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骨折内固定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ー种用于骨折内固定的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
背景技术:
临床上,对于髌骨、尺骨鹰嘴、内外踝、肱骨大结节等部位的骨折,通常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帯固定技术,其由克氏针和钢丝组成,将骨折复位后钻入两根克氏针固定,两根克氏针的针头均穿出皮质,两个针尾分别折弯,再将露于骨皮质外的两个针头和两个针尾之间用钢丝呈“8”字形缠绕,使骨折张カ侧锁紧并加压固定。这种技术简单实用,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但存在如下不足1)克氏针本身光滑,对骨折断端无法实施初始加压,且术后功 能锻炼时容易出现退针现象;2)针头、针尾露出骨皮质,不仅会引起局部软组织刺激性炎症导致疼痛,且术后往往使皮肤凸起,影响美观及主观感受。鉴于此,有人采用空心半螺纹螺钉取代克氏针,将骨折复位用克氏针定位固定后,通过空心半螺纹螺钉内腔以克氏针为导向将螺钉旋入骨折部位后,再取出克氏针。这种空心半螺纹螺钉由头部、体部和尾部组成,其内腔的直径与克氏针的粗细匹配,螺钉头部设有自攻螺纹,体部光滑不设螺纹,螺钉尾部膨出,端面上设有内六角凹槽,以便用六角螺丝刀旋入螺钉。采用空心半螺纹螺钉进行骨折内固定的优点在于1)由于螺钉的尾部较头部粗,拧紧时头端螺纹其向后有ー个拉力,产生骨折块间的自动加压作用,有利于缝隙的弥合和骨折部位的复位2)螺钉尾部无需穿出骨皮质,不必再用钢丝缠绕,因而手术处较为美观,患者主观感受好。但是空心半螺纹螺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内固定后随着活动和时间的推移仍存在容易松动或退钉的缺陷。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既可对骨折块进行初始加压固定,又可防止螺钉松动或退钉现象发生的骨折内固定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本实用新型是对上述空心半螺纹螺钉和克氏针钢丝张カ带固定技术的改进。本实用新型空心加压螺钉由头部、体部和尾部组成,头部设有自攻螺纹,体部光滑不设螺纹,尾部的端面上设有内六角凹槽,其特征在于尾部侧面设有一个尾孔,该尾孔呈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用于穿过一根或多根固定用钢丝以捆绑于骨折块。固定骨折块时将螺钉由小骨块向大骨块方向拧入,确保螺钉头部的螺纹全部越过骨折线,产生初始加压。使用时,按常规将骨折块复位后打入一根或多根克氏针,经X线透视确认骨折固定复位良好后,先用空心钻头沿克氏针在骨皮质上打一浅孔,然后选择相应型号的空心加压螺钉沿克氏针拧入骨内,拧入螺钉时应观察骨折线,确认初始加压作用使骨折面复位弥合成骨折线后,抽出空心加压螺钉内腔的克氏针,以骨折线为界,在螺钉头部ー侧的骨折块上横向钻孔,然后将钢丝的一端穿过该孔,再穿过螺钉尾部的尾孔后与钢丝的另一端缠绕固定,剪除多余的钢丝,将缠绕部分折弯于螺钉尾部下面的凹陷处。根据需要,同一尾孔中可穿过ー根或多根钢丝。通常,髌骨、尺骨鹰嘴、内踝骨折复位后使用2 3枚螺钉即可完成骨折固定,外踝等处骨折使用I枚螺钉即可。本实用新型的空心加压螺钉由于设有尾孔,通过钢丝捆绑于骨折块,进行骨折张カ侧钢丝缠绕固定,术后功能锻炼时可提供持续的动カ加压,因此,空心加压螺钉不再会出现松动或退钉现象,能有效固定骨折部位,从而解决了临床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骨折内固定难题。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空心加压螺钉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心加压螺钉尾部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空心加压螺钉由头部I、体部2和尾部3组成,头部I设有自攻螺纹;体部2位于头部I和尾部3之间,光滑不设螺纹;尾部3膨出,端面上设有内六角凹槽3. 1,尾部3的侧面上设有ー个尾孔3. 2,尾孔3. 2呈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用于穿过一根或多根钢丝以捆绑于骨折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制成不同的规格型号。
权利要求1.ー种骨折内固定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由头部(I)、体部(2)和尾部(3)组成,头部(I)设有自攻螺纹;体部⑵位于头部⑴和尾部⑶之间,光滑不设螺纹;尾部⑶膨出,端面上设有内六角凹槽(3. I),其特征在于尾部(3)的侧面上设有ー个尾孔(3.2)。
2.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骨折内固定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其特征在于尾孔(3.2)呈椭圆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骨折内固定防松动空心加压螺钉,其特征在于由头部(1)、体部(2)和尾部(3)组成,尾部膨出,端面上设有内六角凹槽(3.1),尾部的侧面上设有一个尾孔(3.2),用于穿过一根或多根固定用钢丝以捆绑于骨折块。本实用新型空心加压螺钉由于设有尾孔,通过钢丝捆绑于骨折块,进行骨折张力侧钢丝缠绕固定,术后功能锻炼时可提供持续的动力加压,因此,空心加压螺钉不会出现松动或退钉现象,能有效固定骨折部位,从而解决了临床上长期没有解决的骨折内固定难题。
文档编号A61B17/82GK202497229SQ20122007936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5日
发明者付仕忠, 倪海键, 毛宁方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