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02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的导线。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治疗或检查,提出了各种导线,该导线用于引导插入血管、消化道、尿道等管状器官或体内组织来使用的导管等。例如,已知在芯轴的前端部分上设置双层线圈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第5,345,94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 国际申请说明书日文译本特表2006-511304号)、以及前端部分的线圈使用由多根单线组成的绞线的导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337号)。此外,在血管的狭窄比较严重等情况下,必需通过这种狭窄病变部的导线中,已知有一种导线,其具有前端细的锥状部分,还具有前端部的外径被缩小的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为了使上述导线进入狭窄的病变部,要求从操作者身边一侧施加并被传递给前端一侧的转矩具有高传递性。并且,在将导线沿轴向推入时,为了使前端一侧沿轴向适当地进入,要求推入力矩(轴向力矩)具有高传递性。为提高上述转矩和推入力矩的传递性,通常考虑将导线的芯轴整体性加粗,以提高刚度。然而,在加粗芯轴的直径来提高刚度的情况下,当导线被推入狭窄的病变部并与病变部接触时,会发生导线的前端部分弯折或弯曲后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能复原、以及产生残留角度的可能性变大。即,发生所谓复原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导线的转矩、推入力矩的传递性且复原性良好的导线。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果未特别指明,则力矩传递性是指转矩和推入力矩的传递性双方。本发明采用以下方式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方式(1)提供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外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侧部,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具有锥状线圈部,所述锥状线圈部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且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外径朝向所述芯轴的前端减小;内侧线圈,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所述内侧线圈在所述外侧线圈内部包围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侧部,并且配置在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前端一侧上的所述内侧线圈前端一侧的外径小于其后端一侧的外径;前端接合部,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接合在所述芯轴的前端上;外侧后端接合部,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接合在所述芯轴上;以及内侧后端接合部,将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接合在所述芯轴的比所述外侧后端接合部更靠向前端一侧。本发明方式⑵的导线在方式⑴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包括前端内侧线圈部,设置在前端一侧,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成外径基本固定;以及后端内侧线圈部,设置在后端一侧,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成外径基本固定,并且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具有比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外径更大的外径。本发明方式(3)的导线在方式(2)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构成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的直径。本发明方式(4)的导线在方式(2)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和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通过内侧中间接合部接合,并且所述内侧中间接合部将所述内侧线圈接合在所述芯轴上。本发明方式(5)的导线在方式(4)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外侧线圈在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前端一侧具有外径基本固定的前端直线线圈部,所述内侧中间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前端直线线圈部和所述锥状线圈部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本发明方式(6)的导线在方式(5)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前端直线线圈部在前端一侧具有单线相互分离的疏松缠绕部、在后端一侧具有单线相互接触的紧密缠绕部。本发明方式(7)的导线在方式( 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和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线圈部由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构成。