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7529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射频消融术的射频消融钳。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中国有房颤患者约800 万左右,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房颤对人体可产生很多危害。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极快, 而且不规整,轻者病人会感到心慌、气短、乏力,或多或少地会损害心脏功能,若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则会加重这些心脏病的风险。房颤也可以产生严重并发症如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缺血性中风,则会致残、致死。因此,房颤的外科治疗备受人们所关注。近年来出现了各种改良方法,但以迷宫III手术效果最好。但其手术技术十分复杂且风险高,因此,期望简化迷宫III手术“切与缝”技术的复杂性并保留迷宫III手术的良好效果。在各种创伤小的能量消融方法中,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与传统的Cox迷宫手术相比,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具有发展前景的房颤外科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房颤外科中应用最广的消融能量。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的基本原理也是按Cox的迷宫手术的原理,用射频消融取代部分对心房组织的切割,其目的在于简化手术,减少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消融线路主要是环左、右肺静脉的分别隔离以保证肺静脉与左心房间的电传导,并保护左心房收缩功能。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胸腔镜和机器人等精密操作器械的应用,房颤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应运而生,为心脏外科医师在房颤治疗方面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微创消融手术 (Mini, maze)是由美国医生Randon Wolf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治疗房颤的手术,采用肋间小切口。应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钳及特殊的手术器械,无需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进行。主要步骤为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环肺静脉线消融、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以及左心耳切除。优点为手术损伤小、操作快速准确、并发症少、疗效好。国际上以阵发性房颤为主要治疗对象,同时也包括严格选择的持续性、永久性房颤,6个月总体治愈率可达到91.3%。手术时间通常为2-4个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3-5天。消融6个月后,对于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0-90% (18-20)。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使这些手术越来越简单、易于重复操作。与导管介入技术相比,微创外科手术为单次治疗,其中、长期治愈率,根据国外已有经验报道,可达到90%左右。北京安贞医院房颤诊疗中心的经验出院时窦性心律为81. 8% (18/22),术后3个月时的窦性心律为90% (9/10)。心胸外科超微创外科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两侧环肺静脉口消融隔离,消融线准确、完整、透壁,是目前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目前开展的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需要在两侧胸壁上分别作三个大的切口进行手术,创伤很大。手术应用的双极射频消融钳是按此手术方式设计的,为不同弧度的左钳和右钳的。在长期临床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梅医生创造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治疗房颤,效果良好。这种手术仅需在左侧胸壁上作三个l-2cm的小孔,从一侧就能完成两侧环肺静脉口的消融隔离,但是临床实践中发现,原有的双极射频消融钳不能适应新的手术技术。新的手术方法要从一侧胸壁上的超微创切口进行两侧环静脉口的消融,而且只用一把钳完成,因此,双极射频消融钳必须较灵活。原有的消融钳存在诸多缺点钳体的长度过短,使用时不能达到全面消融的效果;钳体与钳臂之间角度过大,手术操作不方便;钳体弧度过大,不能满足两侧环静脉口的消融,需使用两个射频消融钳才能完成手术,增加患者负担;两个钳体之间开口过小,手术时容易受到其他组织干扰,影响手术进程。因此,亟需要一种可以适合新的治疗房颤手术方法的射频消融钳,但是关于这种射频消融钳,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所述射频消融钳设有把持部、伸缩杆、钳臂和钳体,所述的钳体成直线形或弧形。所述的钳体长5-7厘米。所述的钳体设有两个,第一钳体固定于钳臂上,第二钳体固定于伸缩杆上,所述的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之间的可滑动距离为4-6厘米。所述的钳体与钳臂之间的夹角为90-110度。所述的钳体成弧形,钳体弧度为1-10度。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根据原有医疗装置对钳体弧度、钳体张口大小、与钳臂的角度和长度进行改装,解决了原有手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更符合手术需要;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只需一把射频消融钳就可以完成环双侧静脉消融术,可减少射频消融钳使用数量,为患者节约手术费用;3、本实用新型配合新的治疗房颤手术方法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口,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把持部11.