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033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近年来,随着气候变迁,大气污染加重,生活不规律以及滥用感冒药和抗生素等因素,慢性咳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是一个涉及多种疾病跨科的临床症状。西医认为,引起慢性咳嗽的六大病因为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鼻后滴漏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慢性咽喉炎、心因性咳嗽。其他病因引起的肺部病变,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癌、肺间质性病变等,经过治疗后,如长期大量服用西药及抗生素后,一般也容易遗留慢性咳嗽,尤其是长期、顽固的干咳症状,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工作和学习。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咳嗽时,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一般为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化痰止咳药等,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且副作用大,不宜长期服用,停药后咳嗽容易复发。中医无慢性咳嗽病名,按慢性咳嗽“时间长、干咳、夜间加重”的临床表现,归属中医“久咳”、“干咳”、“五更咳”、“顿咳”等范畴。中医理论一般认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或由外邪侵袭,肺卫受感,肺失宣降,因而发生咳嗽者,或由其他脏腑病变,传至肺脏而为咳嗽。由于导致咳嗽的具体病因较多,中医治疗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组方用药,而难以形成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具有普遍治疗作用的有效中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知母10-20重量份,芦根10-20重量份,鱼腥草10-20重量份,生石膏25_40重量份,麻黄6-15重量份,旋覆花6-15重量份,杷叶6-15重量份,桑皮6-15重量份,杏仁6_15
重量份。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知母20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鱼腥草15重量份,生石膏25重量份,麻黄10重量份,旋覆花10重量份,杷叶10重量份,桑皮10重量份,杏仁6重量份。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知母15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鱼腥草15重量份,生石膏40重量份,麻黄12重量份,旋覆花12重量份,杷叶12重量份,桑皮12重量份,杏仁10重量份。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知母10重量份,芦根20重量份,鱼腥草20重量份,生石膏30重量份,麻黄10重量份,旋覆花10重量份,杷叶10重量份,桑皮10重量份,杏仁10重量份。优选地,所述麻黄为炙麻黄。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1-4次,每次加水量为5-10倍量(以重量计,下同),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得浸膏,干燥,粉碎。所得浸膏粉可以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3次,加水量依次为10、8、8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I、I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0 1.40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所得细粉可以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
所述制备方法所得浸膏粉,可依据本领域的常规制剂方法制备为任何常规的剂型。优选地,所述剂型为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或口服液。本发明还提供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咳嗽的药物中的用途。根据中医理论,咳嗽的成因不外外感和内伤二途。外感咳嗽较容易理解,关于内伤咳嗽,《黄帝内经 素问 咳论篇》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比如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即咳嗽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发生咳嗽。发明人认为,咳嗽虽然可由内外多种原因导致,但根本原因在于肺阴分不足,或称肺阴亏虚。肺阴亏虚,则在外卫气弱不能抵抗外邪侵入,在内肺经不宣畅,体内其他脏腑的病变伤及肺脏,肺阴虚日久而生郁热,导致咳嗽的产生。如果肺阴充足,则外邪不易侵入,其他脏腑的病变也难以通过伤及肺脏而引发咳嗽。因此,发明人从补肺阴、清肺热的角度进行组方,从根本上切断咳嗽的根源。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知母味苦,微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味苦性寒,可以清肺部郁热;微甘,具有轻微补益之功,对长期肺阴分不足有益,又可回避反复受外邪易造成的外邪留滞;又因归经为肺、胃、肾经,具有质润气和,降而能升的特性,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泻火、止咳三方面作用,因而以知母作为君药。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之功,用以助君药清郁热,润肺阴,此外,还可缓解肺郁热所致的烦躁和咳嗽所致干呕症状。鱼腥草性微寒,味苦,归肺经、膀胱经、大肠经,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之功,不仅助君药清肺热,还有助于肺脏本身病变的恢复。鱼腥草和芦根作为臣药,共同辅佐君药的润泽肺阴和清热止咳作用,协助君药完成主要治疗功用。生石膏味甘、辛,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是滋阴上等品,生石膏与君药知母合用,凉润之性大增,可有效清肺热,润肺阴。麻黄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以解表宣肺,止咳喘,治疗反复多次的外感而引起的咳嗽;另,麻黄性温,用以中和本方其他药味的寒凉之性。此外,麻黄蜜炙后,尤善降上逆之气,复肺司肃降之常,平喘止咳之力增强。旋复花味咸,温,入肺、肝、胃经,可消痰,下气,用于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在中药的记载中有“诸花皆升,唯旋复独降”的说法,旋复花具有降溺气、止咳喘、消呃逆之功。旋复花与麻黄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有效缓解咳嗽症状。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可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桑皮味甘,微苦,性寒,尤善泻肺火而平喘咳。以上共为佐药,帮助君臣药物,治疗辅症和因主要病机而带来的相关病症。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有止咳祛痰之功。本方用其为使药,用以引导诸药入肺;杏仁还可润肠通便,而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在表里关系上给邪以出路,维护肺脏清肃的功能。以上九味药共用,既可从根本上清肺热,滋肺阴,又可从症状上消除咳嗽及相关的烦热、呃逆、水肿等症状,标本兼治,共奏润肺止咳之功,对外感、内伤各种原因引发的久咳、干咳,证见痰少、粘滞、夜间加重,有时咽干、便秘、睡眠欠佳或夹杂胸闷、五心烦热、汗出或恶寒等,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显著。发明人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实际治疗中,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的不同,在不偏离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将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味药材的用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比如在权利要求I中各味药的用量范围内调整,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证实,所述中药组合物,无论传统的水煎汤剂还是经优选方法提取制备的中成药,无论单独使用,还是与西药联合用药,所述中药组合物对治疗慢性咳嗽均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临床试验结果来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咳嗽的治疗作用,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I. 