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421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眼科对屈光不正的认识在睫状肌调节作用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无限远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眼的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者为正视眼,聚焦在视网膜前为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后为远视眼,散光眼不能聚焦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一前一后两条焦线。远视眼和近视眼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扩大的模糊光斑,因而视物不清,而散光眼是在视网膜上形成弥散光环。近视、远视、散光统称屈光不正。
近视、远视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表面曲率过大(近视)或过小(远视),眼轴过长(近视)或过短(远视)引起。当角膜曲率每改变Imm屈光度改变6. 00度(即角膜曲率每缩小1mm,近视增长6. 00度;远视相反);眼轴每改变1mm,屈光度改变3. 00度(即眼轴增长1_,近视增长3. 00度;远视相反)。散光眼主要由角膜、晶状体表面各个子午线曲率不一致引起,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屈光率不正常引起。远视、散光主要由于基因遗传影响,近视受多因子遗传影响,但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一般角膜曲率、晶状体后表面曲率、眼轴轴长受遗传影响较大。远视总是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不清的像,低度远视可以通过运用调节把焦点移到视网膜上,使视物清晰;而中、高度远视往往运用调节也不能把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所以视网膜上总是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在发育快相期不能得到及时矫正,模糊不清的物象刺激影响了视神经的正常发育,容易导致视神经发育不良,形成弱视。近视或近视散光虽然远视力受到影响,但近视力往往受到的影响较小,所以近视力往往正常或接近正常,所以视功能容易得到锻炼,不出现弱视;远视、远散,如果运用调节,能够把最小弥散环移到视网膜上,往往只出现眼肌肌力不平衡(及隐斜或斜视)及视疲劳现象;如果是高度远视、远散、混合散光(特别是两条子午线屈光力基本相等者),往往运用调节也不能把最小弥散环移到视网膜上,往往视物不清,表现为远视力及近视力均降低,导致所有子午线上都发生费用性弱视,弱视后具有发成斜视的倾向。当正视眼看近处物体时,近处物体发出的光必然是发散的,而不是平行光线了,此时,正视眼不动用调节必然聚焦在视网膜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扩大的模糊光斑,此时发生近反射三联运动瞳孔缩小,集合,调节。当看远处物体时,两眼视轴是平行的,而看近处物体,两眼就要向鼻侧旋转使视轴对准物体,称为集合。调节是指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环状肌收缩,放松悬韧小带,使晶状体凭借固有弹性变凸,使其屈光能力加强,使近处物体的发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象。近反射三联运动是同步的(但是三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合并存在,或改变程度是完全相同的,但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三者是常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两眼相等的。正视眼视近所用调节称为生理性调节;远视眼因为看远也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以模糊的扩大光斑,运用调节可把焦点移到视网膜上,使视物清晰,而远视眼视远所用调节称为非生理性调节。因为近视眼的远点在有限距离以内,因为其调节范围较小,当看近处物体时,其调节比正视眼要小,因为集合和调节的同步性,因而容易形成外隐斜;远视眼无论看远看近都要调节,看近的调节是在看远调节基础上还要加上一部分,由于集合和调节的同步性,所以远视眼容易形成内隐斜。现代医学认为远视、散光主要由于基因遗传影响。斜视与散光均不能被治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眼镜矫正,或手术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平衡周边视野,平衡眼外肌等两个途径,消除散光和斜视的内外在病因,以达到散光、斜视不用手术就能摘掉眼镜,恢复正常视力的目的。
本发明的研究者在散光和斜视治疗方面的第一贡献在于:惊讶的发现“散光不可治”不是眼球的错,而是现代医学没有找到散光形成的真正病因,将它推说成“先天的”。进而,阻止了学术界对病因的探索,更使眼科界普遍认同“散光不可治疗”“散光需要一辈子戴眼镜”所导致有人统计,“顺例散光者,10岁时为92. 38%,到80岁时变为14. 3% ;而反例散光者,则从少年时的7. 62%上升到老年时的85. 7%,解释原因是由于年龄增加改变了散光轴向所致。”本发明的研究者认为,如果散光是先天造就的,散光的轴位不会因为年龄的不同,而发生90度的变化。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叶雷“对我院2008年2月一2010年2月期间门诊就诊有视疲劳症状的66例患者(年龄20岁 35岁,工作性质均为长期在针织厂,鞋厂等近距离精细作业)的验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例行详细询问病史,行裂隙灯,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均用国产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10分钟I次,共3次,45min以后,对其进行电脑验光,检影验光。