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世界医疗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上使用敷料对伤口、医疗穿刺导管输注伤口的护理技术也有了很大长足的发展,从传统的纱棉敷料、胶布固定发展到现在的透明 薄膜敷料、泡沫材料、水胶体敷料及功能性敷料等,这些敷料有的吸收性强,有的透明可视、贴服顶应性良好、防水及抗菌等。但这些技术中大多数需要敷料中的护垫或衬垫机械性地贴服创面并通过固定层粘合剂层粘合护垫、衬垫及皮肤而被固定,这些护垫或衬垫可由不同功能的敷料材料制造,如收水性强的护垫、不粘的护垫、抗菌护垫等。在导管输注伤口的护理保护中,一些处理方法是使用不带护垫的透明敷帖,通过其上设置的粘合剂层直接粘合到医疗穿刺导管输注伤口和导管上面,并粘结到皮肤上而将导管固定,这种护理方法虽然透明可视、便于观察、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处理,但粘合剂易导致伤口及皮肤过敏、接触性皮炎如潮红、肿痛、瘙痒、湿疹样水疱等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发生血液感染并发症。另一些处理手段是使用带有护垫或衬垫的透明或不透明敷贴,虽然避免了粘胶剂直接接触伤口及伤口周围皮肤,但这些敷料将使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分泌物和护垫或衬垫粘连,当更换或去除敷料时会造成创面再次损伤,延缓愈合,同时又因为不透明而不便于及时观察处理。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也有一些防组织粘连的敷料或“非接触”的伤口护理装置,如“罩”、“框架”等伤口护理技术出现,但这些防组织粘连材料不能完全防止粘连以及组织对异物产生的排斥炎症反应,而这些“罩”或“框架”伤口护理装置通过底部直接粘合固定到皮肤上,缺乏有效的固定,很难急定,容易移动塌陷以至造成伤口再破坏,延缓其愈合,也不能应用到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留置针导管的固定及导管输注伤口的护理,并且在制造和应用上也较为复杂,所以临床上很难推广应用。在临床实践中,重症监护和长期化疗的病人以及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的病人都需要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留置针导管输液来进行治疗,都必须使用敷料来覆盖导管输注伤口并固定这些导管,因此输注伤口的护理和输注导管的固定是否有效、合理以避免伤口感染而导致的病人静脉发炎、血液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将是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及病人愈合情况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早期临床上采取输注前彻底消毒,然后用普通胶布及敷料覆盖固定,这种传统的方法无法随时观察输注口是否有感染的变化,同时普通胶布贴服性差,很难有效固定这些凸在皮肤表面的导管,因此目前较普遍使用透明薄膜敷料覆盖粘贴来进行护理和固定,其优点是透明可视、贴服性良好,但由于为了可视而去掉了护垫,使整块敷料变成一块完全透明的薄膜,使致敏的粘合剂层紧贴导管输注口和凸起的导管表面再粘合至皮肤表面,临床证明,采用透明薄膜这种敷贴方法会造成皮肤表面和透明薄膜之间汗液积聚,促使细菌繁殖,这些因素都易引起输注伤口炎症反应,并有带来血液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需要经常频繁地更换敷料甚至输注部位,增加了病人痛苦和医疗成本。此外,目前临床上需要给伤口或穿刺导管留置伤口进行再消毒和清创处理时,都必须整体更换敷料,这会增加病人医疗负担。以上这些对伤口现有的保护护理技术和方法除了所述的缺陷以外,也都不能防止伤口在遇到外力或张力作用下引起的伤口撕裂和裂开,目前临床上应对伤口撕裂和裂开尚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位于腹部、关节活动部位的手术伤口和外伤伤口,由于咳嗽、术后腹胀、用力大小便、关节移动等引起撕裂和裂开,严重影响伤口愈合并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对创口、导管输注伤口护理及保护治疗技术进行改进,以满足以下需求;一、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能够有效防止伤口(包括手术缝合伤口、外伤伤口、导管输注伤口以及一些高张力伤口)的撕裂和裂开,避免伤口皮肤移动皱褶对伤口的损害以及伤口和敷料之间的相对移动摩擦所造成的伤口损害。二、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透明可视,又避免粘合剂直接粘合伤口、伤口周围皮肤及邻近伤口的导管表面。三、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透明可视,又不直接接触和压迫伤口。四、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不需要整个更换就能随时方便地对伤口进行消毒、清仓IJ、引流,以及使用抗感染、促伤口生长愈合的药物。五、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既方便保持口湿润,也方便保持口干燥。六、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无需频繁更换,降低医疗成本。七、改进后的伤口保护装置能防水、透气,方便病人日常生活。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避免异物直接接触创口、导管输注伤口,进而改善对创口、导管输注伤口的保护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包括立体空心保护垫以及固定立体空心保护垫的固定层,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沿纵向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至少下端口与立体空心保护垫一端导通,所述空腔的下端口将创口或导管输注伤口围设在空腔内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述固定层上设有用于与皮肤及立体空心保护垫粘结固定的粘结层。