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838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包括遍及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设置于穿戴者的裆部的裆下部和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的沙漏状的外包材料;和固定于该外包材料的内面侧的吸收性主体,腹侧部的外包材料的两侧边缘部与背侧部的外包材料的两侧边缘部被接合,形成有腰围开口部和一对腿部开口部。在连续生产这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时,在外包材料的带状原材料上形成腿部开口部形成用的贯通孔和缺口,通常修剪除去多余的部分。另外,作为现有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还公知有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外包材料被分割成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和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吸收性主体架设固定于腹侧片材部件和背侧片材部件,并且腹侧片材部件的左右两侧边缘部与背侧片材部件的左右两侧边缘部被接合。例如,作为这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前臀围区域和后臀围区域的底板、以及从前臀围区域至后臀围区域设置的吸收体。同样,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其包括具有腹侧外装片材与背侧外装片材的筒状的臀围部;和与腹侧外装片材的内表面和背侧外装片材的内表面连结的内装体,内装体具有吸收芯,该吸收芯具有中间变细部。专利文献1:TO2008/069279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2532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外包材料被分割成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与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能够不需要对外包材料的带状原材料的进行修剪除去,能够实现要除去的修剪的小型化等,所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控制制造设备的负担,而且,也有利于环保。但是,这种被分割成腹侧片材部件与背侧片材部件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与上述具备沙漏状的外包材料与吸收性主体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相比,不存在覆盖腿围的部位,在从吸收性主体的漏泄方面存在问题。专利文献I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包括按照略相等的间隔形成于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侧方低刚性部,一对侧方低刚性部分别未形成于底板的前臀围区域与后臀围区域之间,因此,穿戴时无法在吸收体形成兜,仍然不能防止漏泄。另外,为了裆下部的外观和消除不适感,专利文献2所述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使用所谓的沙漏型的吸收芯。因此,穿戴时无法在吸收芯形成兜,且无法消除向裆下的漏泄所产生的不安心理,仍然不能防止漏泄。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 其外包材料被分割成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和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的类型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并且能够防止从吸收性主体漏泄,穿戴时吸收性主体不易妨碍穿戴者的步行动作。本发明是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包括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腹侧片材部件;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背侧片材部件;架设并固定于该腹侧片材部件和该背侧片材部件的吸收性主体;和分别设置于该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的立体折裥。上述吸收性主体具有纵长的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沿着其纵向延伸的一对非积纤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分别架设于上述腹侧片材部件与上述背侧片材部件。根据本发明,也提供下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I] 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包括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腹侧片材部件;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背侧片材部件;架设并固定于该腹侧片材部件和该背侧片材部件的吸收性主体;和分别设置于该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的立体折裥,上述吸收性主体具有纵长的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沿着其纵向延伸的一对非积纤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分别架设于上述腹侧片材部件与上述背侧片材部件。[2]是[I]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腹侧片材部件具有 腹侧片材部件主体;和穿戴时沿着该腹侧片材部件主体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的腹侧延伸部,上述背侧片材部件具有背侧片材部件主体;和穿戴时沿着该背侧片材部件主体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的背侧延伸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其各自的纵向的腹侧端部与上述腹侧延伸部重叠,其各自的纵向的背侧端部与上述背侧延伸部重叠。[ 3 ]是[2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分别从上述腹侧端部与上述腹侧延伸部重叠的位置延伸至上述背侧端部与上述背侧延伸部重叠的位置。[ 4 ]是[2 ]或者[3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分别从上述腹侧端部与上述腹侧延伸部重叠的位置至上述背侧端部与上述背侧延伸部重叠的位置,沿着上述吸收体的侧边缘部延伸。[5]是[2]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腹侧片材部件和上述背侧片材部件分别具有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以在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在上述非积纤部的上述腹侧端部与上述腹侧延伸部重叠的区域、和上述非积纤部的上述背侧端部与上述背侧延伸部重叠的区域中,未设置上述弹性部件。[ 6 ]是[5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腹侧延伸部和上述背侧延伸部分别具有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以在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 7 ]是[6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上述腰围开口部的侧边缘形成有腰围伸缩部、臀围伸缩部,在上述腹侧延伸部和上述背侧延伸部形成有延伸部伸缩部,上述臀围伸缩部在上述腹侧片材部件和上述背侧片材部件的各自中,形成于尿布纵向的上述腰围伸缩部与上述腹侧延伸部或者上述背侧延伸部之间。[8]是[I]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立体折裥包括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侧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和从上述吸收性主体的侧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立体折裥。[9]是[I]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在其两侧边缘部分别具有以在纵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吸收体用弹性部件。[10]是[I] [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是单层构造。[11]是[2] [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具有高克重部,该高克重部架设于上述腹侧延伸部和上述背侧延伸部。[ 12 ]是[11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构成上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包括上部吸收层和比该上部吸收层大的下部吸收层,上述高克重部通过上述上部吸收层重叠于上述下部吸收层的肌肤接触面一侧而形成。[13]是[I] [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一对上述非积纤 部,在腹侧部具备闭合的腹侧端部,在背侧部,背侧端部开放。[ 14 ]是[13 ]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在腹侧部具备闭合的腹侧端部,在背侧部,背侧端部沿着上述吸收体的高克重部的外边缘部开放,未被闭合。[15]是[I] [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彼此的中间位置具有中央非积纤部,该中央非积纤部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比一对该非积纤部各自的腹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向腹侧部一侧延伸,在背侧部一侧,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各自的背侧端部分别比上述中央非积纤部的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延伸。[16]是[I] [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中央非积纤部的纵向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延伸至上述腹侧片材部件主体。[17]是[I] [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中央非积纤部的纵向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延伸至腹侧部一侧的上述臀围伸缩部。[18]是[15] [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具有上述中央非积纤部与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在纵向排列的区域。[19]是[I] [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的各自中,构成上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的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完全欠缺丝毫未被积纤。[20]是[I] [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的各自中,构成上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的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被积纤为30g/m2以下。