有60例存在屈光不正(占90. 9% ),其中单纯性近视8例(占12. I % ),近视散光45例(占68. I % ),单纯性远视2例(占3 % ),远视散光5例(占7. 5% )。正式眼6例(占9% ) ”(发表于,第十五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请注意,长期近距离精细作业,66个有视疲劳症状的患者中有50个散光(近视散光45例,远视散光5例)占75. 75 %。可见,散光是可以后天获得的,并且与长期近距离用眼密切相关。视盘呈斜形边界不清。最初,先后有三个家长向我们反馈“孩子弱视好了,散光也完全消失了”,第一个,第二个反馈尚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当第三个反馈再次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立即成立了专题小组研究“为什么全世界都治不了散光,我们误打误撞的治好了几例? ” “散光的病因,病机机器治疗方法是什么? ”本发明的研究者在散光和斜视治疗方面的第二贡献在于找到了散光的真正病因1、散光与近距离用眼密切相关;2、眼外肌集合力不足长时间看近时,集合不到位,使物象长时间的落在视网膜旁中心处,此时再加上眼内肌调节力不足,形成拉长旁中心处眼轴长度的动力;3、使视网膜中心凹周边视野局部被拉长,此时看需要周边视野参与的大视角物体(如门、窗)时则出现了线条变形,大脑与经验数据进行比对判断不接受这种线条变形;4、大脑通过神经动用眼外肌对角膜进行牵拉,改变角膜曲率、用以弥补眼底周边视野局部被拉长的缺陷,消除看大视角物象时的线条变形;5、角膜曲率被调节成功后(变形),再看远处小视角物体时(物象落在视网膜中心凹)则出现了重影一散光形成了。6、出现重影,又需要将角膜往回调。7、(麻烦的是),调节的速度永远跟不上看远看近看大看小切换的速度;致使散光患者,看远看近都模糊,时常头晕、头痛。直接支持上述观点的临床佐证有①散光患者的轴位绝大多数散光的轴位90度、180度,都与眼外肌的牵拉止点密切相关。②散光患者的验光散光的患者看视力表大的视标并不产生重影,待看到视力表中部的某一行视标时突然产生重影,并以此为界限,以下所有的小视标都出现重影。③“顺例散光者,10岁时为92. 38%,到80岁时变为14. 3% ;而反例散光者,则从 少年时的7. 62%上升到老年时的85. 7%”。此统计结果,与儿童和老人的身体状况用眼习惯完全吻合。儿童近距离看书、老人远距离看书;儿童眼外肌尚未发育成熟、老人体力不支没有将书举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老人家眼球上下转动不灵活。④“对我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期间门诊就诊有视疲劳症状的66例患者(年龄20岁 35岁,工作性质均为长期在针织厂,鞋厂等近距离精细作业)的验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近距离用眼是形成散光的关键。⑤询问病史,几乎所有的散光儿童都有过超近距离看、玩东西的习惯。更值得一提的是,斜视与散光的病因病机极其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散光者的双眼相对比较均衡融合性好;而斜视则是以一个眼睛为主视眼,辅视眼以眼底周边视野与之相应而形成斜视。本发明的研究者在散光和斜视治疗方面的第三贡献在于在专利CN200980107835. 4发光视点次级亚结构、视觉系统五联动双眼合像、周边视野进行刺激、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发光视点交替闪烁全方位眼球瑜伽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用于逐步消除散光和斜视的眼底周边视野病因,并能使仪器治疗适于低龄化。其中,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是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发光视点群中心处,并用余光感受周边的发光视点群对眼底周边视野进行的平衡性刺激训练。所述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是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视野中心处,并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所述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发光视点群中心处,通过中心处为动态旋转中心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大、小不同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颜色不同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明暗不同完成。所述用余光感受周边的发光视点群对眼底周边视野进行的平衡性刺激训练,通过围绕中心周边视野的众多发光视点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众多发光视点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一个以上的发光线条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大小变化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波动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所形成的视角在10分角与120度角之间变化。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完成,和/或设置在不同平面内同时完成。