本技术方案中,在立体空心保护垫中设置的空腔能够使伤口处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以避免受到异物接触、摩擦和压迫所产生的异物排斥炎性反应和机械损伤,避免了敷料和创面的粘合而导致的创面再损伤,也能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导致的伤口损害。优选地,固定层采用或部分采用透明、防水和透气的薄膜材料制造,便于随时观察伤口,也可使用无纺布、泡棉、水胶体为基材来制造。优选地,所述粘结层设置在固定层一面上与空腔对应的位置以外的区域。这种设置可防止在意外情况下粘结层粘到伤口。优选地,所述固定层上与所述空腔对应的区域设有一开口。这一开口以便与伤口面导通可视,提供医生对创面进行处理的通道。优选地,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上方,所述开口处设有一封启件,将所述开口封闭或打开。设置的此封启件可反复打开和关闭,可以使用透明透气的敷料材料制成,当封闭顶层开口后,有利于随时能够观察创口的愈合情况。封启件上对应开口的区域不含有粘合剂,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粘合剂粘到创面、导管表面或空间内其它表面而避免损伤创面或牵拉导管移动。优选地,所述封启件与固定层可拆卸地固定。这种设置方式便于封启件在固定层开口处关闭和打开。优选地,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下方,所述开口的边缘包围伤口或导管输注伤口。这种设置可使带空腔的立体空心保护垫粘结在固定层上表面,其固定 层可采用透明柔性薄膜(PU或PE膜),然后在带空腔的立体空心保护垫上表面再设置另一带开口或不带开口的固定层粘结覆盖立体空心保护垫并粘结到立体空心保护垫下方的固定层表面上,使伤口上立体空心保护垫的固定更牢固。优选地,所述空腔的上端口与外界导通,所述空腔的上端口设有一封启件,将所述空腔的上端口封闭或打开。优选地,所述封启件与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上部可拆卸地固定。便于反复打开和关闭开口。便于反复打开和关闭开口。优选地,所述封启件的边缘还设有一突出翼。设置的突出翼使得拉动封启件时施力更为方便,使用时能够更加省力、省时。优选地,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纵向截面为梯形。本技术方案中的这种立体空心保护垫结构,使固定层能更好粘合立体空心保护垫边缘和皮肤交界处,以达到最佳的贴服和固定效果。优选地,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还设有将空腔与外界贯通的、供物件进出空腔的通道。设置的通道允许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管等医用导管通过。优选地,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由至少两个分垫叠置形成,固定层至少为一个,设置在每两个分垫之间。这种组合式的立体空心保护垫可以设置高吸收性的分垫、具有抗菌功能的分垫和带湿性功能的分垫、含有碘伏的分垫,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功能的分垫,此外这种组合式的立体空心保护垫又能增加立体空心保护垫整体高度,适合于较大面积的创口表面。优选地,所述固定层的边缘处设有U形缺口。设置的U形缺口使固定层通过粘结层能更有效地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管等医用管道。优选地,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至少与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上部固定。设置的支撑体用以保持和支撑立体空心保护垫、固定层和封启件不会变形、塌陷。优选地,所述支撑体为支撑条或支撑片或支撑块或支撑框架。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具有空腔的立体空心保护垫、固定层,将创口、导管注入伤口保护在一个无异物接触伤口的空间中并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而导致的伤口损害,且与伤口周围皮肤相接触的立体空心保护垫表面面积宽大,且下表面可不设置粘合剂层,因而能有效克服使用含有可致敏粘合剂的透明薄膜敷料直接粘合敷盖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伤口所导致的局部皮肤过敏、汗液在薄膜下输注伤口处积聚,从而避免炎症反应和降低放置血管导管后并发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现有技术中那种罩、框架因接触面小直接压迫创口周围皮肤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还能避免直接接触和压迫伤口引起的异物排斥反应和伤口周围血液循环的障碍;能有效防止敷料和伤口分泌物粘连带来的伤口再损伤。进一步地,固定层上设置开口,开口处设有可反复开、闭的封启件,这种结构可以方便医护人员对创口或导管输注伤口进行护理,而不需要整体更换保护装置就能随时方便进行清创、再消毒、引流和在伤口上使用抗感染、促伤口生长愈合的药物,因而这种保护装置使用时间长,节约医护成本;进一步地,封启件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使得创口、导管输注伤口透明可视,便于医护人员或患者自己随时地、不用打开封启件就能观察创口及输注伤口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地,立体空心保护垫包括多个分垫,各分垫使用不同功能材料制成,以便给创口保护带来不同的功能,加强保护效果,如带碘伏的保护垫能给伤口及周围提供一个杀菌的环境,带水胶体的保护垫能提供伤口一个湿性的环境而促进其生长愈合。
