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779阅读:7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 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随着病种的变异,病情反复加重应受到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清热解毒、生津化湿、通络止痛。临床常根据证型变化给予辨证施治。该药疗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内服药:忍冬藤4 6g、黄柏3 6g、紫花地丁 4 6g、木芙蓉叶4 6g、黄苗3 5g、半边莲2 4g、玄参3 6g、生地3 6g、石斛4 6g、余甘子3 6g、丹参4 6g、赤苟3 6g、贯众2 4g、木通4 6g、获茶3 5g、甘草2 4g水煎服。外用药黄柏10g、苦参6g、紫花地丁 10g、木芙蓉叶10g、半边莲10g、丹参10g、甘草6g水煎液湿敷。本发明中药中的忍冬藤味甘,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
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纲目》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痛,痈疽疥藓,杨
梅恶疮,散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抗菌消炎、对多种肠道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现代研究,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的功效,对手足口引起的脑炎有较好的疗效。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木芙蓉叶味辛,性平。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纲目》"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现代研究,外用早期能消肿、止痛、促进吸收,中晚期可加速局限,破溃排脓。黄芪归肺脾肝肾经。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本草逢原》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半枝莲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肝经;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肿。半边莲味甘、性平。归心经;肺经;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毒。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现代研究,有抗菌作用。《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配生地则滋阴增液。生地的功能主治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石斛为多年生落叶草本,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余甘子味甘、酸、涩、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消食健脾,生津止渴。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缺乏症。现代研究,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丹参味苦,性微寒。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现代研究,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赤芍味酸、苦,凉。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贯众味苦、涩,性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杀虫。现代研究,具有抗病毒、抗菌、驱虫的作用。木通性味苦,凉。泻火行水。通利血脉。与茯苓、甘草配伍可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现代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外用药苦参的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以上诸药相配,治疗该病,相得益彰。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分内服和外用药。本发明经临床验证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为85%以上,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病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I :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物忍冬藤4 6g、黄柏3 6g、紫花地丁 4 6g、木芙蓉叶4 6g、黄苗3 5g、半边莲2 4g、玄参3 6g、生地3 6g、石斛4 6g、余甘子3 6g、丹参4 6g、贯众2 4g、木通4 6g、获考:3 5g、甘草2 4g水煎服。外用药黄柏10g、苦参6g、紫花地丁 10g、木芙蓉叶10g、半边莲10g、丹参10g、甘草6g水煎液湿敷。实施例2 : —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药物忍冬藤5 6g、黄柏4 6g、紫花地丁 4 5g、木芙蓉叶4 5g、黄苗4 5g、半边莲2 4g、玄参4 6g、生地3 4g、石斛4 5g、余甘子5 6g、丹参4 5g、贯众3 4g、木通5 6g、获茶4 5g、甘草3 4g水煎服。外用药同实施例I.临床疗效总结一、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治疗上百例患者,疗效频佳。二、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来自疫区;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实验室血清学检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核酸检验到病原核酸。病毒分离检到肠道病毒。三、服药方法水煎服,每剂浓煎50ml,6 12岁儿童每日I剂;4 6岁每日1/2剂;3岁以下为1/3剂均每日早、晚2次分服。外用药每日I剂,水煎液200ml,每日2次湿敷病灶处。6 12岁每日I剂;6岁以下减半。四、疗效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血清学检验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五、治疗效果本发明中药治疗本病,经统计治愈率在90%以上,有效率95%以
上。禁忌寒症重者减量。
六、典型病例I、张X,女,5岁,上幼儿园。2009年6月就诊,患者家长代诉3天前手脚出现丘疹、起水泡,口腔发红,进食差,发烧38°C,吃退烧药后,又反复。查体体温38. 2.度。实验室检查血清病毒分离可见肠道病毒。患者家属要求内服、外用10天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半年随访未再复发。2、王XX,男,7岁,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母亲代诉,4天前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吃小儿感冒灵后,未见好转,2天前开始发烧、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破溃,疼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患者要求服用本发明中药15剂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复发。3、丛X,女,4岁,患者于2011年5月就诊,患者家长代诉,患者咽红充血,口颊粘膜疱疹,舌边尖溃疡如米粒大,边缘充血,口中流涎,手掌、足趾、臀部可见少许红丘疹4天。查 体体温38. 1°C,实验室血清检,可见肠道病毒。患者家长内服、外用该发明中药10日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随访未再复发。
权利要求
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内服药忍冬藤4 6g、黄柏3 6g、紫花地丁 4 6g、木芙蓉叶4 6g、黄苗3 5g、半边莲2 4g、玄参3 6g、生地3 6g、石斛4 6g、余甘子3 6g、丹参4 6g、赤苟3 6g、贯众2 4g、木通4 6g、获茶3 5g、甘草2 4g水煎服。外用药黄柏10g、苦参6g、紫花地丁 10g、木芙蓉叶10g、半边莲10g、丹参10g、甘草6g水煎液湿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制剂,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内服药忍冬藤4~6g、黄柏3~6g、紫花地丁4~6g、木芙蓉叶4~6g、黄芪3~5g、半边莲2~4g、玄参3~6g、生地3~6g、石斛4~6g、余甘子3~6g、丹参4~6g、赤芍3~6g、贯众2~4g、木通4~6g、茯苓3~5g、甘草2~4g水煎服。外用药黄柏10g、苦参6g、紫花地丁10g、木芙蓉叶10g、半边莲10g、丹参10g、甘草6g水煎液湿敷。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清热解毒、生津化湿、通络止痛。临床常根据证型变化给予辨证施治。该药疗程短、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6/8984GK102813833SQ20121032709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日
发明者慈静, 胡伟, 谭绍宏 申请人:慈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