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肾为先天之本,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遂成本病。中医中药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根据慢性肠炎的发病起因,秉承中医脾胃同治,效果良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该制剂治疗慢性肠炎切中病理,标本兼治,效果持久。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原料组合而成: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12克、陈皮炭6克、附子9克、桔梗9克、肉豆蘧3克、白芍12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香10克、黄连9克、炒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补骨脂12克、炮姜炭6克、枳壳10克、贝母15克、竹茹10克、山楂10克、大枣3枚、甘草6克。治疗时,取上述中药,加水1500ml,浸泡60分钟后,武火烧开,文火煎煮30分钟,捞渣过滤成汤剂。每日一剂,10天一个疗程。本发明配方中各原料药的药理药效为:党参:健脾补肺、益气生津。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肺虚喘咳、气短自汗、气微两亏诸证。《中药材手册》:治虚劳内伤,肠胃中冷,滑泻久痢,气喘烦渴,发热自汗,妇女血崩、胎产诸病。《本草正义》: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此中气不足之证也;痼冷虚寒,泄泻下利,滑脱不禁,此脾阳乘陷之证也;或久疟经年不愈,或久痢累月不除,此胃虚失治,脾虚下脱之证也;或痰涎呕吐,眩晕昏眩,或腹满肢肿,面色痿黄,此胃虚不运,脾虚蕴湿之证也;以上诸疾,用白 术总能治之。又如血虚而漏下不止,白术可以统血而收阴;阳虚而汗液不收,白术可以回阳而敛汗。
黄芪:补齐固表,托疮生肌。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陈皮炭:止血,化痰。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日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者,盖指邪解则脏腑肠胃自和,和则血气自生也。除寒热风痹、温中、疗喉咽痛、下蛊毒者,皆散邪解毒通利之功也。消谷者,以其升载阳气,使居中焦而不下陷,则脾中阳气长浮,而谷食自消矣。甄权用以治下痢,及去肺热气促者,升散热邪之故也。日华子用以除邪辟瘟,肺痈排脓;洁古用以利窍除肺部风热,清利头目,咽嗌胸膈滞气及痛,除鼻塞者,入肺开发和解之功也。"肉豆蘧: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本草经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本草经疏》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本草正》:苍术,其性温散,故能发汗宽中,调胃进食,去心腹胀疼,霍乱呕吐,解诸郁结,逐山岚寒疫,散风眩头疼,消痰癖气块,水肿胀满。其性燥湿,故治冷痢冷泄滑泻, 肠风,寒湿诸疮。与黄蘖同煎,最逐下焦湿热痿痹。然惟茅山者其质坚小,其味甘醇,补益功多,大胜他术。猪苓:利尿渗湿。《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彦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依,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菩,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疾后重。《药品化义》:木香,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以此治痞闷嗳气,水肿腹胀,痢疾脚气,皆调滞散气之功。但辛香属阳,阳则升浮,如中焦、下焦结滞,须佐槟榔堕之下行;因性香燥,同黄连、黄芩治痢疾。黄连: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本草经疏》:"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日、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擗腹痛下痢,《别录》主泄擗,泄者,泻利也,擗者,大肠下血也,俗呼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炒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车前子: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药品化义》:车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渗热下行,主治痰泻、热泻,胸膈烦热,周身湿痹,盖水道利则清浊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渗热,用入肝经,又治暴赤眼痛,泪出脑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遗精溺血,癃闭淋浙,下疳便毒,女人阴癃作痛、或发肿痒,凡此俱属肝热,导热下行,则浊自清矣。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本草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炮姜炭:炮姜末成炭者偏於温中散寒,主要用於虚寒腹痛腹泻,泡姜炭则专於温经止血,宜於血证。姜炭苦、涩、温,归脾、肝经。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枳壳:《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纲目》:枳实、积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洁古张氏,东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说。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巳,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贝母: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竹茹:清热,凉血,化痰,止吐。.《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山楂:有消食健胃、活血化淤、收敛止痢之功能。对肉积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等,均有疗效。《本草经疏》:山楂,《本经》云:味酸,气冷,然观其能消食积,行瘀血,则气非冷矣。有积滞则成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蓄于太阴部分则为儿枕痛。山楂能入脾胃消积滞,散宿血,故治水痢及产妇腹中块痛也。