[21 ]是[I ] [2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体具有包含吸水性聚合物的纵长的吸收性芯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上下面的芯包覆片材,上述吸收性芯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彼此之间具有中央非积纤部,在一对上述非积纤部中,配置在上述吸收性芯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彼此被接合,在上述中央非积纤部中,设置于上述吸收性芯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未接合。[22]是[I ] [21 ]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吸收性芯,在裆下部具有沿着该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吸收部和位于该中央吸收部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吸收部,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以比上述侧吸收部高的克重设置于上述中央吸收部。[23]是[21]或者[22]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上述中央吸收部具有包括上部吸收层与下部吸收层的多层构造,上述吸水性聚合物在上部吸收层中的克重比下部吸收层高。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使用状态(穿戴状态)的图,(a)是从腹侧部一侧所看到的图,(b)是从侧方所看到的图,(C)是从背侧部一侧所看到的图。图2是从正面片材 一侧所看到的图1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平面图。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剥离侧密封部,使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变成展开状态,扩展该展开状态的吸收性物品,使各个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直至变成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呈平面状扩展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所具有的吸收体与腹侧片材部件的关系的主要部分放大平面图。图4是图2的Xl-Xl线截面图。图5是从正面片材一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平面图。图6是从正面片材一侧所看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平面图。图7是图6的X2-X2线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截面图(相当于图7)。图9是表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图10是从肌肤接触面一侧所看到的图9所示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部分切断平面图。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剥离侧密封部,使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变成展开状态,扩展该展开状态的尿布,使各个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直至变成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呈平面状扩展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图11是图10的II1-1II线截面图。图12是表示穿戴状态的一次性尿布的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2 (a)是表示图10的箭头Pl所示位置的截面,图12 (b)是图10的箭头P2所示位置的截面的图。图13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平面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宽度方向截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图1 图4,根据其优选的第I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内裤(pants)型吸收性物品。如图1、图2所示,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 (以下也称作“尿布1A”)包括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腹侧片材部件2A ;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背侧片材部件2B ;架设并固定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吸收性主体3 ;和分别设置于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的立体折裥(gather)4。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腹侧片材部件2A的两侧边缘部2a、2a的一部分与背侧片材2B的两侧边缘部2b,2b的一部分被接合,如图1所示,形成有腰围开口部WO与一对腿部开口部L0、L0。如图1、图2所示,尿布IA相对于中心线CL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左右对称的部分,主要说明右侧。如果对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进行详细的阐述,则尿布IA在尿布IA的伸长状态(参照图2)下,在其纵向(以下称作“Y方向”。Y方向与中心线CL平行的方向)上具有在穿戴时,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 ;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 ;和位于腹侧部A与背侧部B之间,设置于穿 戴者的裆(胯股之间)部的裆下部C。此外,尿布IA的宽度方向是与其纵向(Y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作“X方向”)。如图2、图4所示,尿布IA的吸收性主体3具有纵长的吸收体33,吸收体33具有沿其纵向(分别沿着两侧边缘部33c、33c)延伸的一对非积纤(fiber stacking)部34、34。如果详细阐述,则如图2、图4所示,吸收性主体3具有液透过性的正面片材31、液不透过性或者疏水性的背面片材32、和介于两个片材31、32之间的液保持性的吸收体33,如图2所示,形成纵向(Y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吸收体33包括纸浆纤维等纤维的聚集体或者在其中保持有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而成的吸收性芯;和覆盖吸收性芯的芯包覆片材(wrap sheet)(图中未示)。吸收体33也形成为纵向(Y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如图2所示,吸收体33的吸收性芯中具有一对纸浆纤维、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等欠缺的非积纤部34。此处,所谓“欠缺的非积纤部”,由于在纸浆纤维、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等全部欠缺丝毫没有积纤的状态的基础上,大致积纤成30g/m2左右的状态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因此也包含该状态。但是,为了获得可靠的效果,优选为20g/m2以下的积纤状态。上述克重的测定例如按照以下的方法测定。从尿布IA中取出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从所取出的吸收体33除去芯包覆片材取出吸收性芯。按照规定宽度的尺寸从所取出的吸收性芯裁切取出包含非积纤部34的部位,将其作为非积纤部34的裁切样品。使用最小显示为Img的电子天秤测定该裁切样品的重量,将其换算成克重而求出。此外,为了提高克重的测定精度,优选从多个尿布IA采取裁切样品,求出5点以上的测量值的平均值。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吸收体33具有高克重部35。详细来讲,构成吸收体33的吸收性芯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包括T字型的上部吸收层、和比上部吸收层大且纵向(Y方向)长的矩形的下部吸收层,高克重部35,通过上部吸收层从下部吸收层的腹侧部A侧的端部遍及至裆下部C与下部吸收层的肌肤接触面一侧重叠,从而形成为T字型。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分别如图2所示,设置于吸收体33的X方向外边缘与高克重部35的X方向外边缘之间,沿着吸收体33的侧边缘部33c延伸且沿着T字型的高克重部35的外边缘部延伸。如第I实施方式所示,通过将上部吸收层形成为T字型,能够高效地在实际使用概率高的前侧和裆下部配置吸收体33,并且能够进一步防止从裆下部C漏泄。高克重部35的克重比除了高克重部35与非积纤部34以外的部位的克重高,具体而言,优选100 400g/m2。此外,除了高克重部35与非积纤部34以外的部位的克重优选为50 200g/m2。这些克重的测定例如根据上述克重的测定来测定。尿布IA的腹侧片材部件2A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包括腹侧片材部件20A ;和穿戴时沿着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下边缘200向下方延伸的腹侧延伸部21A。此处,“下方”是指,尿布IA的纵向(Y方向)的朝向尿布IA的中心CT (参照图2)的方向。具体而言,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在尿布IA的伸长状态(参照图2)下,形成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具有沿着尿布纵向(Y方向)的左右一对侧边缘部20a、20a。腹侧延伸部21A沿着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下边缘200从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向下方延伸,在尿布IA的伸长状态(参照图2)下,形成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具有沿着尿布纵向(Y方向)的左右一对的侧边缘部21a、21a。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尿布IA的背侧片材部件2B包括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 ;和穿戴时沿着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的下边缘200向下方延伸的背侧延伸部21B。此处,“下方”是指,与腹侧片材部件2A同样,尿布IA的纵向(Y方向)的朝向尿布IA的中心CT (参照图2)的方向。 具体而言,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在尿布IA的伸长状态(参照图2)下,形成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具有沿着尿布纵向(Y方向)的左右一对的侧边缘部20b、20b。背侧延伸部21B沿着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的下边缘200从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向下方延伸,在尿布IA的伸长状态(参照图2)下,形成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具有沿着尿布纵向(Y方向)的左右一对的侧边缘部21b、21b。对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1A,腹侧片材部件2A的两侧边缘部2a、2a的一部分与背侧片材2B的两侧边缘部2b、2b的一部分接合,形成腰围开口部WO与一对腿部开口部L0、L0。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侧边缘部20a、20a与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的侧边缘部20b、20b在整个区域接合,腹侧延伸部21A的侧边缘部21a、21a与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的侧边缘部21b、21b不接合。像这样,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侧边缘部20a、20a与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的侧边缘部20b、20b接合,在尿布IA中,如图1所示,形成侧密封部5、5,形成有腰围开口部WO与一对腿部开口部L0、LO0该接合例如采用热密封、高频密封、超声波密封、粘接剂等。腹侧片材部件2A的长度La优选尿布全长L的10 40%,尤其优选15 35%,背侧片材部件2B的长度Lb优选尿布全长L的20 40%,尤其优选25 35%。腹侧延伸部21A的长度L2优选侧密封部5 (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长度LI的5 100%,更优选25 70%。而且,腹侧延伸部21A的长度L2优选腹侧片材部件2A的长度La的5 50%,更优选10 40%。背侧延伸部21B的长度L3优选侧密封部5 (背侧密封部件主体20B)的长度LI的5 100%,更优选25 70%。此外,背侧延伸部21B的长度L3优选背侧片材2B的长度Lb的10 50%,更优选20 40%。此外,对于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各自的延伸长度L2、L3,如果是婴幼儿用的尿布,则优选10 70mm,更优选20 60mm,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则优选15 IlOmm,更优选30 90mm。另外,鉴于作为衣服的情况,以能够从视觉上判断其前后的观点来看,腹侧延伸部21A、背侧延伸部21B各自的延伸长度L2、L3优选成为L2 < L3的关系。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2B分别如图2所示,具有沿着纵向(Y方向)分开设置且以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24。