本发明方式(8)的导线在方式(7)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由比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数量少的线圈构成。本发明方式(9)的导线在方式(1)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所述内侧线圈是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的一体性线圈,并且所述内侧线圈的外径朝向所述芯轴的前端逐渐减小。本发明方式(10)的导线在方式(9)所述导线的基础上,构成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一侧单线的断面积小于后端一侧单线的断面积。本发明方式(11)的导线在方式(1)、(9)和(10)中任意一项所述导线的基础上, 所述内侧线圈是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本发明的方式(1)中,本发明的导线通过在外侧线圈上具有外径朝向前端方向减小的锥状线圈部,使导线前端的外径减小,因此导线前端可以插入狭窄的狭窄部,能够边利用锥状线圈部逐渐地推压并扩大狭窄部边进入狭窄部。设置在所述外侧线圈内的内侧线圈的前端一侧的直径小于后端一侧的直径,以对应外侧线圈的锥状线圈部。因此,即使外侧线圈的前端部分的外径通过锥状线圈部而被细径化,也可以在横跨从锥状线圈部的后端一侧到外侧线圈的前端的较长范围上配置内侧线圈。所以,可以通过内侧线圈提高转矩和推入力矩(轴向力矩)的传递性。并且,与锥状线圈部的较小外径部分对应,内侧线圈的外径也随之减小,由于在两者之间确保有间隙,所以在弯曲的血管等中,在防止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接触而发生干扰的同时,可以顺畅地从内侧线圈的外径大的后端一侧向外径小的前端一侧传递转矩。所以,在导线的前端一侧实现与从身边一侧施加的转动角度对应的转动角度。即,可以提高导线的转动从动性。并且,利用内侧线圈可以得到期望的前端负荷,所以在将导线推入狭窄部时,可以尽可能防止因导线前端部分弯曲或折曲而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残留角度。即,提高了导线的复原性。本发明方式O)中,内侧线圈由外径基本固定的前端内侧线圈部和后端内侧线圈部构成,因此可以充分确保外侧线圈的锥状线圈部中被细径化的前端一侧的内周面与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以及锥状线圈部的直径增大的后端一侧的内周面与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所以在弯曲的血管等中,当导线的身边一侧转动时,能够尽可能防止因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接触、干扰而阻碍转矩的传递。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导线的转动从动性。并且,由于能够防止外侧线圈的锥状线圈部和内侧线圈的接触、干扰,所以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导线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劣化。本发明的方式(3)中,由于位于后端一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直径大于位于前端一侧的构成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直径,所以可以提高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力矩传递性。因此,从后端一侧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可以高效地传递到前端内侧线圈部,可以提高导线的力矩传递性。并且,由于构成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直径小,所以可以提高内侧线圈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其结果,能够提高导线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本发明的方式(4)中,通过接合前端内侧线圈部和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内侧中间接合部,使内侧线圈与芯轴接合,因此从后端内侧线圈部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不仅传递到前端内侧线圈部,还会传递到芯轴上,从而可以提高转矩和推入力矩的传递性。本发明的方式(5)中,内侧中间接合部位于比前端直线线圈部和锥状线圈部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因此内侧中间接合部的位置与因外侧线圈的外径差而使刚度发生变化的部分错开。所以能够尽可能防止导线的刚度发生急剧变化,能够高效地将导线的身边一侧施加的转矩和推入力矩传递至前端一侧,从而可以提高力矩传递性。本发明的方式(6)中,在前端直线线圈部的前端一侧上具有疏松缠绕部,所以导线越朝向前端越柔软,安全性较高。并且,在外径小的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重合的前端部分上,即使两者相互接触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利用疏松缠绕部允许外侧线圈的弯曲和单线的微小移动,所以消除了外侧线圈和内侧线圈之间的干扰,可以维持导线前端部分的柔软性。本发明的方式(7)中,前端内侧线圈部和后端内侧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线圈部由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构成,所以可以进一步提高力矩传递性。并且,绞线线圈在维持柔软性的同时提高了前端负荷,所以能进一步使芯轴的前端部分细径化,并且可以防止导线折曲、产生残留角度。本发明的方式(8)中,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数量少于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数量,因此能够尽可能防止外径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刚度过度大于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刚度。