图I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一的透视图;图2是图I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二的透视图;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固定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封启件的结构之一示意图;图7是封启件结构之二示意图;图8是封启件结构之三示意图; 图9a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三的透视图;图9b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另一种结构的透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四的透视图;图11是图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五的透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六的透视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七的透视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八的结构分解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九的结构分解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十的结构分解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十一的结构分解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十二的结构分解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实施例十三的结构分解图;图中,有关附图标记如下I-立体空心保护垫;11_通道;12、13-分垫;2-固定层;21-粘结剂层;22_开口 ;23_U形缺口 ;3_空腔;4_封启件;[0060]41-突出翼;42_粘结剂层;5_支撑体;6_硬性固定层;7_被固定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思为,提供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为创口或医疗输注导管注入伤口提供一个避免敷料直接接触、压迫创面,避免粘合剂直接粘合创面和创面周围皮肤的保 护结构,并能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导致的伤口损害。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I、图2,本实施例的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包括立体空心保护垫I及固定层2,固定层2设置在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上方,并与立体空心保护垫I通过粘结层固定,立体空心保护垫I沿纵向设有一通孔,使得在立体空心保护垫上形成一与立体空心保护垫上下端面导通的空腔3,该空腔3的下端口的面积与创面的面积相适应,使得创面及其周边皮肤能被包围在空腔的边界内,而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而导致的伤口损害,避免立体空心保护垫的实体部分直接接触创面,使创口位于无任何物质接触的空腔中,且创口周边的皮肤表面是由立体空心保护垫I无粘合剂的下表面所垫衬,所以能有效避免粘合剂导致的过敏、瘙痒、湿疹等炎症反应。其中,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形状为圆台体形,即从上到下,其直径逐渐增大,这种结构使得固定层能够与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侧壁充分接触,很好地将立体空心保护垫包覆在内,并很好地贴服粘结到皮肤表面,从而牢固有效的将立体空心保护垫固定到伤口上。固定层2的下方边缘处设有粘结剂层21,用于将固定层及立体空心保护垫与人体皮肤固定。其中,固定层采用透明、防水和透气的薄膜制造,便于随时观察伤口、方便生活,固定层也可使用无纺布为基材来制造。在制造过程中可将固定层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和立体空心保护垫上表面粘合成为一体,使立体空心保护垫固定在固定层下表面中间位置,在固定层下表面粘合剂层贴加防粘纸或离型纸便于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由于设置一固定层以及立体空心保护垫,立体空心保护垫设有容纳伤口或导管输注伤口的空腔,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导致的伤口损害,同时使得创口或导管输注口能够在不直接接触任何异物的情况下被保护,避免异物接触所造成的创面或导管输注口的炎症,使得创口能够更快地愈合。其中,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形状为圆台体形,也即从上到下,其直径逐渐增大,这种结构使得固定层能够与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侧壁充分接触,很好地将立体空心保护垫包覆在内,并很好地贴服粘结到皮肤表面,从而牢固有效地将立体空心保护垫固定到伤口上。本实施例中的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形状为圆台体形,这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优选方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其他的形状,如圆柱体形等等。本实施例中,空腔的形状为圆柱体形,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不限于此形状,任何规则的、不规则的形状,只要能适应不同形状创口的形状均可。本实施例中,空腔为上下导通的通孔,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半通孔,即靠近人体皮肤的端口是导通的即可。