详细来讲,如上所述,如图2所示,尿布IA的腹侧片材部件2A包括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和腹侧延伸部21A,尿布IA的背侧片材部件2B包括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和背侧延伸部21B,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和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分别如图2所示,具有沿着纵向(Y方向)分开设置且以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24,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也分别如图2所示,具有沿着纵向(Y方向)分开设置且以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24。尿布IA的腹侧片材部件2A(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片材部件2B (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和背侧延伸部21B)均如图2所示,包括形成尿布的外表面的外层片材22 ;设置于外层片材22的内面侧的内层片材23 ;和在两个片材22、23之间,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伸长的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24,多个弹性部件24沿着纵向(Y方向)分开设置,通过弹性部件24的收缩,在腰围开口部WO的侧边缘形成腰围伸缩部G1、臀围伸缩部G2,在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形成延伸部伸缩部G3。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外层片材22如图2所示,具有与通过外层片材22和内层片材23夹持固定多个线状的弹性部件24的区域相比,进一步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长度,外层片材22的与内层片材23相比延伸出的延伸区域被向吸收性主体3 —侧折叠,延伸至覆盖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端部3a、3b的位置,借助粘接剂(图中未示)与内层片材23粘接。如图2所示,腰围伸缩部Gl在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各自中,形成于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端部3a、3b的外侧。臀围伸缩部G2在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各自中,形成于尿布IA的纵向(Y方向)的、腰围伸缩部Gl与腹侧延伸部21a或者背侧延伸部21b之间。延伸部伸缩部G3形成于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上。形成腰围伸缩部Gl的弹性部件24遍及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全幅而延伸设置。形成臀围伸缩部G2、延伸部伸缩部G3的弹性部件24在第I实施方式中,在与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重叠的部分,通过热处理等使弹性部件24的弹性丧失,或者切断弹性部件24等,从而,以弹性部件24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不赋予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伸缩性的状态被设置,在与吸收体33重叠的部分以外的部位,沿着宽度方向(X方向)延伸地设置,以 赋予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伸缩性。如上所述,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中,在腹侧片材部件2A也形成有腹侧延伸部21A,因此,当从腹侧部A侧观察尿布I时,外观也漂亮,不会呈现兜裆布那样的外观。另外,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中,分别形成于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的延伸部伸缩部G3通过分别设置于其上面的弹性部件24而适度收缩,因此,当穿戴尿布I时,存在于腹侧片材部件2A的腹侧延伸部21A的侧边缘部21a、和存在于背侧偏财部件2B的背侧延伸部21B的侧边缘部21b如图1 (b)所示,向腹侧部方向与背侧部方向分开而成倒Y字状打开。因此,从侧方观察尿布I时的外观漂亮,给人一种不易漏泄的印象。另外,如上所述,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中,在腹侧片材部件2A也形成有腹侧延伸部21A,在该腹侧延伸部21A形成有沿着尿布横向伸缩的延伸部伸缩部G3,因此,腹侧延伸部21A以覆盖腹股沟的方式面接触,在排尿的情况下,以腹侧延伸部21A及其上的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和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来承受其增加的重量,由于压力的分散,更加不易在腿围(脚廻”)处留下橡皮筋勒紧的痕迹等。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I中,在背侧片材部件2B也具有背侧延伸部21B,且形成有沿着尿布横向伸缩的延伸部伸缩部G3,因此,背侧延伸部21B以覆盖臀部的方式面接触,与现有的尿布(腹侧片材部件2A的两侧边缘部与背侧片材部件2B的两侧边缘部在尿布纵向的整个区域接合的尿布)相比,不易变成穿戴者的臀部的一部分突出的状态。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 (Y方向)的端部3a —侧的区域借助粘接剂7固定于腹侧片材部件2A,纵向(Y方向)的端部3b—侧的区域借助粘接剂7固定于背侧片材部件2B。详细来讲,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腹侧部A的粘接剂7如图2所示,优选在X方向上,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外边缘彼此之间涂敷,在Y方向上,包含连结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的后述的腹侧端部34a的前端彼此的假想线,从该假想线向外侧涂敷,从腹侧延伸部21A的外观漂亮的观点来看,在Y方向上,如图2所示,更优选涂敷到上述假想线与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下边缘200之间的位置更向外侧。另外,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背侧部B的粘接剂7如图2所示,在X方向上,优选涂敷于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外边缘彼此之间,在Y方向上,包含连结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的后述的背侧端部34b的前端彼此之间的假想线,从该假想线向外侧涂敷,从防止臀部突出的观点来看,在Y方向上,如图2所示,更优选从与上述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向外侧涂敷。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形成为,背侧部B的粘接剂7的Y方向内方侧的端缘与一对非积纤部34的后述的背侧端部34b的前端之间的间隔,比腹侧部A的粘接剂7的Y方向内方侧的端缘与一对非积纤部34的后述的腹侧端部34a的前端之间的间隔短。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分别如图2所示,架设于腹侧片材部件2A与背侧片材部件2B,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非积纤部34的纵向(Y方向)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非积纤部34的纵向(Y方向)的背侧端部34b与背侧延伸部21B重叠。详细来讲,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2所示,一对非积纤部34分别,从非积纤部34的纵向(Y方向)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片材部件2A的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位置,至非积纤部34的纵向(Y方向)的背侧端部34b与背侧片材部件2B的背侧延伸部21B重叠的位置,沿着吸收体33的侧边缘部33c延伸。宽度方向(X方向)的吸收体33的宽度Wl优选是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图2所示状态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宽度W的35 65%,特别优选40 60%。关于于宽度方向(X方向)的各个非积纤部34的宽度W2,为了在穿戴尿布时与腿围匹配(贴身)且步行时不束缚腿的动作,从吸收体33容易形成朝向外侧凸状的兜,且在裆下部C确保充分的吸收性能的观点来看,优选是吸收体33的宽度Wl的2 30%,特别优选5 20%。关于各个非积纤部34的宽度W2,如果是婴幼儿用的尿布,则优选2 30mm,更优选5 25mm,如果是成人用的尿布,则优选3 40mm,更优选5 30mm。纵向(Y方向)的非积纤部34的长度L5优选是吸收体33的纵向(Y方向)的长度L4的20 70%,特别优选30 60%。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在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和非积纤部34的背侧端部34b与背侧延伸部21B重叠的区域中,未设置弹性部件24。此处,“未设置弹性部件24”是指,不存在弹性部件24,或者即使存在也以不赋予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伸缩性的状态而设置的情况。如上所述,形成延伸部伸缩部G3的弹性部件24在第I实施方式中,在与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重叠的部分,不存在弹性部件24,或者即使存在也以不赋予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伸缩性的状态而设置,例如,如图3所示,在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未设置弹性部件24。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在与吸收体33重叠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不存在形成延伸部伸缩部G3的弹性部件24,或者即使存在也以不赋予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伸缩性的状态设置,但也可以仅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是这样的状态,也可以在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以外的吸收体33的区域中,存在形成延伸部伸缩部G3的弹性部件24。吸收体3所具有的高克重部35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2所示,架设于腹侧延伸部21A与背侧延伸部21B。详细来讲,T字型的高克重部35如图2所示,为了使腹侧片材部件2A的吸收容量增多,从腹侧片材部件2A的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横切腹侧延伸部21A,遍及至背侧片材部件2B的背侧延伸部21B而设置。分别设置于吸收 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的立体折裥4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2、图4所示,包括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4a、和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立体折裥4b。第I立体折裥4a和第2立体折裥4b分别在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由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 ;和沿着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的纵向(Y方向)以伸长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41形成。具体而言,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4所示,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是一枚片材,沿着成为第I立体折裥4a的自由端侧的顶部的折线对折形成两枚重叠的片材,在该两枚重叠的片材之间,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41,利用粘接剂固定,形成第I立体折裥4a。此外,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4所示,两枚重叠的片材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沿着成为第2立体折裥4b的自由端侧的顶部的折线进一步对折形成四枚重叠的片材,在构成该四枚重叠的片材的两枚重叠的片材彼此之间,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41,利用粘接剂固定,形成第2立体折裥4b。