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疗器具,尤其是一种侧脑室引流用的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侧脑室体外引流时,所用的引流管为单腔的引流管。在注入药物时, 直接扎管壁的侧面,操作不便,易发生漏液现象,会造成逆行感染。在冲洗脑室时,需要在病 人头部插入两条单腔的引流管,一条注入冲洗药物,另一条将冲洗液抽出,这样,不仅操作 繁琐,对病人的损害也较大。申请人获得的中国专利号为ZL200720021586. 5的“双腔脑侧 室体外引流管”采用双腔结构,由内管和外管组成,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其结构的制造难度 大,生产成本较高,且内外管之间的空间大,通过内外管之间的空间输入药物后,会有较多 的药物滞留在该空间内,既造成药物的较多浪费,又影响了疗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易于制 造,且减少药物的浪费。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有管体,管体后端封闭,管 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管体前端有管口,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细管内 腔与管体的管壁内的壁内管腔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采用上述结构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结构合理,制造难度低,生产成本较低, 且细管内腔、壁内管腔空间小,通过细管内腔、壁内管腔输入药物后,不会有太多的药物滞 留在该空间内,既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又保证了疗效。
图1是现有的引流管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A-A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之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它有管体13,管体后端封闭, 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9,管体前端有管口 18,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 14,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20内的壁内管腔12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11,细管 的前端有另一管口 15。在所述的管口 18内有橡胶塞17,在另一管口 15内有另一橡胶塞16。将这种引流管插入到病人侧脑室后,可将针头穿过另一管口 15内的橡胶塞,进行 药物的注入,注入的药物进入壁内管腔12,经另一出口孔11流出。在进行冲洗、引流时,可将冲洗药物经另一管口 15注入,脑内的冲洗液等经出口孔19进入管体内腔,从管口 18流 出。这种引流管插入到病人侧脑室的方法与现有的单腔引流管相同。 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上,有由外管2、外管内的内管3构成 的管体8,管体内端有堵头10,管体外端有与外管、内管之间的内腔相连通的管口 4,还有与 内管内腔相通的另一管口 7,在管体内端有只与内管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在管体内端的外 管上有只与外管、内管之间的内腔相通的另一出口孔9。在所述的管口 4内有橡胶塞5,在 另一管口 7内有另一橡胶塞6。
权利要求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它有管体(13),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19),管体前端有管口(18),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14),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20)内的壁内管腔(12)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11),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管口(18)内有 橡胶塞(17),在另一管口(15)内有另一橡胶塞(16)。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腔侧脑室体外引流管,属于一种医疗器具,它有管体,管体后端封闭,管体的后部有与管体内腔相通的出口孔,管体前端有管口,在管体前部还连接有细管,细管内腔与管体的管壁内的壁内管腔相连通,液孔的后端为另一出口孔,细管的前端有另一管口。这种引流管结构合理,制造难度低,生产成本较低,且细管内腔、壁内管腔空间小,通过细管内腔、壁内管腔输入药物后,不会有太多的药物滞留在该空间内,既避免了药物的浪费,又保证了疗效。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1643320SQ20092028184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
发明者周刚, 熊佳宁, 田翠英 申请人:熊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