因此,可以缓和前端内侧线圈部和后端内侧线圈部之间产生的刚度差,可以提高力矩传递性。本发明的方式(9)中,内侧线圈由朝向芯轴前端外径逐渐减小的一体性线圈构成,所以可以将转矩、推入力矩从内侧线圈的后端一侧顺畅传递到前端一侧,从而可以提高力矩传递性。本发明的方式(10)中,位于内侧线圈前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小于位于后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因此可以提高内侧线圈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另外,位于后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大,所以从后端一侧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高效传递至前端一侧,可以提高导线的力矩传递性。
本发明的方式(11)中,由于内侧线圈是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所以力矩传递性高。并且,绞线线圈在维持柔软性的同时提高了前端负荷,所以能进一步使芯轴的前端部分细径化,并且可以防止导线折曲、产生残留角度。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导线的整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测量导线前端负荷的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导线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导线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线
14芯轴
15前端接头(前端接合部)
30前端侧部
40最前端部
50内侧线圈
51前端内侧线圈部
51a单线
阳后端内侧线圈部
5 单线
52内侧中间接合部
56内侧后端接合部
60外侧线圈
60a单线
61线圈主体部
63前端直线线圈部
64锥状线圈部
66外侧后端接合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图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线。在图1、图2中,图示右侧为插入体内的前端一侧(远端一侧),左侧为操作者操作的后端一侧(身边一侧、基端一侧)。导线10主要用于心脏血管的治疗。本实施方式中,导线10的长度约为1900mm。导线10主要由芯轴14、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构成。芯轴14大致分为主体部20和前端侧部30。在导线10的从前端经外侧线圈60到主体部20规定范围的外表面上施有亲水性涂层。主体部20是除芯轴14的前端侧部30以外的部分,为直径一定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0的直径被设为约0. 35mm。前端侧部30是芯轴14的细径化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约为^Omm。芯轴14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不锈钢(SUS304)。也可以使用 Ni-Ti合金类的超弹性合金或钢琴线等其他材料。按照从主体部20 —侧朝向导线10的前端的顺序,前端侧部30依次包括第一锥状部31、小径部32、第二锥状部33、第三锥状部34和最前端部4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锥状部31的轴向长度约为95mm。第一锥状部31的断面为圆形,并且为越朝向前端越细的锥状。本实施方式中,在朝向前端方向上,第一锥状部31的直径从约0. 35mm减小至约0. 21mm。小径部32为断面呈圆形且直径一定的圆柱状,本实施方式中,直径约为0. 21mm。第二锥状部33、第三锥状部34分别为断面呈圆形、且朝向前端变细的倾斜角度不同的锥状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锥状部33的身边一侧的端部至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一侧的端部,直径从约0. 21mm减小到约0. 04mm。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刚度,可以适当变更上述的第一 第三锥状部31、33、34及小径部32的配置方式或尺寸。例如,也可以在第二锥状部33和第三锥状部34之间设置直径一定的圆柱部。并且,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设定锥状部的数量和锥状部的角度。 如图2所示,按照从第三锥状部34 —侧朝向导线10的前端的顺序,最前端部40依次包括第一锥状柔软部41、第一柱状柔软部42、第二锥状柔软部43和第二柱状柔软部44。 本实施方式中,最前端部40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约16mm。最前端部40为芯轴14中弯曲刚度特别低的部分,其中,第二柱状柔软部44是弯曲刚度最低的部分。第一锥状柔软部41和第二锥状柔软部43是断面为圆形、并且朝向前端变细的锥状部分。第一柱状柔软部42和第二柱状柔软部44是断面为圆形且直径一定的圆柱状部分。从第三锥状部34的远端朝向第一柱状柔软部42,第一锥状柔软部41的直径减小,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柱状柔软部42的直径约0. 035mm。从第一柱状柔软部42的远端朝向第二柱状柔软部44的基端,第二锥状柔软部43 的直径减小,第二柱状柔软部44的直径约0. 03mm。在外侧线圈60内,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和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部分被内侧线圈50包围。内侧线圈50由前端一侧的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一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 55这两个单独的线圈连接而成。