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如图4所示,正面片材31与背面片材32相比,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长,上述的两枚重叠的片材彼此在从吸收体33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外侧端缘延伸出来的正面片材31的延伸部分、和形成在从吸收体33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外侧端缘稍微向外侧的位置的第I线状接合部6a接合形成一体。另外,上述的两枚重叠的片材的前端部最终如图4所示,设置于吸收体33与背面片材32之间,并通过粘接剂接合形成一体。像这样形成的第I立体折裥4a通过多个弹性部件41的收缩,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中心线CL侧)立起。另外,像这样形成的第2立体折裥4b通过多个弹性部件41的收缩,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中心线CL的相反侧)立起。第I线状接合部6a分别沿着长方形状的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边缘部延伸,另外,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全长范围延伸。第I线状接合部6a优选形成连续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形成虚线状。另外,作为形成第I线状接合部6a时的接合方法,采用热密封、超声波密封、高频密封、粘接剂等各种众所周知的接合方法。在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中,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和第2立体折裥4b的多个弹性部件41,它们的腹侧部A —侧的端部达到为了固定上述吸收性主体3与腹侧片材部件2A而涂敷的粘接剂7的涂敷区域,它们的背侧部B —侧的端部达到为了固定上述吸收性主体3与背侧片材部件2B而涂敷的粘接剂7的涂敷区域。像这样,通过设置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和第2立体折裥4b的多个弹性部件41,在穿戴时,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容易形成向外侧成凸状的兜。对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作为构成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各自的外层片材22与内层片材23,通常只要是用于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材料,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作为外层片材22和内层片材23,能够使用疏水性的无纺布等。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3的正面片材31和背面片材32,分别只要是通常用于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材料,则没有 特别的限制。例如,作为正面片材31,能够使用亲水性且透液性的无纺布等,作为背面片材32,能够使用不透液性或者疏水性的树脂薄膜、树脂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作为形成立体折裥4的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只要是通常用于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材料,则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作为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能够使用抗液性或者疏水性且透气性的伸缩性薄膜、无纺布、织物或者它们的层叠片材等。作为设置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2B的弹性部件24、设置于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的弹性部件41 (包括第I弹性部件41a),能够使用包含天然橡胶、聚氨酯、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丁二烯共聚物、丙烯酸乙酯-乙烯等聚乙烯-α烯烃共聚物等的线状的伸缩性材料。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包括腹侧片材部件2Α、背侧片材部件2Β和吸收性主体3,在吸收性主体所具有的吸收体33,一对非积纤部34分别沿着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架设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而设置。如前所述,在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使用矩形的片材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裆下部C不存在覆盖腿围的部件,从裆下部C的漏泄和裆下部C的缝隙导致的漏泄所产生的不安心理是一个大的课题。为了解决该课题,如何提高裆下部C的吸收体33对穿戴者的贴身性非常重要。如果穿戴具备如第I实施方式那样设置的一对非积纤部34的尿布1A,那么,随着因弹性部件41的收缩而形成立体折裥4,裆下部C的吸收体33以非积纤部34为起点而折弯,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特别是由于非积纤部34达到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各自的存在区域,以及在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与吸收体的非积纤部的长度方向端部重叠的部位未接合这两种情况,在裆下部C整个区域,吸收体33变得容易折弯,对穿戴者肌肤的贴身性进一步提高。因此,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是分割有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2A与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2B的类型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在穿戴时,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形成兜,所以,吸收性主体3不易妨碍穿戴者的步行动作,能够可靠防止从吸收性主体的漏泄。另外,如图3所示,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在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和非积纤部34的背侧端部4b与背侧延伸部21B重叠的区域中,未设置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所具有的弹性部件24,且从非积纤部34的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边缘至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各自的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边缘存在弹性部件24,所以,非积纤部34本身不会因弹性部件24的收缩力而产生收缩,而且,非积纤部34因弹性部件24的收缩力向宽度方向(X方向)拉伸,能够获得以下的双重效果更加明显地保持要成为折弯的基点的非伸缩部的形状,和在裆下部C更容易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另外,如图2、图4所示,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具备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4a、和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立体折裥4b,所以,穿戴时能够减少从吸收性主体3的漏泄,并且通过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和第2立体折裥4b的多个弹性部件41的收缩力,裆下部C的吸收体33以非积纤部34为起点可靠地折弯,更容易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另外,如图2、图4所示,第I 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吸收体3具有高克重部35,高克重部35架设于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 (设置于裆下部C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可靠增加侧漏方面存在课题的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裆下部C的整个区域的吸收容量,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从吸收性主体3的漏泄。而且,高克重部35与在非积纤部34的宽度方向(X方向)存在的吸收体33的侧边缘部33c的克重差变得明显,在穿戴时,更容易以非积纤部34的高克重部35 —侧的边缘部为起点而折弯,在吸收体33更容易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下面,根据图5,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B (以下也称作“尿布IB ”),对与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同样,适当应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的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端部3a —侧的区域,借助成T字状涂敷于腹侧片材部件2A的粘接剂7而固定,纵向(Y方向)的端部3b —侧的区域借助成倒T字状涂敷于背侧片材部件2B的粘接剂7而固定。详细来讲,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的腹侧部A的粘接剂7如图5所示,在臀围伸缩部G2中,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外边缘彼此之间涂敷,且在延伸部伸缩部G3中,遍及一对非积纤部34彼此之间涂敷。同样,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的背侧部B的粘接剂7如图5所示,在臀围伸缩部G2中,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外边缘彼此之间涂敷,且在延伸部伸缩部G3中,遍及一对非积纤部34彼此之间涂敷。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如图5所不,具有与尿布IA不同形状的一对非积纤部34。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尿布IB的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在腹侧部A与尿布IA相同,具有被闭合的腹侧端部34a,但在背侧部B,背侧端部34b沿着高克重部35的外边缘部开放,未被闭合。在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中,在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的区域未设置弹性部件24,在非积纤部34的背侧部B —侧的开放的区域中,也未设置弹性部件24。对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B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B的形成材料与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形成材料相同。对使用上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B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IB的效果,对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效果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是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效果同样,适当应用第I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IA的效果的说明。另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尿布1B,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端部3a—侧的区域借助成T字状涂敷于腹侧片材部件2A的粘接剂7而固定,纵向(Y方向)的端部3b一侧的区域借助成倒T字状涂敷于背侧片材部件2B的粘接剂7而固定。S卩,在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各自的延伸部伸缩部G3相当的部位的宽度方向(X方向)中央部,与吸收性主体3固定,所以美观性好,且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在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与吸收体33的非积纤部34的长度方向(Y方向)两端部34a、34b分别相互重叠的部位未被接合,所以,在裆下部C的整个区域,吸收体33变得容易折弯,对穿戴者的肌肤的贴身性进一步提闻。下面,根据图6、图7,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C (以下也称作“尿布1C”),对与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相同,适当应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的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端部3a —侧的区域借助粘接剂7固定于腹侧片材部件2A,纵向(Y方向)的端部3b —侧的区域借助粘接剂7固定于背侧片材部件2B。详细来讲,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图6所示,吸收性主体3的端部3a —侧的区域与腹侧片材部件2A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通过遍及腹侧片材部件2A的延伸部伸缩部G3的纵向(Y方向)的端缘与吸收性主体3的端部3a的边缘之间涂敷的、且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边缘彼此之间的整个表面涂敷的粘接剂7被固定。同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图6所示,吸收性主体3的端部3b一侧的区域、与背侧片材部件2B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中央部,通过遍及背侧片材部件2B的延伸部伸缩部G3的纵向(Y方向)的端缘与吸收性主体3的端部3b的边缘之间涂敷的、且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各自的边缘彼此之间的整个表面涂敷的粘接剂7被固定。