大抵其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故小儿产妇宜多食之。《本经》误为冷,故有洗疮痒之用。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树皮:消炎,止血,止泻。用于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伤出血。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中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肠炎发病原因多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上述诸药配伍能健脾胃、补肝肾、调理五腑、消食化滞、和胃止泻,有效全面改善肠道微循环,恢复肠功能,增强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治疗慢性肠炎切中病理,注重治本,效果显著。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原料组合而成: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12克、陈皮炭6克、附子9克、桔梗9克、肉豆蘧3克、白芍12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香10克、黄连9克、炒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补骨脂12克、炮姜炭6克、枳壳10克、贝母15克、竹茹10克、山楂10克、大枣3枚、甘草6克。临床典型病例病例1:王某某,女,43岁,半年多来有稍微的腹泻症状,可是由于工作繁忙,没能够及时诊断。2011年9月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急迫等症状加重,到医院诊断,查体:小腹痛,大便粘稀,肛门 有灼热感,滞而不爽。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道有粘膜、水肿、充血等症状。化验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诊断为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0天腹痛减轻,大便基本正常,继续治疗10天,痊愈。回访无复发。病例2:葛某,男,45岁,企业管理人员,患者由于工作繁忙,接待应酬多,饮食不规律,后来出现间断性腹泻。腹泻时,左下腹隐隐疼痛,开始患者没有太重视,总以为是饮食不好或受凉引起。后病情加重,2012年6月来我院治疗。检查:采用肠镜检查,发现肠粘膜水肿、充血。化验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确诊为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0天腹痛减轻,大便基本正常,继续治疗10天,痊愈。回访无复发。病例3:杨某某,私营企业老板,39岁,患有慢性肠炎三年多,一直反反复复,没有好过。开始有轻微的腹泻症状,可是由于工作繁忙,总是自己买泻立停、黄莲素等服用以缓解症状,没能进行正规治疗。2012年3月出现很严重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大便急迫等症状时,来我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0天腹痛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坚持治疗30天后,症状全无。病例4:张某某,女,22岁,大学学生,2011年6月开始经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稀水便或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开始在校医院拿了些治腹泻的药,服用后有所减轻,几天后又开始腹痛,且疼痛越来越厉害。8月14日,来医院检查,肠镜检查,发现肠粘膜水肿、充血。化验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确诊为肠炎。因为饮食不卫生,长期以来,形成肠炎,由于没有及早的治疗,转变成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5天康复。病例5:冯某某,女,43岁,个体商户。五年前就经常腹泻,受凉后尤其严重,总以为是消化不好,也没太在意,有时服用消炎止泻药缓解症状,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治疗。2011年5月病情严重,出现呕吐、腹泻现象,一天大便数次,黄色水样便,体重减轻。后来我院就诊。症状: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面色发黄、体重减轻。检查:彩色胃肠超声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0天腹痛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巩固10天后,症状全无。病例6:王某,男,32岁,企业职工,患有肠炎多年,因久治不愈而精神不振,严重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水泻,曾看了不少医生,也吃了不少药,就是不见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来我医院进行就诊。经过诊断,王某患的是慢性肠炎,给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一剂,治疗10天腹痛减轻,大便 基本正常,坚持治疗30天后,症状全无。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原料组合而成: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12克、陈皮炭6克、附子9克、桔梗9克、肉豆蘧3克、白芍12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香10克、黄连9克、炒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补骨脂12克、炮姜炭6克、枳壳10克、贝母15克、竹茹10克、 山楂10 克、大枣3枚、甘草6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肠炎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原料组合而成党参9克、白术9克、黄芪12克、陈皮炭6克、附子9克、桔梗9克、肉豆蔻3克、白芍12克、苍术12克、猪苓12克、木香10克、黄连9克、炒山药10克、车前子10克、补骨脂12克、炮姜炭6克、枳壳10克、贝母15克、竹茹10克、山楂10克、大枣3枚、甘草6克。治疗时,取上述中药,加水1500ml,浸泡60分钟后,武火烧开,文火煎煮30分钟,捞渣过滤成汤剂。每日一剂,10天一个疗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文档编号A61P1/00GK103100073SQ20131005575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9日
发明者邹春晖 申请人:邹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