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药品制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 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中中年人发病率较高,常见有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荡,一般有自限性趋势;而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患者若短时期内控制困难,则死亡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大量出血时,若胃腔内有积血,则可引起恶心,经口吐出,即为呕血。血液通过肠道排出时,血液中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而使粪便变黑,即黑便。出血量超过60毫升可引起黑便。 少量出血或缓慢中量出血,可不发生明显的症状或仅有头昏。急性大出血,则可发生休克的表现,如心悸、出冷汗、口渴、恶心、上腹不适、畏寒、烦躁、昏厥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糜烂出血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脉曲张和胃癌。西医对本病主要采用止血的措施,包括使用止血药物,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纤维内窥镜直视下高频电灼或激光止血,降温止血等。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根据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其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本病来势凶猛,病情急重,随时可出现亡阴、亡阳之“脱证”,危及生命。病因多由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情志失和,肝郁化火,致火盛气道、迫血妄行;或因劳倦过度;或病久,导致脾虚气弱,血失统摄;或因为肝病日久,气滞血瘀;或胃痛缱绻,久痛伤络,致胃络瘀阻、血不循径。中医中药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是有特色的,而研制有效的中药制剂,是当今制药行业的热点之一。鉴于这些情况,开发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中药制剂就成了人们急需解决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该种药物制剂可以更好的保留药物原料的有效成分,治疗作用良好,能有效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市场前
景广阔。本发明实现第一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原料三七5-12份、白及6-15份、熟大黄6-15份、甘草6-15 份、龙骨20-50份、牡蛎20-50份、山茱萸20-50份。上述的药物原料的优选重量配比为三七6份、白及9份、熟大黄9份、甘草9份、 龙骨30份、牡蛎30份、山茱萸30份。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的方法,该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将中药配方制成现代制剂,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工艺科学合理。本发明实现其第二个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备治疗偏头痛的药物制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所述配比的三七、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备用;B、取所述配比的熟大黄、甘草、山茱萸混勻,加8-12倍体积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C、取所述配比的龙骨、牡蛎,加6-10倍体积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步骤B的滤液合并,合并后的滤液浓缩得清膏;D、取步骤C得到的清膏,加入步骤A的三七粉、白及粉,进行制剂,即得。上述步骤C的清膏为25°C时相对密度为1. 35的清膏。上述步骤D得到的制剂的剂型为片剂、分散片、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丸剂、 散剂、滴丸剂、凝胶剂、口服液。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首要任务是止血和防治休克,其次是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标本兼顾的综合治疗。血溢出脉道而引起出血,凡出血后离经之血便是瘀血,故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实质是瘀血留滞。按照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治疗方法应首选止血祛瘀。本方以三七、白及为君药。三七微苦温入胃经,具有行瘀止血,活血止痛之功能,可达到止血而无留瘀之弊。现代药理学实验证明,三七止血机制在于缩短凝血酶时间及提高血小板计数作用。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质粘而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用于治肺、胃损伤所引起的咯血、呕血、衄血等多种血症。李时珍谓本品止呕血、咯血“其效如神”,有优异的止血效果。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白及中含有白及胶,其性极粘,有较强的收敛止血及生肌作用, 并能促进红细胞凝集,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其粘液质可能形成薄膜覆盖创面而止血,使受损血管尽快愈合。二药合用能有效的达到收敛止血、行瘀生肌的目的。以生龙骨、生牡蛎、山茱萸三药为臣药。龙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味淡、味辛、性平,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其味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龙骨具有促凝血作用。牡蛎,《药性论》云“君主之剂。治女子崩中,止血及盗汗,除风热,定痛。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牡蛎有抗溃疡作用;有增强消化力作用;有增强消化力作用”。