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如图6所示,具有与尿布IA不同构造的吸收体33。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尿布IC的吸收体33不具有高克重部35(上部吸收层),是仅具有纵向(Y方向)长的矩形的下部吸收层的单层构造。尿布IC的吸收体33所具有的一对非积纤部34、34与尿布IA同样,按照其腹侧端部34a与腹侧延伸部21A重叠,其背侧端部34b与背侧延伸部21B重叠的方式,沿着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延伸。在尿布IC的吸收体33,有别于一对非积纤部34、34,在一对非积纤部34、34彼此的中间位置还具有中央非积纤部37。中央非积纤部37其纵向(Y方向)的腹侧部A —侧的端部37a —直延伸至腹侧片材部件主体,并且,还延伸至腹侧部A —侧的臀围伸缩部G2。另外,中央非积纤部37的腹侧部A —侧的端部37a比一对非积纤部34、34各自的腹侧端部34a、34a的位置更向腹侧部A —侧延伸,其纵向(Y方向)的背侧部B —侧的端部37b —直延伸至一对非积纤部34、34各自的腹侧端部34a,34a的位置与背侧端部34b、34b的位置的大致中间的位置。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的吸收体33如图6所示,具有中央非积纤部37与一对非积纤部34、34沿着纵向(Y方向)并列的区域(以下,也称作并列区域)。吸收体33具有上述并列区域,由此,在穿戴尿布时,上述并列区域中的吸收体33按照中央非积纤部37为山部,一对非积纤部34、34分别为谷部的方式成W字状弯曲。在裆下部C,吸收体33成W字状弯曲,由此,吸收体33相对于从穿戴者的腿被施加的压力灵活地变形,减轻施加在腿上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抵抗感和不适感等。另外,吸收性主体3的具有中央非积纤部37的部分容易紧贴穿戴者的排尿部,因此,尿被顺利地吸收在吸收体33内。因此,能够防止尿在肌肤上和正面片材上流动而从前方漏泄,以及防止流向后方的尿与大便混合,大便容易附着在肌肤上。从更加可靠地获得这样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中央非积纤部37的纵向(Y方向)的腹侧部A —侧的端部37a,优选从非积纤部34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34a的位置延伸出5 40cm,更优选延伸出10 30cm。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前所述,中央非积纤部37的纵向(Y方向)的背侧部B —侧的端部37b 延伸至一对非积纤部34、34各自的腹侧端部34a、34a的位置与背侧端部34b、34b的位置的大致中间的位置。换言之,在吸收体33的背侧部B —侧,一对非积纤部34、34的背侧端部34b、34b分别比中央非积纤部37的端部37b的位置更加延伸出来。因此,在穿戴尿布时,与尿布纵向(Y方向)的上述并列区域相比背侧部B —侧的吸收体33在中央非积纤部37中不弯曲,而是在一对非积纤部34、34中弯曲。因此,与并列区域相比背侧部B—侧的大便的排泄部(肛门)附近,产生吸收体33朝向肌肤侧成凹状弯曲的部分,由此,在穿戴者的肌肤与吸收性主体3之间形成能够很好地保持大便的朝上的兜。而且,对于尿液,在并列区域以及与其相比腹侧部A—侧存在中央非积纤部37,由此,被吸收体33迅速地吸收并且向腹侧部A —侧引导,因此,尿也难以与大便混合。由此,防止和大幅减轻大便紧贴在皮肤上引起的不适感和擦拭附着在肌肤上的大便的辛劳等。另外,防大便漏泄性也很好。从更加可靠地获得这样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一对非积纤部34、34,优选其背侧端部34b,34b分别从中央非积纤部37的端部37b的位置延伸出20 120cm,更优选延伸出40 IOOcm0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所具备的吸收体33如图6、图7所示,在其两侧边缘部33c、33c,分别具有以沿着纵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吸收体用弹性部件36。各个吸收体用弹性部件36设置于吸收体33的侧边缘部33c的前端,以沿着纵向(Y方向)伸长的状态遍及腹侧片材部件2A与背侧片材部件2B之间而设置。分别设置于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的立体折裥4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图6、图7所示,仅由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4a构成。第I立体折裥4a在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由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和沿着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的纵向(Y方向)以伸长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41和中间弹性部件42形成。具体而言,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图7所示,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是一枚片材,沿着成为第I立体折裥40a的自由端侧的顶部的折线对折形成两枚重叠的片材,在该两枚重叠的片材之间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41,利用粘接剂固定,从而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另外,在该两枚重叠的片材之间、且从吸收体33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外侧端缘略向外侧的位置,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中间弹性部件42,利用粘接剂固定,从而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如图7所示,正面片材31与背面片材32相比,宽度方向(X方向)较长地形成,从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部分被向吸收体33的背面片材3 —侧折叠,上述的两枚重叠的片材的前端部最终如图7所示,设置于向吸收体33的背面片材3 —侧折叠的正面片材31与背面片材32之间,在形成于吸收体33的非积纤部34的位置的第4线状接合部6d接合形成一体。像这样形成的第I立体折裥4a通过多个弹性部件41和中间弹性部件42的收缩,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一侧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中心线CL侧)立起。此外,关于第4线状接合部6d的位置,从立体折裥的立起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吸收体33的非积纤部34的正下方的位置或者比非积纤部34的位置靠近中心线CL的位置。第4线状接合部6d分别沿着长方形状的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边缘部延伸,另外,还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全长延伸。第4线状接合部6d优选形成为连续直线状,也可以形成为虚线状 。另外,作为形成第4线状接合部6d时的接合方法,采用热密封、超声波密封、高频密封、粘接剂等各种众所周知的接合方法。在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中,形成第I立体折裥4a的多个弹性部件41和中间弹性部件42遍及吸收体33所具有的非积纤部34的腹侧端部34a与背侧端部34b之间以呈现伸缩的状态设置。像这样,通过设置形成第I立体折裥4a的多个弹性部件41和中间弹性部件42,在穿戴时,吸收性主体3所具有的吸收体33容易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对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C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设置于吸收体33的吸收体用弹性部件36、和形成第I立体折裥4a的中间弹性部件42,与设置于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立体折裥4的弹性部件41相同。其他的形成材料也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形成材料相同。对使用上述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C时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的效果,对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效果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与第I实施方式的尿布IA的效果相同,适当应用第I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IA的效果的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如图7所示,在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分别具有吸收体用弹性部件36。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尿布IC如图6、图7所示,吸收体33具有一对非积纤部34、34、和有别于一对非积纤部34、34的中央积纤部37。因此,在穿戴时,设置有吸收体用弹性部件36的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 —侧容易抬起,裆下部C的吸收体33以非积纤部34为起点折弯,容易形成向外侧的凸状的兜。另外,如图7所示,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未被第I立体折裥4a限制,因此,如图6所示,即使在吸收性主体3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分别重叠的大致整个区域中通过粘接剂7固定,裆下部C的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的立起性也不会受到破坏。此外,从作为衣服的外观的观点来看,腹侧片材部件2A的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片材部件2B的背侧延伸部21B最好分别与吸收体33粘接,特别是从在背侧防止臀部突出的观点来看,优选这样的形态。下面,根据图9 图11·,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进行说明。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D (以下也称作“尿布ID ”),对与第I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同样,适当应用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A的说明。尿布ID是所谓的内裤型的尿布,如图9 图11所示,包括具备透液性的正面片材2’、不透液性或者疏水性的背面片材3’、和设置于这两个片材2’、3’之间的纵长的吸收体4’的吸收性主体5’ ;以及位于该吸收性主体5’的非肌肤接触面一侧并固定该吸收性主体5’的外包材料10,。吸收体4’具有包含吸水性聚合物且纵长的吸收性芯40’ ;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上下面的芯包覆片材45’。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0’如图11所示,包括吸收性芯40’的上下面和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的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截面的整周被芯包覆片材45’包覆。在一次性尿布及其吸收性芯中,肌肤接触面一侧和上侧是穿戴一次性尿布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一面,非肌肤接触面侧和下侧是穿戴该一次性尿布时朝向与穿戴者的肌肤侧相反一侧的一面。