前端内侧线圈部51包围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后端内侧线圈部55包围芯轴14的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部分。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是由下述方法制造的中空的绞线线圈 在各个芯材上使多根金属制单线接触并紧密绞合后,以公知的热处理方法除去绞合时的残余应力,然后拔出芯材得到线圈。本实施方式中,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外径约为0. 09mm。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6 8根,本实施方式中为8根。另外,单线51a的直径约为0. 02 0. 03mm,本实施方式中约为0. 02mm。本实施方式中,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外径约为0. 15mm。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数量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6 8根,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另外,单线55a的直径约为0. 02 0. 04mm,本实施方式中约为0. 03mm。
如上所述,通过使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直径小于后端内侧线圈部55 的单线55a的直径,可以提高内侧线圈50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并且,位于后端一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直径较大,所以可以提高后端内侧线圈部阳的力矩传递性。因此,从后端一侧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轴向力矩)高效传递到前端内侧线圈部51,可以提高导线10的力矩传递性。另外,为了防止外径和单线直径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刚度过度大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刚度,使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数量少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数量。因此,能够缓和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之间产生的刚度差,可以提高力矩传递性。对于单线51a、5fe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不锈钢。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如Ni-Ti合金类超弹性合金等。并且,还可以组合不同材料的单线。另外,为便于理解,对图1、图2中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直径、以及后述的外侧线圈60的单线60a的直径,与芯轴14的轴向尺寸等相比作了夸张图示。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前端与外侧线圈60的前端一起,通过钎焊相对芯轴14的轴线呈同轴状地接合在芯轴14的前端上。所述钎焊部形成大致半球状的前端接头15(前端接合部)。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后端通过钎焊呈同轴状地接合在最前端部40的第一锥状柔软部41上。所述钎焊部形成内侧中间接合部52。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前端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后端一起,通过内侧中间接合部52呈同轴状地接合在最前端部40的第一锥状柔软部41上。并且,内侧中间接合部52 与外侧线圈60未接合。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后端通过钎焊呈同轴状地接合在第三锥状部34上。所述钎焊部形成内侧后端接合部56。当导线10的前端部分在手术中接触狭窄部位时、以及通过弯曲的血管时等情况下,为防止导线10的前端部分发生塑性变形而折曲,将内侧线圈50设置为包围上述的容易发生折曲、并被细径化的低弯曲刚度的最前端部40和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部分。并且,由内侧线圈50包围的范围与被称作成形的范围大体一致,该成形是将芯轴14的前端部分预先弯向规定方向的作业。芯轴14的从最前端部40至小径部32的大部分插通在外侧线圈60内。外侧线圈 60由一根金属制的单线60a缠绕形成,按照从后端一侧朝向前端一侧的顺序依次包括线圈主体部61、锥状线圈部64和前端直线线圈部63。线圈主体部61为由单线60a缠绕形成的外径一定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外径约 0. 36mm,其轴向长度约120mm。线圈主体部61中,相邻的单线60a相互接触地紧密缠绕。锥状线圈部64是由单线60a缠绕形成的朝向前端方向外径减小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其外径从约0. 36mm减小到约0. 2mm。锥状线圈部64的前端一侧中,在锥状线圈部64 的内周面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1,锥状线圈部64的后端一侧中,在锥状线圈部64的内周面与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后端一侧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75。