本实施例的这种固定层上无开口的保护装置适于一些小创口或短期留置的CVC中心静脉导管、PAC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伤口上使用,固定层上与空腔上端口对应的位置处不设粘结剂,能防止可能出现的粘合剂粘到创面、导管表面或空间内其它表面,避免损伤创面或牵拉导管移动。实施例二参见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固定层上与空腔上端口对应的位置处设有一开口 22,在开口 22上还覆盖一封启件4,封启件4与固定层2通过设置在封启件下部边缘处的粘结剂层42固定,在外力作用下,封启件部分或全部与固定层2脱离,使得空腔3的上端口露出,曝于外界。封启件4的边缘处还设置一突出翼41,此突出翼的设置,使得人手或其他器械能够方便地向封启件施力,使用时,人手可作用于此突出翼,将封启件拉起、放下。本实施例中,封启件由透明材料制成,便于医护人员或病患自己不用揭开封启件就能方便地查看创口和导管输注口的愈合变化情况。其中,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上表面和空心的固定层2的下表面的粘合剂层21粘合。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封启件4是以粘合的方式与固定层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的可拆卸地连接方式,如握扣贴方式或粘钩与绒面配合的连接方式,只要是能够使封启件与固定层能够反复打开闭合的连接方式都可以。本实施例中的封启件形状大体为方形,如图7、图8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创口、导管输注口保护装置由于设置一固定层以及立体空心保护垫,立体空心保护垫设有容纳创口或导管输注口的空腔,因而使得创口或导管输注口能够在不直接接触任何异物的情况下被保护并能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导致的伤口损害,同时由于设置透明的封启件,能够将空腔与外界导通、关闭,所以能够随时观察创口的变化情况,打开后,能够在不整体更换的情况下对创口进行清仓IJ、局部消毒、引流、涂抹治疗药物和将一些功能性敷料临时置于创口表面,或将液体消毒杀菌剂注入空心立体空心保护垫吸收层,给封闭创口提供一个抗菌、抗病毒的封闭空间环境,因而,设置封启件的这种保护装置能够长时间使用,大大节约了医护成本。设置封启件的这种保护装置尤其适于一些需长期护理保护创口或长期留置的CVC中心静脉导管、PAC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伤口上。实施例三参见图9a、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侧壁上还开设一通道11,该通道11将空腔3内部与外界导通,在治疗中可以使中心静脉导管、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留置针导管、引流管或引流条等医用导管通过。在本实施例的应用中,如图9a所示,设有空心开口的固定层2可设置于立体空心保护垫下方,并覆盖粘贴导管和皮肤而将导管固定到皮肤上,设有空心开口的固定层2的开口对准导管输注伤口,然后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空腔对准伤口,其下表面粘结到固定层2上而被固定在伤口上。当然,如图%所示,空心的固定层2可设置于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上方而将立体空心保护垫、导管一起覆盖粘结到皮肤上。其封启件4设置于最上方用于关闭和打开开口便于医生随时处理伤口。实施例四[0083]参见图10、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支撑体5。其中,支撑体5为带状体,设置在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上方并延伸至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侧壁并与之固定。该支撑体5由不易变形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构成,如可选用硅胶或PVC材料或其他塑料,设置支撑体5的目的是加强固定立体空心保护垫,防止封启件塌陷而接触到创口或导管输注口。特别是对于较大的创面,设置支撑体尤其需要。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如实施例一中那种固定层没有开口、没设封启件的结构,也可设置此支撑体,防止固定层塌陷而接触创口或导管输注口。本实施例中只给出了支撑体的一种结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不局限于这种带状体,也可以为面积较大的片状体、块状体或者结构更为复杂的框体。实施例五参见图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层2上没有设置开口以及封启件,其余均与实施例四一致,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六参见图13、图14,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立体空心保护垫包括两个分垫12、13,固定层设置在两个分垫之间。其中位于上方的分垫12的形状为圆台体形,位于下方的分垫13为圆柱体形。封启件设置在分垫12的上方,将分垫12中的空腔3的上
端口覆盖。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分垫可以增加敷贴高度,这种组合式的结构中,分垫可以根据需要可由不同材质的、能带来不同功能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适于需较长时间护理的导管输注伤口、较大的创口表面,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二个或以上的立体空心立体空心保护垫组合体来增加高度,固定层位于紧贴创面的分垫上表面,使固定层位于较低的位置,以利于与皮肤的粘合处于最佳的贴服状态。本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更多个形状、材质不同的分垫。实施例七参见图15,本实施例中,在立体空心保护垫上方设有硬性固定层6(无纺布、泡棉或水胶体等材料组成),在立体空心保护垫下方设置带有开口 22的柔性的固定层2 (超薄透明薄膜制成),立体空心保护垫I与开口 22对应地设置,硬性固定层6将立体空心保护垫I包覆,并与柔性的固定层2的上表面粘结固定。