一般资料选取的74名病人均为门诊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4-62岁,平均40. 5岁,病程2个月-6年;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6-65岁,平均42岁,病程4个月-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2005年颁布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同时,中医辨证分型为肺阴亏耗型,日久干咳、少痰,夜咳加重,或见大便干燥,五心烦热,咽干,口干,鼻干,舌苔红,少苔,脉细。3.治疗方法对照组盐酸氨溴索30mg 口服,每日3次,酮替芬Img 口服,每晚I次,喷托维林25mg 口服,每日3次。疗程2周。治疗组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成颗粒剂,制备方法为取知母125g,芦根250g,鱼腥草250g,生石膏375g,麻黄125g,旋覆花125g,杷叶125g,桑皮125g,杏仁125g,加水提取3次,加水量依次为10、8、8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I、I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3 I. 35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加入适量可溶性糊精、糖粉以及0. 01%的甜蜜素,混匀,以乙醇制粒,40°C以下干燥,制成颗粒剂1000g。每克该颗粒剂相当于1.625g生药。成人每日3次,每次Sg;小儿根据体重减量服用。4.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咳嗽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咳嗽消失,相关症状及舌苔、脉象明显改善,2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有效咳嗽减轻,重度转为中度或中度转为轻度,相关症状及舌苔、脉象有所改善。无效咳嗽无改变或加重。5.结果治疗组治愈2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 O % ;对照组治愈16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 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结论对于肺阴不足所致的慢性咳嗽,与常规的西药治疗相比,本发明组合物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达90% ),且未见耐受性和其他任何毒副作用。·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组合物作进一步说明,但所述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实施例实施例I处方知母250g,芦根187. 5g,鱼腥草187. 5g,生石膏312. 5g,麻黄125g,旋覆花125g,杷叶 125g,桑皮 125g,杏仁 125g。制备方法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3次,每次加水量依次为10、8、5倍量,每次提取时间依次为3、2、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所得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羧甲基淀粉钠、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镁,压制成片,即得。实施例2处方知母187. 5g,芦根187. 5g,鱼腥草187. 5g,生石膏500g,麻黄150g,旋覆花150g,杷叶 150g,桑皮 150g,杏仁 125g。制备方法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4次,每次加水量依次为8、8、4、2倍量,每次提取时间依次为2、1. 5、1、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所得浸膏干燥,粉碎成细粉,以乙醇制粒,烘干,装成硬胶囊。实施例3处方知母125g,芦根250g,鱼腥草250g,生石膏375g,麻黄125g,旋覆花125g,杷叶125g,桑皮125g,杏仁125g。制备方法加水提取3次,加水量依次为10、8、8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I、I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3 I. 35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加入适量可溶性糊精、糖粉以及O. 01 %的甜蜜素,混匀,以乙醇制粒,40°C以下干燥,制成颗粒。实施例4处方知母200g,芦根250g,鱼腥草250g,生石膏350g,麻黄100g,旋覆花100g,杷叶100g,桑皮100g,杏仁75g。制备方法加水提取2次,加水量依次为10、8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3 I. 35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泛制成浓缩丸,干燥,包装。实施例5
处方知母150g,芦根150g,鱼腥草150g,生石膏400g,麻黄187. 5g,旋覆花187. 5g,杷叶 187. 5g,桑皮 187. 5g,杏仁 125g。制备方法加水提取I次,加水量为10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3小时,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3 I. 35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与适量大豆油、蜂蜡和二丁基羟基甲苯混合均匀,压制法制成软胶囊。实施例6处方知母150g,芦根250g,鱼腥草250g,生石膏500g,麻黄187. 5g,旋覆花110g,杷叶110g,桑皮110g,杏仁80g。制备方法加水提取2次,加水量依次为8、6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I. 5小时,过 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3 I. 35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以 乙醇制粒,干燥后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匀,装入硬胶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知母10-20重量份,芦根10-20重量份,鱼腥草10-20重量份,生石膏25-40重量份,麻黄6-15重量份,旋覆花6-15重量份,杷叶6-15重量份,桑皮6_15重量份,杏仁6_15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知母20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鱼腥草15重量份,生石膏25重量份,麻黄10重量份,旋覆花10重量份,杷叶10重量份,桑皮10重量份,杏仁6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知母15重量份,芦根15重量份,鱼腥草15重量份,生石膏40重量份,麻黄12重量份,旋覆花12重量份,杷叶12重量份,桑皮12重量份,杏仁10重量份。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药组成为 知母10重量份,芦根20重量份,鱼腥草20重量份,生石膏30重量份,麻黄10重量份,旋覆花10重量份,杷叶10重量份,桑皮10重量份,杏仁10重量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麻黄为炙麻黄。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1-4次,每次加水量以重量计为5-10倍量,每次提取时间为1-3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得浸膏,干燥,粉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取所述九味药材,加水提取3次,加水量依次为10、8、8倍量,提取时间依次为2、I、I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滤液减压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I. 30 I. 40的浸膏,喷雾干燥,制成细粉。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得细粉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制成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或口服液。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咳嗽的药物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中药组合物由生石膏、芦根、知母、旋覆花、麻黄、鱼腥草、杷叶、桑皮和杏仁以一定的重量配比组成。所述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咳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K33/06GK102716372SQ20121023671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0日
发明者张加余, 李西秦 申请人:张加余, 李西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