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脑血管病康复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脑血管病康复床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脑血管病的医疗器械,是一种脑血管病康复床。
背景技术:
[0002]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脑血管病发作后可能会遗留下的后遗症,例如肢体瘫痪等。脑血管病病人后期经过肢体锻炼可以缓解甚至达到康复,特别是下肢锻炼对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目前,康复器械多针对轻度患者,需要患者自主进行辅助锻炼;对于重度患者,常年卧床,无法进行个人主动锻炼,只能通过其他人进行按摩等人工方式进行,对患者的康复效果甚微。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脑血管病康复床,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000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脑血管病康复床,包括床体,床体后部设置两个平行的矩形透槽,透槽的长度方向与床体的长度方向相同,每个透槽内设置第一曲腿板和第二曲腿板,第一曲腿板的一端与透槽远离床体后部的一端铰接,第一曲腿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曲腿板的一端铰接,第二曲腿板的另一端个设置滑动轴,滑动轴穿过第二曲腿板,滑动轴两端在第二曲腿板的两侧,透槽的槽壁上开设滑动槽,滑动轴与滑动槽相配合,第二曲腿板底部开设凹槽,滑动轴在凹槽内,凹槽内的滑动轴上安装U型连杆,U型连杆的两端均与两个滑动轴连接,U型连杆的中部套装连接套,床体的底板上固定安装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塞杆与连接套连接。[0005]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的床体前端的上部安装枕头,所述的枕头包括枕套,枕套内中部安装托板,托板上安装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三个气囊水平方向平行排列,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气囊上安装第一压力开关、第三气囊上安装第三压力开关,第一压力开关和第三压力开关通过导线分别与气泵连接,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内分别充入气体,每个气囊均呈扁平状,气泵与进出气管一端连接,进出气管另一端与长条状气囊连通,长条状气囊位于枕套外面底部,并与枕套连接,枕套内的空腔部分填充软质材料,托板底部与承压层连接,承压层底部与PP棉连接,第一气囊、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上均设置数条隔断线,每两条隔断线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每条气体通道两端均为敞开状,并均与各自的气囊内腔相通。所述的第二气囊一端安装第二压力开关,第二压力开关通过导线与气泵连接。所述的长条状气囊外周设置保护套,保护套呈长条状,长条状气囊内腔的上下壁上分别设置数条防粘合拉筋,防粘合拉筋上开设通孔。长条状气囊水平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可伸缩式封头,保护套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可伸缩式封头。[000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往复的起落,病情严重的患者能够实现下肢自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独立进行康复性训练;经过试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重度患者病情均有好转,康复率增加20%。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便的优点。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向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的I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的C向视结构示意图。[0008]附图标记:I床体2透槽3第一曲腿板4第二曲腿板5滑动轴6滑动槽7凹槽8U型连杆9连接套10电动缸11枕头12枕套13托板14第一气囊15第二气囊16第三气囊17第一压力开关18第三压力开关19气泵20进出气管21长条状气囊22软质材料23承压层24PP棉25隔断线26气体通道27第二压力开关28保护套29防粘合拉筋30通孔31第一可伸缩式封头32第二可伸缩式封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09]脑血管病康复床,包括床体I,如图1和图2所示,床体I后部设置两个平行的矩形透槽2,透槽2的长度方向与床体I的长度方向相同,每个透槽2内设置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第一曲腿板3的一端与透槽2远离床体I后部的一端铰接,第一曲腿板3的另一端与第二曲腿板4的一端铰接,第二曲腿板4的另一端个设置滑动轴5,滑动轴5穿过第二曲腿板4,滑动轴5两端在第二曲腿板4的两侧,透槽2的槽壁上开设滑动槽6,滑动轴5与滑动槽6相配合,第二曲腿板4底部开设凹槽7,滑动轴5在凹槽7内,如图6所示,凹槽7内的滑动轴5上安装U型连杆8,U型连杆8的两端均与两个滑动轴5连接,U型连杆8的中部套装连接套9,床体I的底板上固定安装电动缸10,电动缸10的活塞杆与连接套9连接。患者平卧,双腿放在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上,腿部关节位于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铰接处上方,本实用新型处于如图2所述状态,电动缸10的活塞杆收回,带动U型连杆8向右移动,第二曲腿板4安装滑动轴5的一端向右滑动,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向上抬起,完成曲腿动作;电动缸10的活塞杆伸出,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复位。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往复的起落,病情严重的患者能够实现下肢自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独立进行康复性训练;经过试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重度患者病情均有好转,康复率增加20%。[0010]本实用新型可作为普通的病床使用,为了方便患者仰卧和侧卧,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的床体I前端的上部安装枕头11,所述的枕头11包括枕套12,枕套12可采用棉布制作,枕套12内中部安装托板13,托板13上安装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三个气囊水平方向平行排列,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气囊14上安装第一压力开关17、第三气囊16上安装第三压力开关18,第一压力开关17和第三压力开关18通过导线分别与气泵19连接,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内分别充入气体,每个气囊均呈扁平状,气泵19与进出气管20 —端连接,进出气管20另一端与长条状气囊21连通,长条状气囊21位于枕套12外面底部,并与枕套12连接,枕套12内的空腔部分填充软质材料22。