本实施例中,设置不同材质的双层固定层不完全重叠粘结固定保护,使得立体空心保护垫I能够更稳固地固定在伤口上,并能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更好地保护伤口。实施例八参见图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不同之处在于,硬性固定层6上还设置一开口61,开口 61上覆盖有一封启件4。实施例九[0100]参见图1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八的不同之处在于,硬性固定层6(无纺布、泡棉或水胶体等材料组成)设置在立体空心保护垫I的下方,柔性的固定层2 (超薄透明薄膜构成)设置在立体空心保护垫上方,硬性固定层6上还设置一开口 61和一缺口 62,以便其开口 61通过其缺口 62将中心静脉导管、PACC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留置针导管等输注伤包围并粘结在输注伤口周围皮肤上,同时导管体放置于硬性固定层6上表面,能避免被固定物7-导管压迫皮肤。这样使导管、立体空心保护垫I被固定在导管输注伤口上,有效地保护伤口。实施例十参见图1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层2的边缘处设有另一缺口 23,使得固定导管时能够更加顺畅贴服。实施例i^一 参见图19,本实施例中,在立体空心保护垫I上设有一支撑体5,用以支撑固定层2和立体空心保护垫I,使其不会塌陷而与伤口接触。实施例十二参见图2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层2上设有开口 22,在开口 22上覆盖一封启件4。以上实施例中,立体空心护垫中的空腔都是将其上下两端导通,在实施过程中,也可将立体空心护垫的空腔设置成只与其下端口导通,而不与上端口导通。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文中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体空心保护垫以及固定立体空心保护垫的固定层,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沿纵向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至少下端口与立体空心保护垫一端导通,所述空腔的下端口将创口或导管输注伤口围设在空腔内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述固定层上设有用于与皮肤及立体空心保护垫粘结固定的粘结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层设置在固定层一面上与空腔对应的位置以外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上与所述空腔对应的区域设有一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上方,所述开口处设有一封启件,将所述开口封闭或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启件与固定层可拆卸地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设置在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下方,所述开口的边缘包围伤口或导管输注伤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的上端口与外界导通,所述空腔的上端口设有一封启件,将所述空腔的上端口封闭或打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启件与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上部可拆卸地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启件的边缘还设有一突出翼。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纵向截面为梯形。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还设有将空腔与外界贯通的、供物件进出空腔的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由至少两个分垫叠置形成,固定层至少为一个,设置在每两个分垫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的边缘处设有U形缺口。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至少与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的上部固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支撑条或支撑片或支撑块或支撑框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创口、导管输注伤口保护装置,包括立体空心保护垫以及固定立体空心保护垫的固定层,所述立体空心保护垫沿纵向设有一空腔,所述空腔至少下端口与立体空心保护垫一端导通,所述空腔的下端口将创口或导管输注口围设在空腔内使立体空心保护垫限制伤口裂开和伤口表面皮肤移动皱褶,所述固定层上设有用于与皮肤及立体空心保护垫粘结固定的粘结层。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带有空腔的立体空心保护垫,能够避免因保护垫实体部分直接接触和压迫伤口引起的异物排斥炎性反应和伤口组织血液循环的障碍,能有效防止敷料和伤口表面的相对移动摩擦以及敷料与伤口分泌物粘连带来的伤口再损伤。
文档编号A61F13/02GK202376311SQ20112050620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7日
发明者唐二虎, 唐伊娜, 蒋琼橙 申请人:唐二虎, 唐伊娜, 蒋琼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