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0122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用中药,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
背景技术
虫咬性皮炎又称“丘疹性荨麻疹”,是指被昆虫、节肢动物叮咬,或因接触昆虫的毒毛而引起的皮肤炎性反应,多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由于叮咬人体虫类的种类的不同和被叮咬个人体质的差异,叮咬处会呈现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表现为水肿性丘疹、风团、水肿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淤点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灼疼。西药常规治疗是采用抗组胺药物、激素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冷湿敷。其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周期长,增加患者的痛苦,且西药有副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成本低、使用方便,治愈周期短的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本发明所采取的方案是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量的药物原料组成黄柏30g、地骨皮25g、艾叶25g、茜草20g、黄牛尾根20g、薄荷草30g。其制作方法是将上述药物原料混合均匀,用50°—70°白酒500ml浸泡一周后,用纱布将浸泡药液滤出即可使用。用法用药棉蘸取药液直接涂擦患处,每天4次,7天为一疗程。本发明中的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地骨皮具有清热、凉血;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茜草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黄牛尾根能活血去瘀、解毒止痒、利尿、通经络;薄荷草具有祛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之功效。上述药物合用起到协同作用,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止痒之功效,外用直接治疗局部病灶,借助酒精的作用,药力渗透迅速,解毒止痒、消肿止痛作用快。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药物是由中草药配制而成,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止痒之功效。是治疗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特效良药,经过临床病例验证,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0%。 痊愈后皮肤无色素沉着,不留后遗症。另外本发明对皮肤湿疹、轻型皮肤外伤引起的红肿痛出血也有一定疗效。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是由下列重量的药物原料组成黄柏 30g、地骨皮25g、艾叶25g、茜草20g、黄牛尾根20g、薄荷草30g。其制作方法是将上述药物原料混合均匀,用50° — 70°白酒500ml浸泡一周后,用纱布将浸泡药液滤出即可使用(注意将药液密封保存)。用法用药棉蘸取药液直接涂擦患处,每天4次,7天为一疗程。
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1、一般资料虫咬性皮炎病例共90例,全部来自门诊。主要为蚊、毒虫叮咬致病,在家自行处理症状不见好转来院诊治。其中婴幼儿52例,成人38例;病程为15min—Mh,均无化脓感染病灶。病情按损害程度和特征分三型,轻型皮损直径为0. 5-1. 5cm的红斑或风团,顶端有点状渗液或结痂,共阳例;中型皮损直径为1.5cm以上的红肿,其上有丘疹或丘疱疹,共25例;重型皮损呈黄豆大至蚕豆大水泡或血疱,其基底部红肿,共10例。2、疗效判定标准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红肿渗液吸收,留有红色斑点或结痂,无痒感或轻微痒感为好转。用药1周后皮损见效不明显,而改用其他药治疗者为无效。3、治疗效果治疗90例,治愈81例,占90% ;好转9例,占10% ;无效为0。其中1 个疗程治愈的有78例,占86. 7%,余下的不超过2个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量的药物原料组成黄柏 30g、地骨皮Wg、艾叶Wg、茜草20g、黄牛尾根20g、薄荷草3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其制作方法是将上述药物原料混合均勻后,用50° — 70°白酒500ml浸泡一周,用纱布将浸泡药液滤出即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的原料制成黄柏30g、地骨皮25g、艾叶25g、茜草20g、黄牛尾根20g、薄荷草30g、50o—70°白酒500ml。本发明是由中草药配制而成,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且使用方便,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止血止痒之功效,是治疗治疗虫咬性皮炎的外用特效良药,经过临床病例验证,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0%。
文档编号A61K36/815GK102526434SQ2012100227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日
发明者吕丹丹, 田绪芳, 逄瑞莲 申请人:逄瑞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