山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山茱萸得木气得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故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 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因此,龙骨、牡蛎、山茱萸性兼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故为臣药。大黄为佐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具有多方面的止血作用。其止血特点是止血速度快、止血作用可靠、止血时其他症状如腹胀、纳差、发热等消失快。生甘草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在扶正气的同时还可清热解毒,抑制炎症反应,故为使药。诸药合用,相得益彰,既能收敛止血,又能行瘀止血、生肌,共起到阻遏出血和消瘀止血生肌之功效,达到“血循经行”的目的。故本方具有很强的止血和促进创面再生的功效。所以对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出血有非常满意的止血治疗康复效果。三七加工炮制过程中外面覆有一层蜡质,煎煮提取时,水不容易进入药材组织内部,影响提取效果;且三七为名贵中药材,打成细粉可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提高利用率。白及中主要有效成分为白及胶和白及多糖,其中白及胶为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分子甘露糖和1分子葡萄糖组成的葡萄糖配甘露聚糖,属高分子化合物。而高分子化合物在溶解过程中,由于受分子间氢键的作用,不能象低分子化合物那样直接溶解,而必须首先吸收足量的
4低分子溶媒,使完全克服分子间氢键的作用而溶解。将白及煎煮时,浸出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凝胶的形成,将阻碍着水分继续向药材内部浸润和渗透,同时也阻碍着内部水分向药材体外的扩散,故提取白及不宜煎煮。所以,本制剂中三七、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熟大黄、甘草、山茱萸、龙骨、牡蛎中有效成分均溶于水,可以采用水煎煮提取。由于龙骨、牡蛎为化石、贝壳类药材,质地坚硬,为最大程度提取出有效成分,因此另行煎煮。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3因素对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拟定了提取工艺;通过药膏、药粉与不同辅料比较,确定辅料种类。该制备工艺科学合理,质量稳定,为本产品的最佳制备工艺。应用小鼠断尾止血和小鼠凝血实验,观察了本发明产品的止血作用。结果证明,本品能明显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小鼠凝血时间,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具体的实验例如下1、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取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组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本发明优选处方颗粒剂低、中、高剂量组(2. 5g/kg,5g/kg,10g/kg),云南白药阳性对照组(0. 15g/kg)。每组灌胃给药,2次/d,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后lh,将小鼠置于特制的固定器中,于小鼠尾端 1. 5cm处剪断,开始计时,待血液自行流出,用滤纸吸血,吸时勿用力挤压断面,直至出血自然停止,记录出血时间。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原料三七5-12份、 白及6-15份、熟大黄6-15份、甘草6-15份、龙骨20-50份、牡蛎20-50份、山茱萸20-5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原料的重量配比为三七6份、白及9份、熟大黄9份、甘草9份、龙骨30份、牡蛎30份、 山茱萸30份。
3.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所述配比的三七、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备用;B、取所述配比的熟大黄、甘草、山茱萸混勻,加8-12倍体积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2 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C、取所述配比的龙骨、牡蛎,加6-10倍体积量的水煎煮1-3次,每次1-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步骤B的滤液合并,合并后的滤液浓缩得清膏;D、取步骤C得到的清膏,加入步骤A的三七粉、白及粉,进行制剂,即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的清膏为25°C时相对密度为1. 35的清膏。
5.根据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D得到的制剂的剂型为片剂、分散片、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散剂、滴丸剂、凝胶剂、口服液。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配比的药物原料三七5-12份、白及6-15份、熟大黄6-15份、甘草6-15份、龙骨20-50份、牡蛎20-50份、山茱萸20-50份。取所述配比三七、白及,粉碎备用;取所述配比熟大黄、甘草、山茱萸混匀,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备用;取所述配比龙骨、牡蛎,加水煎煮1-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B步的滤液合并,浓缩得清膏;取清膏,加入三七粉、白及粉,制剂即得。该药物制剂可更好保留药物有效成分,能有效地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作用良好,市场前景广阔。该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将中药配方制成现代制剂,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工艺科学合理。
文档编号A61P1/00GK102552694SQ2012100331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5日
发明者万军, 单连海, 周霞 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