,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包括换气室601、气囊602、动子603 和定子604。换气室601两端分别是进气管605和出气管606,用于抽取来自人 体肺部的气体,并从换气室601的出气管606排出,同时,换气室601起到稳 定气流的作用。气囊602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气流。 动子603和气囊602相连接,并拖动气囊602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定子604 固定不动。参考图7,,换气室601和气囊602是前后贯通的,换气室601和气囊602在 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动子603的中间是一圆柱导轨701, 用于支撑和引导动子603在定子604中运动。参考图8,动子603的开口端有一 环形凹槽802,金属丝制成的线圈801均匀地缠绕在环形凹槽802中,塑料套筒 803作为线圈的支撑骨架,动子的中间部位有一中心圆柱,做为动子的运动导 轨。,塑料套筒803作为线圈的支撑骨架,动子603的中间部位有一中心圆柱701 ,做为动子的运动导轨。参考图9,定子604内部包含--支撑骨架901,在支撑骨架901中安装磁瓦 702,用于产生磁场。定子604的中间为一铁芯701,强化磁场强度;铁芯701的中间是中空的,用于配合圆柱导轨701。当线圈801通入直流电流时,在磁瓦702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产生牵引力, 拖动动子603沿轴向移动,同时带动气囊602伸长或压縮。在进气管605和出 气管606处的进气嘴和出气嘴,采用如图4 (a)所示的结构,安装顺序正好相 反。做为进气管的气嘴,细直管401和积水瓶503的出气口 504相连接,粗直 管405和换气室601相连通;做为出气管的气嘴,细直管401和换气室601相 连通,粗直管405裸露在空气中。当气囊602伸长时,体积增大,气囊602中 产生负压,进气管605导通,出气管606断开,人体肺部的气体进入气囊602 中,即完成抽气动作;动子603运动到一定位置后,线圈801通入反向直流电 流,动子603受到反向牵引力作用,向反方向运动,压縮气囊602,进气管605 断开,出气管606导通,气囊602中的气体排出,即完成排气动作。参考图5,积水瓶503的进气口 502通过橡胶管501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 503的出气口 504通过橡胶管502和进气管605相连接。上述负压脉动气流产生装置经积水瓶连接至人体鼻孔端,构成呼吸系统疾 病治疗装置。经试验测试表明,由气囊产生的负压脉动气流,其流量为1000ml/min至 7000ml/min,优选值为3000ml/min至7000ml/min;负压为-300Pa至-1600Pa,优 选值为-780Pa至-1600Pa,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包括换气室、气囊、积水瓶的进气口通过橡胶管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的出气口通过橡胶管和换气室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子、定子、线圈和磁瓦;所述的气囊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气流;所述的换气室和气囊是前后贯通的,换气室和气囊在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动子和气囊相连接,动子拖动气囊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气囊伸长或缩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所述的动子呈圆筒状, 中间是一圆柱导轨,用于支撑和引导动子在定子中运动,动子的框架中镶嵌磁 瓦,用来产生磁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所述的定子包括线圈、 塑料套筒和铁芯,线圈由金属丝制成,均匀地缠绕在塑料套筒上面。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所述的动子的开口端有 一环形凹槽,金属丝制成的线圈均匀地缠绕在环形凹槽中,塑料套筒作为线圈 的支撑骨架,动子的中间部位有一中心圆柱,做为动子的运动导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所述的定子内部包含一 支撑骨架,在支撑骨架中安装磁瓦,用于产生磁场,定子的中间为一铁芯,强 化磁 场强度;铁芯的中间是中空的,用于配合圆柱导轨。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还包括进气嘴,所述的 进气嘴由细直管、喇叭管、球阔、筛片和粗直管组成,球阀是一圆球,球阀的 直径大于细直管的直径,小于粗直管的直径,筛片上面布满小孔,细直管和积 水瓶的出气口相连接,粗直管和换气室相连通。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还包括出气嘴,所述的 出气嘴由细直管、喇叭管、球阀、筛片和粗直管组成,球阀是一圆球,球阀的 直径大于细直管的直径,小于粗直管的直径,筛片上面布满小孔,细直管和换 气室相连通,粗直管裸露在空气中。
8、 根据拔利要求l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 置,由气囊产生的负压脉动气流,其流量为1000ml/min至7000ml/min,负压为 -300Pa至-1600Pa。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装置。包括换气室、气囊、积水瓶的进气口通过橡胶管连接至鼻孔端,积水瓶的出气口通过橡胶管和换气室的进气管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子、定子、线圈和磁瓦;所述的气囊是一圆筒,外壁呈褶皱状,用于产生负压脉动气流;所述的换气室和气囊是前后贯通的,换气室和气囊在边缘处咬合在一起,二者形成密闭的气流室;动子和气囊相连接,动子拖动气囊沿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使气囊伸长或缩短。该装置具有抽气量大、效率高、噪音低、负压大等特点,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鼻炎、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414957SQ200920152238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9日
发明者丁贵滨, 王利强, 冬 陈 申请人:王利强;陈 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