按钮2.伸缩杆21.伸缩杆钳体3.钳臂31.钳臂钳体32.开口[0028]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射频消融钳设有把持部1、伸缩杆2和钳臂3,所述的把持部1与钳臂3连接,伸缩杆2设于把持部1和钳臂3内,所述的把持部1上设有按钮11,所述的伸缩杆2上设有伸缩杆钳体21,所述钳臂3上设有钳臂钳体31和开口 32,伸缩杆钳体21从开口 32出伸出,所述的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成直线形。请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另一结构示意图, 所述的射频消融钳设有把持部1、伸缩杆2和钳臂3,所述的把持部1与钳臂3连接,伸缩杆 2设于把持部1和钳臂3内,所述的把持部1上设有按钮11,所述的伸缩杆2上设有伸缩杆钳体21,所述钳臂3上设有钳臂钳体31和开口 32,伸缩杆钳体21从开口 32出伸出,所述的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成弧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把持部1成十字形,便于手持;所述的把持部1上设有按钮 11,所述的按钮11可控制伸缩杆2的伸缩;所述的伸缩杆2设于把持部1和钳臂3内部,伸缩杆2上设有伸缩杆钳体21,伸缩杆钳体21从钳臂3的开口 32出伸出,伸缩杆2可在钳臂 3内滑动;所述的钳臂3上设有钳臂钳体31,所述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长5-7厘米, 本实用新型钳体长度比原有钳体略长,增加了射频弧长度,可使环静脉口的消融更彻底;所述的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之间的可滑动距离由钳臂3上的开口 32长度控制,所述开口 32长4-6厘米,大于原有开口长度,该开口长度可满足更大直径的静脉消融;所述的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呈直线形或弧形,弧形钳体弧度为1-10度,直线形或者该弧度范围内的弧形钳体,可以使钳体满足两侧静脉消融,两侧静脉消融只需使用一把射频消融钳即可满足需要,减少手术成本,同时减少患者费用负担;所述的伸缩杆钳体21与伸缩杆2 之间的夹角为90-110度,钳臂钳体31与钳臂3之间的夹角和伸缩杆钳体21与伸缩杆2之间的夹角角度相同,该角度的夹角可方便手术操作,易于在术中找准静脉进行消融。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在患者胸壁开3个小孔,然后使用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同时夹住一侧的上下肺静脉,通电后,射频消融钳的伸缩杆钳体 21和钳臂钳体31局部产生70度左右温度,在热作用下,形成完整、透壁、准确的环形隔离消融(组织坏死)线,消除电传导,然后使用相同操作步骤进行另一侧上下肺静脉的消融。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伸缩杆钳体21和钳臂钳体31呈直线形或弧形,弧形钳体弧度为1-10度,直线形或者该弧度范围内的弧形钳体,可以使钳体满足两侧静脉消融,两侧静脉消融只需使用一把射频消融钳即可满足需要,减少手术成本, 同时减少患者费用负担;而且使用本实用新型对患者进行房颤治疗,只需对病人一侧胸壁进行开孔,减少手术窗口,减轻患者痛苦,并能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能减轻病人痛苦和手术费用,可对其进行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所述射频消融钳设有把持部、伸缩杆、钳臂和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成直线形或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消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长5-7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消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设有两个,第一钳体固定于钳臂上,第二钳体固定于伸缩杆上,所述的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之间的可滑动距离为 4-6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消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与钳臂之间的夹角为 90-110 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消融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钳体成弧形,钳体弧度为 1-10 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房颤手术的射频消融钳,所述射频消融钳设有把持部、伸缩杆、钳臂和钳体,所述的钳体成直线形或弧形。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根据原有医疗装置对钳体弧度、钳体张口大小、与钳臂的角度和长度进行改装,解决了原有射频消融钳手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更符合手术需要;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只需一把射频消融钳就可以完成环双侧静脉消融术,可减少射频消融钳使用数量,为患者节约手术费用;本实用新型配合新的治疗房颤手术方法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创口,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
文档编号A61B18/12GK202136418SQ20112024582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3日
发明者梅举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