锥状线圈部64的轴向长度约30mm。锥状线圈部64中,相邻的单线60a相互接触地紧密缠绕。前端直线线圈部63是由单线60a缠绕形成的外径一定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外径约0. 2mm,轴向长度约10mm。前端直线线圈部63包括紧密缠绕部63a,在后端一侧紧密缠绕成相邻的单线60a相互接触;以及疏松缠绕部63b,在前端一侧疏松缠绕成相邻的单线 60a之间存在间隙。在可以提高外侧线圈60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的同时,疏松缠绕部63b 还可以如后所述,缓和其与内侧线圈50的前端内侧线圈部51之间的干扰。外侧线圈60的单线60a由钼合金等射线不能透射的金属线构成。优选单线60a 的直径约为0. 05 0. 06mm,本实施方式中约为0. 05mm。另外,还可以由下述一根单线构成外侧线圈60的单线60a,所述一根单线由钼合金等射线不能透射的金属线与不锈钢等构成的射线能透射的金属线接合而成,例如,外侧线圈60的前端一侧30mm左右为射线不能透射的线圈,其余的后端一侧为射线能透射的线圈。从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外径和单线60a的直径、以及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外径可知,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内周面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外周面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通过前端接头15,外侧线圈60的前端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呈同轴状地钎焊接合在芯轴14的前端上。外侧线圈60的后端通过钎焊呈同轴状地接合在小径部32上。所述钎焊部形成外侧后端接合部66。并且,外侧线圈60的锥状线圈部64的后端通过钎焊接合在第三锥状部34上。所述钎焊部形成外侧中间接合部65。另外,优选外侧中间接合部65位于锥状线圈部64内,而没有必要与锥状线圈部64 的后端一致。但是,为了避免刚度急剧变化,优选外侧中间接合部65如后所述,与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内侧后端接合部56隔开规定的距离。上述的内侧线圈50的内侧中间接合部52,位于比外侧线圈60的前端直线线圈部 63的紧密缠绕部63a的基端更靠向后端一侧。通过上述配置,可以尽可能防止导线10的刚度发生急剧变化。即,由于外侧线圈60的前端直线线圈部63具有单线60a疏松缠绕的疏松缠绕部63b,所以在疏松缠绕部63b与相邻单线60a紧密缠绕而成的紧密缠绕部63a之间的边界上刚度产生变化。同样,由于在前端直线线圈部63和锥状线圈部64之间的边界上外侧线圈60的外径发生变化,所以外侧线圈60的刚度产生变化。如果这种刚度产生变化的边界和内侧线圈50的内侧中间接合部52重合,则由于会加剧刚度变化,所以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如上所述,有必要使内侧中间接合部52偏离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疏松缠绕部6 和紧密缠绕部63a的边界,并且使内侧中间接合部52偏离前端直线线圈部63和锥状线圈部64之间的边界。因此,内侧中间接合部52被偏离设置成比前端直线线圈部63和锥状线圈部64之间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即,比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紧密缠绕部63a的基端更靠向后端一侧。另外,在外侧线圈60上未设置前端直线线圈部63,而是在锥状线圈部64的前端一侧具有疏松缠绕部,并在锥状线圈部64的后端一侧具有紧密缠绕部的情况下,优选内侧中间接合部52从疏松缠绕部和紧密缠绕部的边界向后端一侧偏离设置。前端内侧线圈部51与前端直线线圈部63接触并发生干扰会导致外侧线圈50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劣化,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疏松缠绕部6 用于防止发生这种现象。艮口, 因为疏松缠绕部63b的单线60a之间存在间隙,假设因血管的弯曲部等使前端内侧线圈部 51与前端直线线圈部63接触并发生干扰,由于各单线60a可以沿轴向略微移动,所以允许外侧线圈60的弯曲,能够尽可能防止外侧线圈60丧失柔软性。并且,内侧线圈50的内侧后端接合部56与外侧线圈60的外侧中间接合部65在轴向上呈分离状态。这是因为如果将内侧线圈50和外侧线圈60在相同位置上与芯轴14 接合,则在该位置上导线10的刚度增大,导线10的刚度会发生急剧变化,所以上述设置可以尽可能防止这种刚度变化。按照上述结构,可以提高从导线10的身边一侧施加的转矩和推入力矩的传递。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通过在外侧线圈60上设置锥状线圈部64,由于可以使外侧线圈60的外径减小,所以不仅可以使导线10进入狭窄比较严重的狭窄部,而且还可以利用内侧线圈50提高力矩传递性。S卩,从导线10的身边一侧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横跨由外径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和外径小的前端内侧线圈部51构成的较长范围, 通过内侧线圈50传递至导线10的前端。此时,在外侧线圈60和内侧线圈50之间,即,在外径小的锥状线圈部64的前端一侧和外径小的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后端一侧之间,确保存在有间隙71,在外径大的锥状线圈部64的后端一侧和外径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后端一侧之间,确保存在有间隙75。 如上所述,由于在外侧线圈60的内周面和内侧线圈50的外周面之间确保存在有间隙,所以即使导线10在弯曲的血管等中发生转动,也尽可能地防止了外侧线圈60与内侧线圈50的接触及干扰,因此,可以顺畅地将转矩传递至导线10的前端,可以在前端一侧实现与从导线10的身边一侧施加的转动角度对应的转动角度。即,可以提高导线10的转动从动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位于后端一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直径大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直径,因此可以提高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力矩传递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前端内侧线圈部51所处的前端一侧的柔软性。