尿布ID如图9和图10所示,具有穿戴时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设置于裆部的裆下部C和设置于背侧的背侧部B。外包材料10’与腹侧部A的两侧边缘部和背侧部B的两侧边缘部接合,由此,在尿布ID形成一对侧密封部S、S、腰围开口部V和一对腿部开口部8’、8’。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腹侧部A和背侧部B是在尿布的宽度方向(图10中的X方向)的两端具有侧密封部S、s的部分。尿布的长度方向是从腹侧部A经裆下部C至背侧部B的方向或者其相反方向,是图10中的Y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ID中,尿布ID的长度方向、吸收体4’的长度方向、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和中央吸收部41’的长度方向均是图10中的Y方向。尿布ID的吸收性芯40’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裆下部C具有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吸收部41’和位于该中央吸收部4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吸收部42’、42’。详细来讲,吸收性芯40’如图10所示,具有腹侧部一侧宽的俯视略呈T字状的上部吸收层411、和与上部吸收性层411相比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矩形的下部吸收层412层叠的构造。侧吸收部42’、42’如图11所示,是相比于在下部吸收层412设置贯通孔而形成的非积纤部44’、44’的各自位于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的部分。中央吸收部41’是位于非积纤部44’、44’之间的部分。此外,上部吸收层411从尿布ID的裆下部C遍及腹侧部A而设置,下部吸收层412纵断裆下部C遍及腹侧部A和背侧部B。另外,尿布ID的吸收性芯40’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中央吸收部4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厚度方向的整体欠缺的中央非积纤部43’,另外,在中央吸收部41’与侧吸收部42’、42’之间形成有非积纤部44’、44’。非积纤部44’形成于上部吸收层411的侧边缘与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的侧边缘之间的靠近上部吸收层411的侧边缘的部位。另外,非积纤部44’沿着中央吸收部41’的侧边缘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0’的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分别由解纤纸浆等纤维材料形成的纤维聚集体或者使其中保持有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而成的材料构成。另外,吸收体4’,通过由芯包覆片材45’包覆这种构造的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的整体而成。作为芯包覆片材,能够使用各种众所周知的材料,例如,优选使用纸巾这样的薄纸或透水性的无纺布等。非积纤部44’是形成吸收性芯的材料(芯形成材料)不存在的部分,如图11所示,借助该非积纤部44’,吸收性芯40’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彼此被接合。从芯包覆片材彼此的牢固的接合方面来看,非积纤部44’优选完全不存在芯形成材料的部分,但也可以在不妨碍芯包覆片材彼此利用粘接剂的直接接合的程度,略微存在一些芯形成材料。另一方面,中央非积纤部43’是中央吸收部41’中的吸收性芯40’的至少上面侧的一部分欠缺的部分。中央非积纤部43’优选具有上部吸收层的厚度以上的深度,另外,如图11所示,更优选具有与中央非积纤部43’相邻的部位的中央吸收部41’的厚度t大致相同程度的深度。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非积纤部43’如图11所示,是通过在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形成沿着厚度方向贯通两者的贯通孔而成。贯通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两者的贯通孔例如是在将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分别制作成具有贯通孔的层之后,以使两者的贯通孔彼此重叠的方式层叠两吸收层而制成。另外,也可以取代上述方法,而在将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分别制作成不具有贯通孔的层之后,再在各个吸收层形成贯通孔,然后,以使两者的贯通孔重叠的方式层叠两吸收层而制成。并且,也在将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分别制作成不具有贯通孔的层之后,重叠两个吸收层,然后一体地形成贯通两者的贯通孔。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0’的非积纤部44’中,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被挤压在非积纤部44’内,该被挤压的部分通过粘接剂47’与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下侧的芯包覆片材45b’接合。粘接剂47’既可以沿着非积纤部44’的长度方向连续地涂敷,也可以非连续地涂敷。另外,也可以在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的整个区域全面涂敷粘接剂。但是,优选按照规则的图案涂敷于非积纤部44’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例如,在芯包覆片材45a’或者45b’,按照与非积纤部44’相同的宽度或者比其宽的宽度的螺旋形图案或连续波状图案、锯 齿形图案、连续Ω字的图案等,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涂敷粘接剂47’,使非积纤部44’位于该粘接剂上或者该粘接剂下,借助该粘接剂能够将吸收性芯40’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接合。粘接剂47’的涂敷宽度既可以比非积纤部44’的宽度窄,也可以按照在非积纤部44’的宽度内形成多个沿着非积纤部4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粘接剂涂敷部的方式来涂敷。粘接剂47’的涂敷范围优选非积纤部44’的全长L44的50%以上,更优选80%以上。另外,优选遍及并列区域Rl的全长范围涂敷,更优选遍及非积纤部44’的全长范围涂敷。另一方面,在中央非积纤部43’中,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未与作为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的下侧的芯包覆片材45b’接合。在此情况下,优选在芯包覆片材45a’的与中央非积纤部43’对应的部分的下面(吸收性芯一侧的面)不涂敷粘接剂,但是,也可以在该部分涂敷粘接剂。即使在该部分涂敷粘接剂,只要该粘接剂不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粘接,那么,也能确保吸液的吸水性聚合物或者包含它的吸收性芯40’膨胀的空间。特别是设法使该粘接剂不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接触,由此,能够在芯包覆片材45a’的下面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之间,进一步确保吸液的吸水性聚合物或者包含它的吸收性芯40’膨胀的空间。作为上述的方法,可以列举如在后述的优选的制造方法中所说明的那样,当使非积纤部44’的上下芯包覆片材45a’、45b’彼此接合时,使用在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具有挤压部且在与中央非积纤部43’对应的部分不具有挤压部的加压辊141,由此,对非积纤部44’、44’之间的芯包覆片材45a’施加张力等。但是,在芯包覆片材45a’的与中央非积纤部43’对应的部分、在中央非积纤部43’是贯通孔的情况下,在芯包覆片材45b’的与中央非积纤部43’对应的部分设置粘贴剂等的粘接剂的情况下,从防止借助该粘接剂而接合的观点来看,中央非积纤部43’的宽度W4优选20mm以下、特别优选12mm以下。此外,吸收性芯40’的中央非积纤部43’和非积纤部44’以外的部分、与设置于其下的芯包覆片材45b’之间也优选利用粘接剂(图中未示)固定,该粘接剂按照上述的螺旋形图案、连续波状图案、锯齿 图案、连续Ω字图案等规则的图案涂敷。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借助粘接剂48’与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非积纤部43’的相邻部位接合。另外,同样,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下侧的芯包覆片材45b’也借助粘接剂49’与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非积纤部43’的相邻部位接合。通过将芯包覆片材45a’和/或者芯包覆片材45b’与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非积纤部43’的相邻部位接合,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吸收性芯40’的各部分的形状受到破坏,或者相互间的配置发生紊乱,并且能够进一步确保吸液的吸水性聚合物和包含它的吸收性芯40’膨胀的空间。粘接剂48’、49’也优选按照规则的图案沿着非积纤部44’的长度方向涂敷。粘接剂48’、49’的涂敷范围分别优选非积纤部44’的全长L44的50%以上,更优选80%以上。另外,优选遍及并列区域Rl的全长范围涂敷,更优选遍及非积纤部44’的全长范围涂敷。粘接剂48’、49’的涂敷既可以成带状地整面涂敷,也可以按照与粘接剂47’同样的有规则的图案成带状涂敷。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D,利用中央非积纤部43’在吸收性芯40’与设置于其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之间形成空间,该中央非积纤部43’的芯包覆片材45a’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芯包覆片材45b’)不接合,因此,当液体被中央吸收部41’吸收,包含在该中央吸收部41’中的吸水性聚合物膨胀时,上述空间该吸水性聚合物的体积增大部分的大部分吸收,因此,吸水性聚合物膨胀不会受到影响,能够充分地膨胀。因此,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充分呈现。因此,例如,通过混合吸水性聚合物,能够有效地提高一次性尿布的性能。另一方面,在非积纤部44’中,设置于吸收性芯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45a’、45b’彼此被接合,由此,吸收性芯40’的保形性也良好。即,在尿布的穿戴过程中等,防止中央吸收部41’和侧吸收部42’、42’的形状变形,以及它们的相互间的配置出现紊乱。如上所述,中央吸收部41’因中央非积纤部43’的存在,能够充分地发挥所混合的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因此,从利用吸水性聚合物更有效地提高一次性尿布的性能的观点来看,吸水性聚合物优选按照在中央吸收部41’中比在侧吸收部42’、42’高的克重加以设置。另外,基于同样的观点,在中央吸收部41’采用具有上部吸收层411和下部吸收层412的多层构造(也可以是双层构造)的情况下,吸水性聚合物优选在上部吸收层411中包含的克重比下部吸收层412高。在三层构造以上的多层构造的情况下,优选在最上侧的吸收层中,以比其下方的吸收层高的克重混合吸水性聚合物。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非积纤部43’也具有提高液体向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扩散的扩散性,和提高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的弯曲性的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非积纤部44’具有提高液体向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扩散的扩散性,和提高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的弯曲性的功能。即,本实施方式的尿布ID的吸收体4’如图10所示,在裆下部C的吸收性芯40’中,具有中央非积纤部43’与一对非积纤部44’、44’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并列的区域Rl (以下也称作并列区域Rl)。裆下部C的吸收性芯40’具有并列区域R1,由此,如图12 (a)所示,在穿戴尿布时,并列区域Rl的吸收性芯40’按照中央非积纤部43’是山部、非积纤部44’、44’是谷部的方式,成W字状弯曲。在裆下部C,吸收性芯40’成W字状弯曲,由此,吸收性芯40’相对于被穿戴者的腿E施加的压力而灵活地变形,减轻施加在腿上的压力和由此所产生的抵抗感和不适感。另外,子吸收性芯40’的宽度方向上的比非积纤部44’靠外侧的侧部部分46’起立,其端部位于沿着穿戴者的肌肤,优选沿着腹股沟部,也能够得到良好的防侧漏性。另外,吸收性主体5’的具有中央非积纤部43’的部分容易紧贴穿戴者的排尿部,因此,尿被顺利地吸收在吸收体4’和吸收性芯40’内。并且,被吸入吸收体4’和吸收性芯40’内的尿向吸收性芯40’的前后方向扩散,也有效地利用位于吸收性芯40’的并列区域Rl的前后的部分的吸收能力。由此,尿布ID不会发生侧漏,能够吸收的尿量增多,在长时间的穿戴或排尿量多等情况下也不易发生尿液漏泄。而且,由于被吸入吸收体4’和吸收性芯40’内的尿扩散,所以,也能减轻因肌肤与尿接触而引起的湿润感和瘙痒等问题。另外,在尿布长度方向的比并列区域Rl靠背侧部B—侧,在穿戴尿布时,如图12(b)所示,吸收性芯40’在非积纤部44’、44’处弯曲,由此,在后方的大便排泄部(肛门)附近产生吸收性芯40’朝向肌肤侧成凹状弯曲的部分,由此,在穿戴者的肌肤与吸收性主体之间形成能够良好地保持大便的朝上的兜P。由此,防止或减轻大便紧贴肌肤所引起的不适感和擦拭附着在肌肤上的大便作业的辛苦等。另外,防大便漏泄性也很好。