此时,枕芯颈椎部位的高度是固定设计,不发生变化,气泵19的启动关闭由控制器控制完成,当人体睡眠姿势为仰睡时,头部放在第二气囊15上,此时,如果在第二气囊15上安装第二压力开关27,该压力开关可给气泵19传入压力信号,使气泵19处于开启待机状态,当不设置第二压力开关27时,气泵19可采用手动开关打开,处于待机状态,当仰睡时,头部放在第二气囊15上,枕芯颈椎部位的高度符合人体仰睡时的凸起高度,可根据儿童、成人高度不同设计。当人体睡姿改为侧睡时,头部给第一气囊14或第三气囊16压力,该压力通过压力开关传入气泵19,使气泵19开启,向长条状气囊21充气,当达到设定充气量时,停止充气。增加长条状气囊21的高度,将侧睡时头部气肩部之间的高度差填平,使头部与肩部处于不受压迫的自然状态。当人体睡姿改为仰睡时,第一气囊14或第三气囊16上的压力消除,气泵19的放气阀打开,在第二气囊15的压力下,长条状气囊21内的气体快速放出,使枕芯恢复原有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枕芯,为了增加其柔软度及可塑性,可在托板13底部与承压层23连接,承压层23底部与PP棉24连接,承压层23内填充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例如竹炭、棕榈等,以保证其上层气囊受压传感的准确性及控制整个枕芯的变形程度。本实用新型为了使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及第三气囊16保持扁平状,以增加头部的舒适感,并便于改变睡姿时,使气囊不发生变形,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上均设置数条隔断线25,每两条隔断线25之间形成气体通道26,每条气体通道26两端均为敞开状,并均与各自的气囊内腔相通。为了保持长条状气囊21在任何时间能够及时、快速充气、防止长条状气囊21在无气状态下内壁粘结在一起,第二气囊15 —端安装第二压力开关27,第二压力开关27通过导线与气泵19连接。长条状气囊21外周设置保护套28,保护套28呈长条状,长条状气囊21内腔的上下壁上分别设置数条防粘合拉筋29,防粘合拉筋29上开设通孔30。[0011]本实用新型在长条状气囊21水平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可伸缩式封头31,保护套28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可伸缩式封头32,便于长条状气囊21在一定范围内向长度方向伸缩,以便保持设定高度。[00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1.脑血管病康复床,包括床体(1),其特征在于:床体(I)后部设置两个平行的矩形透槽(2),透槽(2)的长度方向与床体(I)的长度方向相同,每个透槽(2)内设置第一曲腿板(3)和第二曲腿板(4),第一曲腿板(3)的一端与透槽(2)远离床体(I)后部的一端铰接,第一曲腿板(3)的另一端与第二曲腿板(4)的一端铰接,第二曲腿板(4)的另一端个设置滑动轴(5 ),滑动轴(5 )穿过第二曲腿板(4 ),滑动轴(5 )两端在第二曲腿板(4 )的两侧,透槽(2 )的槽壁上开设滑动槽(6),滑动轴(5)与滑动槽(6)相配合,第二曲腿板(4)底部开设凹槽(7),滑动轴(5)在凹槽(7)内,凹槽(7)内的滑动轴(5)上安装U型连杆(8),U型连杆(8)的两端均与两个滑动轴(5)连接,U型连杆(8)的中部套装连接套(9),床体(I)的底板上固定安装电动缸(10),电动缸(10)的活塞杆与连接套(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血管病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体(I)前端的上部安装枕头(11 ),所述的枕头(11)包括枕套(12),枕套(12)内中部安装托板(13),托板(13)上安装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三个气囊水平方向平行排列,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气囊(14)上安装第一压力开关(17)、第三气囊(16)上安装第三压力开关(18),第一压力开关(17)和第三压力开关(18)通过导线分别与气泵(19)连接,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内分别充入气体,每个气囊均呈扁平状,气泵(19)与进出气管(20) —端连接,进出气管(20)另一端与长条状气囊(21)连通,长条状气囊(21)位于枕套(12)外面底部,并与枕套(12)连接,枕套(12)内的空腔部分填充软质材料(22),托板(13)底部与承压层(23)连接,承压层(23)底部与PP棉(24)连接,第一气囊(14)、第二气囊(15)和第三气囊(16)上均设置数条隔断线(25),每两条隔断线(25)之间形成气体通道(26 ),每条气体通道(26 )两端均为敞开状,并均与各自的气囊内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血管病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气囊(15)—端安装第二压力开关(27),第二压力开关(27)通过导线与气泵(1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脑血管病康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条状气囊(21)外周设置保护套(28),保护套(28)呈长条状,长条状气囊(21)内腔的上下壁上分别设置数条防粘合拉筋(29),防粘合拉筋(29)上开设通孔(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脑血管病康复床,其特征在于:长条状气囊(21)水平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可伸缩式封头(31),保护套(28)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可伸缩式封头(32)。
专利摘要脑血管病康复床,包括床体,床体后部设置透槽,每个透槽内设置第一曲腿板和第二曲腿板,第一曲腿板的一端与透槽的一端铰接,第一曲腿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曲腿板的一端铰接,第二曲腿板的另一端个设置滑动轴,滑动轴穿过第二曲腿板,透槽的槽壁上开设滑动槽,滑动轴与滑动槽相配合,第二曲腿板底部开设凹槽,滑动轴在凹槽内,凹槽内的滑动轴上安装U型连杆,U型连杆的两端均与两个滑动轴连接,U型连杆的中部套装连接套,床体的底板上固定安装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塞杆与连接套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往复的起落,患者能够实现下肢自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独立进行康复性训练;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重度患者病情均有好转,康复率增加20%。
文档编号A61G7/015GK203017246SQ20132005819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日
发明者纪孝伟, 吴春玲 申请人:纪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