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手臂泡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浴器,尤其涉及一种手臂泡浴器。
背景技术:
在手臂上连续打吊针后,手臂的皮肤上会有很多针孔,而人的手臂血管都较细,针孔过多造成的伤痕将导致血管的准确位置难以把握,给后续治疗带来不便。为了让血管清晰可见,人们需要对手臂进行热水泡浴,来加强手臂的血液循环,然而,目前缺少一种手臂泡浴器以供人们对手臂进行热水泡浴,而如果人们自行准备热水在普通水盆里进行热水泡浴,不仅不方便,还因为水温的难以把握,带来泡浴效果不佳、使用不安全的不良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手臂泡浴器,其使用方便,泡浴效果佳,安全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臂泡浴器,包括一底座、一可升降的支撑柱以及一水盆,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水盆固定于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支撑柱内置有用于对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用于将加热后的水输送至水盆中的水泵以及用于对加热器进行温控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水盆设置有一罩体,该罩体盖合于水盆的后部而与水盆形成一个向前开口的容置腔,并且,所述水盆前端的上边沿呈弧形状。其中,为便于移动泡浴器,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其中,所述滚轮为四个。本实用新型所阐述的一种手臂泡浴器,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产品使用非常方便,通过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实现了自动加热恒温,提高了安全性,利用水泵对热水进行输送,不仅达到了泡浴效果,还具有按摩作用,因此泡浴效果极佳,并且,由于水盆前端的上边沿为弧形状,手臂放上去将非常舒适,能有效降低肌肉张力,减少关节压力。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图。附图标记说明10、底座;11、滚轮;20、支撑柱;30、水盆;31、罩体;32、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手臂泡浴器,包括一底座10、一可升降的支撑柱20以及一水盆30,其中[0015]所述底座10的底部设置有四个滚轮11,以便于移动泡浴器,当然滚轮11并不限于四个,还可以是二个、三个、五个甚至更多个。所述支撑柱20的下端固定在底座10上,该支撑柱20内置有加热器、水泵以及温度传感器,该加热器用于对水进行加热,该水泵用于将加热后的水输送至水盆30中,该温度传感器用于对加热器进行温控,即当加热器将水加热到预设温度时,泡浴器将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一般水温达到40 V时泡浴效果最佳。所述水盆30固定于支撑柱20的上端,水盆30设置有一罩体31,该罩体31盖合于水盆30的后部而与水盆30形成一个向前开口的容置腔32,并且,所述水盆30前端的上边沿呈弧形状。使用时,将手臂通过容置腔32的开口伸入水盆30中,由水盆30前端的上边沿对手臂进行承载,由于该上边沿为弧形状,手臂放上去将非常舒适,能有效降低肌肉张力,减少关节压力。而当加热器将水加热到预设的温度时,此时通过温度传感器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水泵将热水输送到水盆30对手臂进行泡浴、按摩,使用非常方便,泡浴效果极佳,能使手臂上的血管清洗可见,并且如果向水中放入一些药液,还能起到相应的医疗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手臂泡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一可升降的支撑柱以及一水盆,所述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水盆固定于支撑柱的上端,所述支撑柱内置有用于对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用于将加热后的水输送至水盆中的水泵以及用于对加热器进行温控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水盆设置有一罩体,该罩体盖合于水盆的后部而与水盆形成一个向前开口的容置腔,并且,所述水盆前端的上边沿呈弧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臂泡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滚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臂泡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四个。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臂泡浴器,包括一底座、一可升降的支撑柱以及一水盆,支撑柱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水盆固定于支撑柱的上端,支撑柱内置有用于对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用于将加热后的水输送至水盆中的水泵以及用于对加热器进行温控的温度传感器,水盆设置有一罩体,罩体盖合于水盆的后部而与水盆形成一个向前开口的容置腔,并且,水盆前端的上边沿呈弧形状。藉此,本产品使用非常方便,通过加热器与温度传感器实现了自动加热恒温,提高了安全性,利用水泵对热水进行输送,不仅达到了泡浴效果,还具有按摩作用,因此泡浴效果极佳,且由于水盆前端的上边沿为弧形状,手臂放上去将非常舒适,能有效降低肌肉张力,减少关节压力。
文档编号A61H35/00GK202844093SQ2012205117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李健生, 刘玲宏 申请人:李健生, 刘玲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