从更加可靠地获得上述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效果的观点等来看,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的上述并列区域Rl的长度LI’(参照图10)优选是裆下部C的尿布长度方向的长度Lc (参照图10)的20 80%,更优选20 60%,进一步优选20 50%。另外,侧吸收部42’的宽度W1’(参照图11)优选是吸收性芯40’的宽度W2’(参照图11)的5 30%,更优选10 25%。另外,中央吸收部41’的宽度W3 (参照图11)优选是吸收性芯40’的宽度W2’的20 70%,更优选25 50%。另外,中央非积纤部43’的宽度W4优选I 25臟,更优选2 15mm。另外,关于与中央吸收部41’的宽度W3的关系,中央非积纤部43’的宽度W4优选是中央吸收部41’的宽度W3的3 30%,更优选5 25%。另外,非积纤部44’的宽度W5优选是I 35mm,更优选是5 25mm。另外,关于与吸收性芯40’的宽度W2’的关系,非积纤部44’的宽度W5优选是吸收性芯40’的宽度W2’的I 30%,更优选5 20%ο本实施方式的尿布ID如图10和图11所示,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部,设置有用来使吸收性芯40’的侧部部分46’立起的弹性部件9’。弹性部件9’沿着包覆吸收性芯40’的芯包覆片材45’的内面和/或者外面以伸长状态设置,其两端部固定于腹侧部A和背侧部B。另外,在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形成有防漏隔边(防漏力7)6’、6’。防漏隔边6’包括与吸收性主体5’接合的防漏隔边形成用片材60’、在防漏隔边形成用片材60’的自由端附近以伸长状态固定的防漏隔边形成用弹性部件61’、和在防漏隔边6’的固定端与自由端之间以伸长状态固定的防漏隔边中间弹性部件62’。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防漏隔边形成用片材60’,采用将一枚规定宽度的带状的疏水性片材沿着其长度方向对折,采用热熔型粘接剂或者部分热密封或者超声波密封等将相对的层间接合而成的双层构造的片材,上述的弹性部件61’、62’以伸长状态固定于该双层构造的片材的层间。 另外,正面片材2 ’包覆吸收性芯40 ’的上面侧(肌肤接触面一侧),并且其两侧端部21’、21’在吸收性芯40’的下面一侧(非肌肤接触面一侧)采用热密封等粘接剂等众所周知的接合手段与背面片材3’和防漏隔边形成用片材60’接合固定。另外,吸收性主体5’其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通过粘接剂13’与外包材料10’接合。外包材料10’如图10、图11所示,由两枚外包材料形成用片材11’、12’、和在该两枚片材之间以伸长状态固定的各部的弹性部件构成。即,在两枚外包材料形成用片材11’、12’之间,在腰围开口部7’的周边缘部形成腰围折裥的腰围部弹性部件71’、在腿部开口部8’的周边缘部形成腿部折裥的腿部弹性部件81’、和在臀围部D (从腰围开口部7’的周边缘一端向下方相距20mm的位置至腿部开口部8,的上端的区域)形成被左右分割的状态的臀围折裥的臀围弹性部件91’,分别以伸长状态,采用热熔型粘接剂等任意的接合手段接合固定。外包材料形成用片材11’、12’均采用无纺布构成。该两枚片材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在腰围开口部7’的周边缘部被折叠,其折叠的部分被固定于吸收性主体5’的前后端的该吸收性主体5’的肌肤接触面一侧。在并列区域Rl中,从使吸收性芯40’成图12 Ca)所示的截面W字状变形的观点来看,和/或者在与并列区域Rl相比的后方,从使吸收性芯40’成图12 (b)所示的截面形状变形的观点来看,例如,如上述的弹性部件9’和弹性部件61’、62’那样,优选在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部、以一部分与吸收性主体5’的两侧部重叠的方式设置的防漏隔边6’等处,配置具有能够提起或者顶起吸收性芯40’的侧部部分46’的作用的弹性部件。但是,即使没有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的弹性部件,利用在穿戴尿布时,抓住尿布的腹侧部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提起的力、和穿戴时施加在裆下部C的两侧的来自穿戴者的大腿的力,吸收性芯40’也能变形形成图12 (a)和图12 (b)所示的形态。对尿布ID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作为尿布ID的各部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用于现有的一次性尿布的该部分中的各种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材2’,能够使用亲水性且液透过性的无纺布、在树脂薄膜上形成有开孔的材料等,作为背面片材3’,能够使用透湿性或非透湿性的树脂薄膜或该树脂薄膜与无纺布的层叠体等。作为构成形成吸收性芯40’的纤维聚集体的纤维,例如,能够使用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P — 3 >繊維)、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亲水性纤维、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纤维、聚酯、聚酰胺等缩合类纤维等。纤维聚集体,优选经过将借助空气流所供给的纤维材料吸引到规定形状的凹部内并使其堆积的积纤工艺而得到。也可以将功能性材料与纤维材料一同混合积纤。功能性材料的保持形态可以列举通过夹在两枚纤维聚集体之间而保持的形态、或通过混合积纤而使其保持在纤维间的状态等。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等功能性材料能够分别组合一种或者两种以上而使用。作为吸水性聚合物,例如可以列举聚丙烯酸纳、(丙烯酸-乙烯醇)共聚物、聚丙烯酸钠交联体、(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和其皂化物、聚天冬氨酸等构成的粒子等。作为防漏隔边形成用片材60’,能够使用纺粘(spunbond) ·熔喷(meltblown) ·纺粘等构成的多层构造的复合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热合(heatbond)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等。设置于各部的弹性部件的形态优选线状物(线橡皮筋等)、规定宽度的带状物(橡皮筋)等,特别优选线状物。作为 设置于各部的弹性部件的原材料,能够列举天然橡胶、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的合成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 对上述尿布ID的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尿布ID的优选制造方法包括吸收体4’的制造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制造吸收性芯40’的工艺,该吸收性芯40’具备具有中央非积纤部43’的中央吸收部41’、和在与该中央吸收部41’之间具有非积纤部44’的一对侧吸收部42’、42’(图中未示);在芯包覆片材45’的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设置粘接剂47’的工艺;以及用在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分别具有挤压部141a且在与中央非积纤部43’对应的部分不具有挤压部的加压辊141,对在上下面设置有芯包覆片材45’的状态的吸收性芯40’加压,将上下的芯包覆片材45’的一方或者双方挤压于非积纤部44’,使上下的芯包覆片材45a’、45b’彼此接合的工艺。在上述吸收性芯40’的制造中,例如优选使用具备将借助气流而供给的纤维材料吸引到规定形状的凹部内并使其堆积的两台积纤鼓的积纤装置。利用第一台积纤鼓,制造在作为中央非积纤部43’和非积纤部44’、44’的各部分具有贯通孔的下部吸收层412,利用第二台积纤鼓,制造在作为中央非积纤部43’的部分具有贯通孔的上部吸收层411,然后将这些吸收层411、412重叠,得到具有由贯通两层的贯通孔构成的中央非积纤部43’的吸收性芯40’。为了在芯包覆片材45’的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设置粘接剂47’,能够使用各种众所周知的粘接剂涂敷机47A’。当将上下的芯包覆片材45a’、45b’在非积纤部44’处接合时,既可以在上述的加压辊141与周面平滑的辊142之间加压,也可以在上述的加压辊141、和在与其挤压部141a对应的部位具有同样的凸部的第2辊142之间加压。作为挤压部141a的凸部既可以遍及加压辊141的周向的整周连续地突出,也可以是仅周向的一定范围突出。对于吸收体4’的制造以外的没有特别说明之处,可以与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现有的制造方法同样,例如与日本特开2006-247363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同样。分别挤压芯包覆片材45a’的与非积纤部44’对应的部分,使其与芯包覆片材45b’接合,由此,对非积纤部44’、44之间的芯包覆片材45a’施加张力,更加可靠地在吸收性芯40’的上面与芯包覆片材45a’之间确保空间,以使吸液的吸水性聚合物或者包含该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芯的膨胀变得容易。下面,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收体4A’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的图。对于该实施方式,说明与上述尿布ID的不同点,相同之处则省略说明。对于没有特别说明之处,适当应用关于上述尿布ID的上述说明(也包含更优选的结构)。图15所示的吸收体4A’的吸收性芯40’在上部吸收层411具有作为中央非积纤部43A’的贯通孔,在下部吸收层412的与该贯通孔重叠的部分未形成贯通孔等。像这样,本发明的中央非积纤部也可以是仅在具有上部吸收层411与下部吸收层412的多层构造的中央吸收部41’的上部吸收层411形成贯通孔(非积纤部)。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被挤压到非积纤部44’内,该被 挤压的部分借助粘接剂47’与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下侧的芯包覆片材45b’接合。另一方 ,在中央非积纤部43A’中,设置于吸收性芯40’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45a’未与作为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的下部吸收层412的上面接合。在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因中央非积纤部43A’的存在,液体被中央吸收部41’吸收,包含于该中央吸收部41’中的吸水性聚合物膨胀时,吸水性聚合物不会受到膨胀阻碍,能够充分地膨胀。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能充分呈现,通过混合吸水性聚合物,能够有效地提高一次性尿布的性能。另一方面,在非积纤部44’中,设置于吸收性芯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45a’、45b’彼此被接合,由此,吸收性芯的保形性也良好,防止在尿布的穿戴过程中等,中央吸收部41’或侧吸收部42’、42’的形状变形,和它们的相互间的配置发生紊乱。本发明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完全不限于上述第1、第2、第3、第4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能够适当地更改。另外,在不破坏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上述第1、第2、第3、第4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的各个构成要件能够适当组合而实施。例如,在上述第1、第2、第3、第4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1A、1B、1C中,如图2、图5、图6所示,腹侧片材部件2A包括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 ;和穿戴时沿着腹侧片材部件主体20A的下边缘200向下方延伸的腹侧延伸部21A,背侧片材2B包括背侧片材部件主体20B和背侧延伸部21B,但是,既可以不包括腹侧延伸部21A和背侧延伸部21B的一方,也可以均不包括。在第3实施方式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IC中,立体折裥4如图8所示,也可以包括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4a ;和从吸收性主体3的侧部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立体折裥4b。详细来讲,图8所示的第I立体折裥4a和第2立体折裥4b分别在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包括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和沿着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的纵向(Y方向)以伸长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41而形成。