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为防止外径和单线直径大的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刚度过度大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刚度, 本实施方式中,使后端内侧线圈部阳的单线5 的数量少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 的数量。由此,可以缓和前端内侧线圈部51与后端内侧线圈部55之间产生的刚度差,从而可以提高力矩传递性。另外,由于连接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内侧中间接合部52将内侧线圈50接合在芯轴14上,所以从后端内侧线圈部55传递来的力矩可以通过内侧中间接合部52传递到芯轴14上,进一步提高了力矩传递性。在此,由于内侧中间接合部52被设置在比外侧线圈60的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紧密缠绕部63a的基端更靠向后端一侧,所以能够尽可能防止因内侧中间接合部52而使导线10的刚度发生急剧变化。因此,防止阻碍力矩传递,提高了力矩传递性。此外,由于利用内侧线圈50包围作为芯轴14前端部分的最前端部40及第三锥状部34,所以不会损害前端负荷,并且可以减小最前端部40及第三锥状部34的外径。其结果,在导线10的前端部接触血管内严重的狭窄部时,以及导线10的前端部分进入弯曲的血管时,能够尽可能防止导线10的前端部分因折曲或弯曲后发生塑性变形而不能复原。艮口, 导线10的复原性得到提高。
另外,前端负荷是指沿轴向推压导线10的前端时的最大负荷,例如,可以用图3中示意性表示的测量装置90进行测量。测量装置90包括测量部93a,设置在负荷测量装置 93上;以及圆筒状的支承部92,用于在测量部93a的上方支承导线10。按照上述结构,导线10插通支承部92内部,导线以其前端接触测量部93a的方式被大致垂直地承载。在所述状态下,从身边一侧将导线10向下方推压,通过利用导线10的前端来推压测量部93a,测量此时的最大负荷,作为前端负荷。本实施方式的导线10被设定成其前端负荷在所述测量装置90中约为5.0[mN]。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线圈50的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由多根单线组成的绞线线圈构成。绞线线圈对提高前端负荷、力矩传递性、复原力十分有利,但是也可以由一根单线组成的单线线圈形成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双方或者其中的任意一方。在这种单线线圈的情况下,仍优选相邻单线相互接触的紧密缠绕的线圈。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线圈60由线圈主体部61、锥状线圈部64和前端直线线圈部63这三个部分构成,但是,外侧线圈60也可以不具有前端直线线圈部63,而是一直到其前端全部为锥状的线圈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力矩传递性且提高前端一侧的柔软性,使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的直径大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直径,但也可以使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5a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直径相同。同样,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缓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之间的刚度差,使后端内侧线圈部阳的单线^a的数量少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数量, 但是也可以使后端内侧线圈部55的单线5 与前端内侧线圈部51的单线51a的数量相同。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线圈50由外径大致一定的线圈即前端内侧线圈部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55这两个线圈部构成,但是也可以如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由外径大致一定的前端内侧线圈部151和后端内侧线圈部155、以及连接这两个线圈部的锥状的中间内侧线圈部153这三个线圈部构成内侧线圈150。此时,前端内侧线圈部151包围芯轴14 上直径最小的最前端部40的全长或其大半部分,同时后端内侧线圈部155的后端部分包围与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相邻的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部分。并且,中间内侧线圈部153包围的部分位于被前端内侧线圈部151所包围的部分和被后端内侧线圈部155所包围的部分之间。按照上述结构,由于两个圆筒状的线圈部151、155通过中间内侧线圈部153被平滑地连接,所以可以顺畅地传递力矩。并且,由于三个线圈部151、153、155通过第一内侧中间接合部15 和第二内侧中间接合部152b与芯轴14接合,所以利用多个内侧中间接合部 152a、152b可以进一步提高力矩传递性。上述结构中,为了尽可能防止导线的刚度发生急剧变化,优选第一内侧中间接合部15 设置成比外侧线圈60的前端直线线圈部63的紧密缠绕部63a的基端更靠向后端一侧。此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由朝向前端直径逐渐减小的锥状的一个绞线线圈构成内侧线圈250。此时,内侧线圈250的前端部分包围芯轴14的直径最细的最前端部40,同时内侧线圈250的后端部分包围与芯轴14的最前端部40相邻的第三锥状部34的前端部分。按照这种结构,与多个线圈部构成的内侧线圈相比,由于可以尽可能降低内侧线圈的刚度变化,所以可以顺畅地传递力矩,从而可以提高导线的转动方向和轴向的力矩传递性。