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骨折后期的局部肿胀是外伤炎症性反应的必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是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功能丧失、屈伸受限,局部明显的压痛。中医认为由于骨断筋伤、气滞血瘀、阳气受损、水津外溢停留于局部而肿胀,即“血不行则成水”。现代医学对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案,临床中多表现缠绵 难愈,中医采取活血行瘀、理气温阳为治疗大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试验研制而成的,具有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本发明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中药原料的重量组成为:桅子3份、酒军2份、丁香I份、白芷2份、络石藤3份、红花I份、泽兰2份、冰片I份、水蛭I份和川弯2份。制备方法:将上述原料共轧为2-3号粗末,放入容器内,加入60°白酒500份,浸泡90天,过滤,将浸液去渣、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装瓶即得。治疗方案:外用,涂擦患处,每日三次,并轻柔局部10分钟,10天为一疗程。本发明中的药物机理如下:桅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酒军: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本品酒炒后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胃壮阳。白芷:解表祛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泽兰:活血祛瘀、通经、利水消肿。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本品苦寒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水蛭:破血逐瘀、消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本品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上行巅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以上药物的功效及主治均参考于中医学院本科教材第六版《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以下为临床试验总结:
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症状:受伤后局部肿胀明显、皮下瘀斑,功能丧失、屈伸受限,局部明显压痛。治疗标准:痊愈:患处肿胀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如,全身无阳性体征可查。好转:患处肿胀大部分消失,局部略感疼痛,关节功能有明显进步。无效:局部疼痛虽有明显减轻,但肿胀无明显改善。治疗结果:临床试验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患者200例。骨折后期的局部肿胀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50例,占75%,好转40例,占20%,无效10例,占5%,总有效率95%。通过治疗病人无任何不良反应,三大常 规化验及肝肾功能检测未发现异常。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病例:病例1:患者李某某,男,18岁,学生,2009年10月在校参加篮球比赛时致右踝关节骨折,住院治疗七天后,局部仍有明显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后来我院,经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病例2:患者田某某,男,47岁,农民,2009年10月在农田干活时不幸摔伤,致右踝关节骨折,住院治疗七天后,右踝关节活动明显障碍,局部明显肿胀。出院后在我院经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后痊愈。病例3:患者赵某某,男,50岁,2009年11月因意外摔伤致右髌骨骨折,手术治疗后,局部肿胀仍无明显好转,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后经使用本发明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后痊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发明所选用的中草药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根据配伍,本发明具有活血行瘀、理气温阳的功效。(2)本发明以活血祛瘀、理气为治法,使瘀血祛、经络通、气血调和,有利于骨折的愈合。(3)本发明为外用药物,药物通过皮肤直达病所,故见效快、疗效高、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中药原料的重量组成为:桅子3份、酒军2份、丁香I份、白芷2份、络石藤3份、红花I份、泽兰2份、冰片I份、水蛭I份和川弯2份。制备方法:将上述原料共轧为2-3号粗末,放入容器内,加入60°白酒500份,浸泡90天,过滤,将浸液去渣、静置沉淀,取上清液装瓶即得。外用,涂擦患处,一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中药原料的重量组成为:桅子3份、酒军2份、 丁香I份、白芷2份、络石藤3份、红花I份、泽兰2份、冰片I份、水蛭I份和川芎2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骨折后期局部肿胀的外用中药制剂,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中药原料的重量组成为栀子3份、酒军2份、丁香1份、白芷2份、络石藤3份、红花1份、泽兰2份、冰片1份、水蛭1份和川芎2份。本发明是在传统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试验研制而成的,具有活血行瘀、理气温阳的功效。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安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3099874SQ20121052533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0日
发明者宋爱民 申请人: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