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7041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导致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支架成形术已成为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目前使用的支架系统由外至内主要包括外套管、支架和内芯,手术过程中支架的释放方式均是回拉式释放,即先释放支架远端,而后回拉支架外套管,逐步释放支架近端,最终完全释放支架。而狭窄的部位主要位于动脉分叉后的血管近端,为了在手术中使支架完全覆盖狭窄的动脉段以将狭窄扩开,支架的近端需要放置到狭窄动脉的近端,如果测量或操作不够准确,释放支架时,支架的近端很容易进入分叉前的上一级动脉内(尤以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从而干扰上级动脉内的正常血流。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准确使支架的近端与狭窄动脉的近端吻合,避免支架近端进入上级动脉的支架系统,但是目前关于这种支架系统还未见报道。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0005]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设有外套管、内芯和两端带支架铆钩的支架;所述的外套管设有分离的近端外套管和远端外套管;所述的远端外套管设有与其中心轴平行的开口,且远端外套管的远端与内芯的远端连接;所述的支架位于远端外套管和内芯之间的空腔内。[0006]所述的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固定钩,所述的固定钩头部弯曲穿插于支架的网孔内;所述的内芯的外壁设有挡块,所述的挡块位于内芯和支架之间,且位于固定钩的上方。[0007]所述的固定钩是弹性记忆金属丝。[0008]所述的挡块的下缘呈斜面状。[0009]所述的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第一标记线,所述的内芯上设有第二标记线,所述的第一标记线和第二标记线是由X射线下显影材料制成。[0010]所述的第一标记线至第二标记线的距离=支架的长度。[0011]所述的远端外套管是由弹性卷曲材料制成。[0012]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0013]1、采用前推式释放支架的方式,可以保证支架的近端与狭窄动脉的近端吻合,使支架完全覆盖狭窄的动脉段以将狭窄扩开,避免支架近端进入上级动脉,防止其干扰上级动脉内的正常血流,进而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0014]2、所述的近端外套管上设有固定钩,内芯上设有挡块,可铆定支架,防止支架因内芯和远端外套管的前移而位置发生变化;[0015]3、所述的挡块下缘呈斜面状,可保证固定钩头端向外侧弯曲,有效固定支架;[0016]4、所述的近端外套管和内芯上设有标记线,为术者判断远端外套管和内芯的位置即判断支架是否被完全释放提供了参考;[0017]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适于在临床普遍推广。


[0018]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结构示意图。[0019]附图2是远端外套管的俯视图。[0020]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使用状态示意图。[0021]附图4是远端外套管的收缩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0023]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0024]1.外套管11.近端外套管[0025]12.远端外套管2.内芯[0026]3.支架4.支架铆钩[0027]5.固定钩6.挡块[0028]71.第一标记线72.第二标记线[0029]8.开口[0030]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设有外套管I和内芯2。所述的外套管I包括近端外套管11和远端外套管12,所述的近端外套管11和远端外套管12是相互分离而不连接的。所述的内芯2位于外套管I中空的内部,且内芯2的近端伸出于外套管I的外部,内芯2的远端与远端外套管12的远端连接,两者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的空腔内设有支架3。所述的支架3的近端与远端外套管12的近端齐平,所述的支架3两端的边缘设有支架铆钩4。所述的近端外套管11的远端设有固定钩5,所述的固定钩5在本实用新型前推式支架未使用状态下呈钩状向外勾住支架3。近端外套管11固定而内套管2及远端外套管12前推时固定钩5自动伸直成直线状,与近端外套管11的中心轴平行从而释放支架近端。所述的内芯2的外壁上设有挡块6,所述的挡块6位于内芯 2和支架3之间,且位于固定钩5的上方。所述的挡块6为一环绕管腔的突起,下缘呈斜面状。所述的近端外套管11的远端外周设有第一标记线71,所述的内芯2的壁上设有第二标记线72,且所述的第一标记线71至第二标记线72的距离=支架3的长度。[0031]请参照图2,图2是远端外套管的俯视图。