如图8所示,立体折裥形成用片材40是一枚片材,沿着成为第I立体折裥4a的自由端侧的顶部的折线对折而形成两枚重叠的片材,在该两枚重叠的片材之间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41,通过粘接剂加以固定,从而形成第I立体折裥4a。另外,如图8所示,两枚重叠的片材向宽度方向(X方向)的外侧延伸,沿着成为第2立体折裥4b的自由端侧的顶部的折线再对折,从而形成四枚重叠的片材,在构成该四枚重叠的片材的两枚重叠的片材彼此之间沿着纵向(Y方向)设置伸长状态的多个弹性部件41,使用粘接剂加以固定,从而形 成第2立体折裥4b。正面片材31如图8所示,在与背面片材32相比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后,从吸收体33的两侧边缘部33c、33c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延伸出的部分被向吸收体33的背面片材3 —侧折叠,上述两枚重叠的片材的前端部最终如图8所示,设置于向吸收体33的背面片材3 —侧折叠的正面片材31与背面片材32之间,在形成于吸收体33的非积纤部34的位置的第3线状接合部6c附近接合形成一体。像这样形成的第I立体折裥4a通过多个弹性部件41的收缩,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向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中心线CL侧)立起。另外,像这样形成的第2立体折裥4b通过多个弹性部件41的收缩,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向宽度方向(X方向)外侧(与中心线CL相反的一侧)立起。此外,基于立体折裥的立起性的观点,第3线状接合部6c的位置优选在吸收体33的非积纤部34的正下方的位置或者比非积纤部34的位置更靠近中心线CL的位置。第3线状接合部6c分别沿着长方形状的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边缘部延伸,而且,遍及吸收性主体3的纵向(Y方向)的全长范围延伸。第3线状接合部6c优选形成连续直线状,但也可以形成虚线状。另外,作为形成第3线状接合部6c的接合方法,采用热密封、超声波密封、高频密封、粘接剂等各种众所周知的接合方法。另外,在尿布ID中,外包材料被分割成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与设置于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背侧片材部件与腹侧片材部件在一对侧密封部处接合而形成筒状,并且,也可以是吸收性主体架设固定于背侧片材部件与腹侧片材部件之间的外包材料分割型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另外,也可以是所谓的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背侧部具有搭扣钩面,将该搭扣钩面固定装在设置于腹侧部的外面的搭扣绒面。在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中,在两侧边缘,将以适应腿围的形状的方式形成凹状的缺口部的部分作为裆下部,位于其前后的部分是背侧部和腹侧部。另外,在尿布ID中,芯包覆片材既可以用一枚片材包覆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截面的整周,也可以在吸收性芯的上侧与下侧分别设置片材。在用一枚片材包覆宽度方向截面的整周的情况下,该片材的两侧边缘彼此的连结部(优选使其重叠再接合的接合部)也可以存在于吸收性芯的上下的任意一方,但是,优选存在于吸收性芯的下面,特别优选存在于左右的非积纤部44’间的区域。另外,在吸收性芯的上侧与下侧分别设置片材的情况下,优选下侧的片材的两侧部被向吸收性芯的上面一侧卷起,在该卷起的两侧部,重叠并接合上侧的片材的两侧部,或者,优选上面一侧的片材的两侧部被向吸收性芯的下面一侧卷下来,在该卷下来的两侧部,重叠并接合下侧的片材的两侧部。另外,在尿布ID中,中央非积纤部43’和一对非积纤部44’、44’也可以在单层构造的吸收性芯成并列状形成俯视呈纵长的贯通孔。在此情况下,在中央吸收部41’与侧吸收部42’中既可以是厚度相同,或者,也可以使中央吸收部41’的厚度比侧吸收部42’厚。另外,在这种单层构造的吸收体中,能够使吸收体与芯包覆片材的接合状态与图11和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或各自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同。在此情况下,也能获得与上述的一次性尿布ID等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一次性尿布ID中,也可以不设置基于粘接剂48’和/或者粘接剂49’的接合部分。另外,在图10所示的一次性尿布ID中,在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的腹侧部A —侧,中央非积纤部43’比非积纤部44’的端部44a’的位置进一步向腹侧部A—侧延伸,也可以取而代之,中央非积纤部43’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43a’与非积纤部44’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44a’横向排成一列,也可以是非积纤部44’比中央非积纤部43’的腹侧部A —侧的端部43a’的位置进一步向腹侧部A—侧延伸。另外,在图10所示的一次性尿布ID中,在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的背侧部B —侧,非积纤部44’比中央非积纤部43’的端部43b’的位置进一步向背侧部B —侧延伸,也可以取而代之,三个非积纤部的背侧部B —侧的端部43b’、44b’横向排成一列,中央非积纤部43’也可以比非积纤部44’的背侧部B—侧的端部44b’的位置进一步向背侧部B—侧延伸。另外,既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尿布ID中的弹性部件9’,也可以省略设置于防漏隔边6’、6’的弹性部件62’或防漏隔边本身。另外,在吸收性主体5’形成向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各 自的外侧延伸的一对侧部折裥,设置于该侧部折裥的弹性部件也可以用作使吸收性芯40’的侧部部分立起的弹性部件。吸收性主体5’也可以不具有沿着吸收性芯4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部件。另外,中央非积纤部43’和非积纤部44’并非限于如图12 (a)和图12 (b)所示的方式使吸收性芯40’弯曲。另外,内裤型吸收性物品除了婴幼儿或成人用的内裤型一次性尿布之外,也可以是内裤型的生理卫生巾等。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基于本发明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为外包材料被分割成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片材部件与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片材部件这种类型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穿戴时吸收性主体不易妨碍穿戴者的步行动作,能够防止从吸收性主体漏泄。另外,基于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吸收性芯的保形性良好,且不易发生吸水性聚合物的膨胀阻碍,吸水性聚合物的吸收性得以充分地呈现。
权利要求
1.一种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腹侧片材部件;设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横长的矩形的背侧片材部件;架设并固定于该腹侧片材部件和该背侧片材部件的吸收性主体;和分别设置于该吸收性主体的两侧部的立体折裥, 所述吸收性主体具有纵长的吸收体,该吸收体具有沿着其纵向延伸的一对非积纤部, 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分别架设于所述腹侧片材部件与所述背侧片材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腹侧片材部件具有腹侧片材部件主体;和穿戴时沿着该腹侧片材部件主体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的腹侧延伸部, 所述背侧片材部件具有背侧片材部件主体;和穿戴时沿着该背侧片材部件主体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的背侧延伸部, 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其各自的纵向的腹侧端部与所述腹侧延伸部重叠,其各自的纵向的背侧端部与所述背侧延伸部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腹侧片材部件和所述背侧片材部件分别具有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以在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 在所述非积纤部的所述腹侧端部与所述腹侧延伸部重叠的区域、和所述非积纤部的所述背侧端部与所述背侧延伸部重叠的区域中,未设置所述弹性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腹侧延伸部和所述背侧延伸部分别具有在纵向上分离设置且以在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多个弹性部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折裥包括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侧部向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第I立体折裥;和从所述吸收性主体的侧部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第2立体折裥。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在其两侧边缘部分别具有以在纵向伸长的状态设置的吸收体用弹性部件。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高克重部,该高克重部架设于所述腹侧延伸部和所述背侧延伸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包括上部吸收层和比该上部吸收层大的下部吸收层,所述高克重部通过所述上部吸收层重叠于所述下部吸收层的肌肤接触面一侧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在腹侧部具备闭合的腹侧端部,在背侧部,背侧端部开放。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在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彼此的中间位置具有中央非积纤部,该中央非积纤部的腹侧部一侧的端部比一对该非积纤部各自的腹侧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向腹侧部一侧延伸,在背侧部一侧,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各自的背侧端部分别比所述中央非积纤部的端部的位置进一步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非积纤部的各自中,构成所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的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完全欠缺丝毫未被积纤。
12.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非积纤部的各自中,构成所述吸收体的吸收性芯的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被积纤为30g/m2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具有包含吸水性聚合物的纵长的吸收性芯和包覆该吸收性芯的上下面的芯包覆片材, 所述吸收性芯在一对所述非积纤部彼此之间具有中央非积纤部, 在一对所述非积纤部中,设置于所述吸收性芯的上下的芯包覆片材彼此被接合,在所述中央非积纤部,设置于所述吸收性芯的上侧的芯包覆片材与位于其正下方的部件未接口 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芯,在裆下部具有沿着该吸收性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央吸收部和位于该中央吸收部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吸收部, 所述吸水性聚合物以比所述侧吸收部高的克重设置于所述中央吸收部。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内裤型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吸收部具有包括上部吸收层与下部吸收层的多层构造,所述吸水性聚合物在上部吸收层中的克重比下部吸收层高。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尿布(1A)具备腹侧片材部件(2A)、背侧部件(2B)、架设固定于它们(2A、2B)之间的吸收性主体(3)、和设置于吸收性主体(3)的两侧部(3c、3c)的立体折裥(4)。吸收性主体(3)具有纵长的吸收体(33),吸收体(33)具有沿着其两侧边缘部(33c、33c)延伸的一对非积纤部(34、34)。一对非积纤部(34、34)架设于腹侧片材部件(2A)和背侧片材部件(2B)。
文档编号A61F13/15GK103052373SQ20118003823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3日
发明者佐佐木纯, 奥田泰之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