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
背景技术:
现在临床使用的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多为金属材料制成,操作过程中易对患者 阴道子宫造成伤害,给患者造成痛苦,在现已公布专利技术中,提供的输液加压检测子宫输 卵管装置,虽然使用了硅胶材料制成,但子宫密封栓设计不够合理,液体容易从子宫溢出, 装置进出阴道比较困难,也会给患者造成不舒服的感觉,并且功能过于简单。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新型子宫输 卵管检测通液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由硅胶管、注液腔、注液 孔、通气腔、充气孔、楔形气囊、橡皮球、压力表、开关A、开关B、单向阀A、单向阀B、支管组 成。其中,硅胶管内有注液腔和通气腔两个腔,注液腔的前端设注液孔,后端设压力表和开 关A ;硅胶管距前端5cm处设楔形气囊,通气腔的前端设充气孔,后端设开关B,充气孔通楔 形气囊内;硅胶管后端接橡皮球,橡皮球一侧设支管。橡皮球与硅胶管连接部位和支管口部分别设有单向阀A和单向阀B。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硅胶管前端插入子宫腔,使楔形气囊刚好位于子宫口,关闭 开关A,打开开关B,挤压橡皮球给楔形气囊充气,楔形气囊充气膨胀堵住宫颈内口,然后关 闭开关B,打开开关A,将支管接通盛有生理盐水或造影剂的容器,挤压橡皮球,单向阀A关 闭,单向阀B打开,橡皮球内空气排出,松开橡皮球,生理盐水或造影剂被吸入橡皮球内,再 次挤压橡皮球,生理盐水或造影剂压入子宫腔,如此反复,直到子宫内液体压力达到要求为 至,此时可通过B超检查子宫腔是否畸形;关闭开关A,从压力表显示出来的宫腔压力可以 判断出输卵管是否畅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其中1、硅胶管2、注液腔3、注液孔4、通气腔5、充气孔6、楔形气囊7、橡皮球 8、压力表9、开关A 10、开关B 11、单向阀A 12、单向阀B 13、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由硅胶 管1、注液腔2、注液孔3、通气腔4、充气孔5、楔形气囊6、橡皮球7、压力表8、开关A 9、开关 B 10、单向阀A 11、单向阀B 12组成。其中,硅胶管1内有注液腔2和通气腔4两个腔,注液腔2的前端设注液孔3,后端设压力表8和开关A 9 ;硅胶管1距前端5cm处设楔形气囊 6,通气腔4的前端设充气孔5,后端设开关B 10,充气孔5通楔形气囊6内;硅胶管1后端 接橡皮球7,橡皮球7 —侧设支管13。橡皮球7与硅胶管1连接部位和支管13 口部分别设 有单向阀A和单向阀B。使用时,将硅胶管1前端插入子宫腔,使楔形气囊6刚好位于子宫 口,关闭开关A 9,打开开关B 10,挤压橡皮球7给楔形气囊6充气,楔形气囊6充气膨胀堵 住宫颈内口,然后关闭开关B 10,打开开关A 9,将支管13接通盛有生理盐水或造影剂的容 器,挤压橡皮球7,单向阀A 11关闭,单向阀B 12打开,橡皮球7内空气排出,松开橡皮球 7,生理盐水或造影剂被吸入橡皮球内,再次挤压橡皮球,生理盐水或造影剂压入子宫腔。
权利要求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由硅胶管(1)、注液腔(2)、注液孔(3)、通气腔(4)、充气孔(5)、楔形气囊(6)、橡皮球(7)、压力表(8)、开关A(9)、开关B(10)、单向阀A(11)、单向阀B(12)、支管(13)组成,其特征在于,硅胶管(1)内设注液腔(2)和通气腔(4)两个腔,注液腔(2)的前端设注液孔(3),后端设压力表(8)和开关A(9);硅胶管(1)距前端5cm处设楔形气囊(6),通气腔(4)的前端设充气孔(5),后端设开关B(10),充气孔(5)通楔形气囊(6)内;硅胶管(1)后端接橡皮球(7),橡皮球(7)一侧设支管(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其特征在于,橡皮球(7)与硅胶 管(1)通过丝扣连接,橡皮球(7)与硅胶管(1)连接部位设单向阀A(Il),支管(13) 口部设 单向阀B(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子宫输卵管检测通液器,由硅胶管、注液腔、注液孔、通气腔、充气孔、楔形气囊、橡皮球、压力表、开关A、开关B、单向阀A、单向阀B、支管组成。其中,硅胶管内有注液腔和通气腔两个腔,注液腔的前端设注液孔,后端设压力表和开关A;硅胶管距前端5cm处设楔形气囊,通气腔的前端设充气孔,后端设开关B,充气孔通楔形气囊内;硅胶管后端接橡皮球,橡皮球一侧设支管。橡皮球与硅胶管连接部位和支管口部分别设有单向阀A和单向阀B。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A61B5/00GK201617810SQ20102013000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9日
发明者袁新 申请人: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