所述的远端外套管12是由弹性可卷曲材料如硅胶制成,边缘设有与远端外套管12的中心轴平行的开口 8。所述的远端外套管12在支架3的支撑作用下呈非闭合管状结构。[003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内芯2是中空的;所述的内芯2的近端伸出于外套管I的外部,可方便术者操作;所述的支架铆钩4可在释放支架3时将支架3铆定在血管内壁上;所述的固定钩5的下端也可以设置在近端外套管11的远端并紧贴在近端外套管11的内壁上;所述的固定钩5是一弹性记忆金属丝,在没有力作用在固定钩5上时,固定钩5会自动伸直;所述的挡块6设置在固定钩5的上方,为一环绕管腔的斜面凸起,其作用是阻挡固定钩5伸直,使其保持弯曲状态,从而将支架3铆定住;所述的挡块6为环绕管腔的凸起,下缘设计成斜面状,是为了保证固定钩5向外侧弯曲,以穿过支架3的网孔将支架3固定住;所述的第一标记线71和第二标记线72是采用X射线下可显影材料制成,其作用是为术者判断远端外套管12是否完全推至支架3的上方,即支架3是否被完全释放提供参考。[003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的使用方法及其原理是:在X射线下,将本实用新型的前推式支架系统放入狭窄动脉处,所述的近端外套管11、内芯2和近端外套管11的近端均伸长在体外,通过观察第一标记线71,调整本系统在人体内的长度,使支架3的近端对齐狭窄动脉的近端。然后调整本系统在血管中的位置,当准备释放支架时,向前推送内芯2,所述的内芯2带动远端外套管12和挡块6向血管远端运动,此时固定钩5失去挡块6的阻挡作用逐渐伸直(请参照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使用状态示意图),从而释放支架3的近端,所述的支架3近端的支架铆钩4将支架3铆定在血管内壁上。再通过观察第一标记线71和第二标记线72的位置,判断远端外套管12是否被完全推送至支架3的上方,待第二标记线72与第一标记线71重合或者位置处于第一标记线71的前端时,表明支架3被完全释放,此时所述的远端外套管12会自动收缩卷曲成涡旋状(请参照图4,图4是远端外套管的收缩状态示意图),回拉内芯2即可从支架3及近端外套管11的内部回收远端外套管12。最后回拉近端外套管11,近端外套管11被回收。如果血管内狭窄较严重,考虑支架3可能释放不够充分,可以通过球囊预扩张的方法使之充分张开。[0034]本实用新型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可准确使支架的近端与狭窄动脉的近端吻合,使支架完全覆盖狭窄的动脉段以将狭窄扩开,避免支架近端进入上级动脉,防止其干扰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00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设有外套管、内芯和两端带支架铆钩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套管设有分离的近端外套管和远端外套管,所述的远端外套管设有与其中心轴平行的开口,且远端外套管的远端与内芯的远端连接;所述的支架位于远端外套管和内芯之间的空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固定钩,所述的固定钩头部弯曲穿插于支架的网孔内;所述的内芯的外壁设有挡块,所述的挡块位于内芯和支架之间,且位于固定钩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钩是弹性记忆金属丝。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块的下缘呈斜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第一标记线,所述的内芯上设有第二标记线,所述的第一标记线和第二标记线是由X射线下显影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记线至第二标记线的距离=支架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远端外套管是由弹性卷曲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动脉狭窄的前推式支架系统,它设有外套管、内芯和支架;所述外套管设有分离的近端外套管和远端外套管,远端外套管上设有与中心轴平行的开口,且其远端与内芯远端连接;所述支架位于远端外套管和内芯之间;所述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固定钩,所述内芯的外壁设有下缘呈斜面状的挡块;所述近端外套管的远端设有第一标记线,所述内芯上设有第二标记线,所述第一标记线至第二标记线的距离=支架的长度。其优点是采用前推式释放支架的方式,可保证支架近端与狭窄动脉近端吻合,使支架完全覆盖狭窄的动脉段以将狭窄扩开,避免支架近端进入上级动脉,防止其干扰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普遍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61F2/966GK203001186SQ20122070703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0日
发明者吴曦, 费明钰, 刘建民, 陈剑春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