在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的同 时,通过全方位眼瑜伽运动完成眼外肌的力量平衡训练上述训练能够通过单眼、或双眼眼病治疗仪实现,或上述训练能够通过眼病治疗软件在电脑、电视、电子显示屏中实现,或上述训练能够通过投影仪与投影屏幕共同实现。可比优势本发明的研究者在散光和斜视治疗方面的第一贡献在于:惊讶的发现“散光不可治”不是眼球的错,而是现代医学没有找到散光形成的真正病因所导致。本发明的研究者的第二贡献在于找到了散光的真正病因1、眼外肌集合不到位、眼内肌调节不到位,2、眼底周边视野局部被拉长,3、看大视角物体边缘出现变形,4、眼外肌对角膜局部进行牵拉(弥补眼底变形,消除变形),5、看远处小视角物体时则出现了重影。本发明的研究者的第三贡献在于找到了使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到一个平面的方法,再配合专利CN200980107835. 4发光视点次级亚结构、视觉系统五联动双眼合像、周边视野进行刺激、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发光视点交替闪烁全方位眼球瑜伽运动消除眼底不平以外病因,使原来“不可治”的散光、斜视,变得可防可治。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受此限制的给出如下实施例实施例I、单眼斜视、散光治疗仪单眼斜视、散光治疗仪首先可以排除主视眼,附视眼对训练结果的影响,消除集合不到位所形成的眼底周边视野的旁中心注视,为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更好发挥创造条件。此单眼斜视、散光治疗仪可通过小型手持式、台式、或通过电脑完成单眼或双眼斜视、散光训练的软件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平衡周边视野,平衡眼外肌等两个途径,消除散光和斜视的内外在病因,为散光和斜视的彻底治愈提供充足条件; 所述的平衡周边视野包括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其中, 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是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发光视点群中心处,并用余光感受周边的发光视点群对眼底周边视野进行的平衡性刺激训练; 所述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是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视野中心处,并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由装置将注意力引导至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发光视点群中心处,通过中心处为动态旋转中心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大、小不同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颜色不同完成,或通过中心处发光视点与周边的发光视点的明暗不同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余光感受周边的发光视点群对眼底周边视野进行的平衡性刺激训练,通过围绕中心周边视野的众多发光视点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众多发光视点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一个以上的发光线条完成,或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大小变化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旋转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周边图形的波动和/或大小变化促进眼底周边视野恢复平衡状态的训练,能够通过围绕中心波动的周边刺激相对均匀的各种发光图形完成。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所形成的视角在10分角与120度角之间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设置在同一平面内完成,和/或设置在不同平面内同时完成。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眼底周边视野平衡训练、及视网膜中心凹与周边视野图像切换训练的同时,通过全方位眼瑜伽运动完成眼外肌的力量平衡训练。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训练能够通过单眼、或双眼眼病治疗仪实现,或上述训练能够通过眼病治疗软件在电脑、电视、电子显示屏中实现,或上述训练能够通过投影仪与投影屏幕共同实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散光和斜视的装置,在散光和斜视治疗方面的,第一贡献在于惊讶的发现“散光不可治”不是眼球的错,而是现代医学没有找到散光形成的真正病因所导致。第二贡献在于找到了散光的真正病因1、眼外肌集合不到位、眼内肌调节不到位,2、眼底周边视野局部被拉长,3、看大视角物体边缘出现变形,4、眼外肌对角膜局部进行牵拉,5、看远处小视角物体时则出现了重影。第三贡献在于找到了使眼底周边视野恢复的方法,再配合专利CN200980107835.4的全方位眼球瑜伽运动恢复眼外肌平衡,消除散光和斜视的内外在病因,使原来“不可治”的散光、斜视,变得可防可治。
文档编号A61H5/00GK102755240SQ20121027700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6日
发明者丛林, 丛繁滋 申请人:丛繁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