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位于内侧线圈250的前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小于位于后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可以提高内侧线圈250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并且,按照上述结构,由于位于后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增大,所以从后端一侧传递来的转矩和推入力矩高效传递到前端一侧,可以提高导线的力矩传递性。作为使内侧线圈250的前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小于后端一侧的单线的断面积的方法,可以采用对前端一侧的外表面进行无心研磨的方法,以及通过电解研磨使前端一侧的单线直径减小的方法等。上述实施方式中,最前端部40由第一锥状柔软部41、第一柱状柔软部42、第二锥状柔软部43和第二柱状柔软部44构成,其任意部分的断面都是圆形,但是,也可以利用冲压加工等在最前端部40的前端部分上形成一个或多个平坦的部分。由于具有实施了冲压加工等的前端部分,所以增加了柔软性且提高了扭转刚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线并不限定用于心脏,也可以应用于脑或其他的脏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导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轴;外侧线圈,包围所述芯轴的前端侧部,并且所述外侧线圈具有锥状线圈部,所述锥状线圈部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且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外径朝向所述芯轴的前端减小;内侧线圈,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所述内侧线圈在所述外侧线圈内部包围所述芯轴的所述前端侧部,并且配置在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前端一侧上的所述内侧线圈前端一侧的外径小于其后端一侧的外径;前端接合部,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前端和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接合在所述芯轴的前端上;外侧后端接合部,将所述外侧线圈的后端接合在所述芯轴上;以及内侧后端接合部,将所述内侧线圈的后端接合在所述芯轴的比所述外侧后端接合部更靠向前端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线圈包括前端内侧线圈部,设置在前端一侧,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成外径基本固定;以及后端内侧线圈部,设置在后端一侧,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成外径基本固定,并且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具有比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外径更大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线圈的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和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通过内侧中间接合部接合,并且所述内侧中间接合部将所述内侧线圈接合在所述芯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线圈在所述锥状线圈部的前端一侧具有外径基本固定的前端直线线圈部,所述内侧中间接合部位于比所述前端直线线圈部和所述锥状线圈部的边界更靠向后端一侧的位置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直线线圈部在前端一侧具有单线相互分离的疏松缠绕部、在后端一侧具有单线相互接触的紧密缠绕部。
7.根据权利要求2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和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中的至少一方的线圈部由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内侧线圈部由比所述前端内侧线圈部的单线数量少的线圈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线圈是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的一体性线圈,并且所述内侧线圈的外径朝向所述芯轴的前端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内侧线圈的前端一侧单线的断面积小于后端一侧单线的断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9和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线圈是绞合多根单线的中空的绞线线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线,能够提高导线的转矩和推入力矩的传递性,并且复原性良好。导线(10)包括外侧线圈(60),该外侧线圈(60)具有锥状线圈部(64),该锥状线圈部(64)由至少一根单线缠绕而成,并且其外径朝向芯轴(14)的前端减小;以及内侧线圈(50),该内侧线圈(50)的前端一侧的外径小于其后端一侧的外径,并且内侧线圈(50)的前端一侧在外侧线圈(60)内被设置在锥状线圈部(64)的前端一侧。
文档编号A61M25/09GK102371023SQ20111019283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0日
发明者西岸诚 申请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