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穿刺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ICC穿刺系统,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用于调节人体角度的调节装置,人体角度的改善可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反之增加了PICC导管按照规划进入上腔静脉的几率,有效减小了导管异位发生的几率,避免了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专利说明】PICC穿刺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ICC穿刺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PIC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经外周静脉至上腔静脉的导 管)置管术,由于在放化疗中可以直接将营养液或药液输送至血流量大、流速快的中心静 脉,因而可以避免药液对血流量小、流速慢的外周静脉刺激,近年来逐渐在术后临床得到广 泛应用。
[0003] PICC穿刺置管的优点在于:
[0004] (1)可避免直接在颈部、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例如气胸、血气胸等;
[0005] (2)可减少因频繁静脉穿刺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0006] (3)能有效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
[0007] (4)留置时间长,最长可以保留一年;
[0008] (5)发生感染率低。
[0009] 然而,现有的PICC穿刺时,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同,PICC导管由锁骨下静脉进入 上腔静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岔入其它静脉,主要为颈内静脉,而未按照规划进入上腔静脉 的问题,进而导致需退出进行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这将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0010]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ICC穿刺系统加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11]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减小PICC穿刺时,PICC导管岔入其它静脉的几率,提高 其按规划进入上腔静脉的几率,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0012]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ICC穿刺系统,包括:
[0013] 穿刺针;
[0014] 用于显示穿刺针在人体所在位置的显示装置;
[0015] 用于调节人体角度的调节装置;
[0016] 用于驱动所述调节装置的驱动装置。
[0017] 可选地,所述调节装置为病床。
[0018] 可选地,所述调节装置为位于病床上的凸块。
[0019] 可选地,所述凸块具有多个面,所述多个面之间为平滑连接。
[0020]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一维马达。
[0021] 可选地,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和导管鞘,所述导管鞘包括适于置入人体的置入管 和适于位于人体外的留置管,所述置入管内具有金属导丝。
[0022] 可选地,所述针体包括针管和针帽,所述针管的长度不小于导管鞘的长度。
[0023]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X光机。
[0024] 可选地,所述PICC穿刺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驱动量的处理器。
[0025]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计算机。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27] 1)本发明人发现,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用于调节人体角度的调节装置,人体角度的 改善可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 角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反之增加了PICC导管按照规划进入上腔静 脉的几率,有效减小了导管异位发生的几率,避免了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减轻了患者的 痛苦。
[0028] 2)可选方案中,所述调节装置为病床,穿刺时,患者平躺于病床,通过病床的局部 抬高或偏转,具体地,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使得患者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充分暴露锁骨 下静脉,从而实现了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 形成一更小角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在抬高或偏转过程中,病床整体 随局部的抬高或偏转而呈现与人体背部形状匹配的模具。
[0029] 3)可选方案中,所述调节装置为位于病床上的凸块,与2)可选方案类似,使得病床 上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的可抬高或偏转的局部设置为凸块,该凸块可相对病床运动;在 抬高或偏转过程中,病床整体不随凸块的抬高或偏转而变化。
[0030] 4)可选方案中,在3)可选方案基础上,所述凸块具有多个面,所述多个面之间为平 滑连接,例如,凸块为无棱角的六面体。
[0031] 5)可选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为一维马达,即在高度方向(Z轴)将人体肩胛间脊柱 处抬高一定高度,如此不但实现了使得患者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充分暴露锁骨下静脉,从而 实现了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 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此外,还增加了上腔静脉的回流血量和流速, 使得PICC导管可以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行,进一步避免了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及对侧无 名静脉的几率,降低了异位发生的几率。
[0032] 6)可选方案中,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和导管鞘,所述导管鞘包括适于置入人体的 置入管和适于位于人体外的留置管,所述置入管内具有金属导丝,该置入管在进入人体后, 其内的金属导丝可以在X光机下成像,方便判断置入管是否按规定进入上腔静脉。
[0033] 7 )可选方案中,在6 )可选方案基础上,所述针体包括针管和针帽,所述针管的长度 不小于导管鞘的长度,在PICC穿刺时,先找准静脉,一般为贵要静脉,将针体的针管插入导 管鞘中,刺入静脉后,将导管鞘固定,从而将针管从导管鞘中抽出,进而PICC导管在金属导 丝的支撑下进入规定位置;上述方案为穿刺针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0034] 8)可选方案中,所述显示装置为X光机,为显示装置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0035] 9)可选方案中,所述PICC穿刺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装置的驱动量的处理 器,上述处理器可以根据人体的胖瘦程度、发育程度,预先设定个性化的驱动量,使得驱动 装置在驱动调节装置至所设定的驱动量时,给出穿刺准备提醒信号。
[0036] 10)可选方案中,对于9)可选方案中的处理器,可以为计算机,为处理器提供了一 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PICC穿刺系统的模块图;
[0038]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导管鞘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PICC穿刺系统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PICC穿刺时,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同,PICC导管由锁骨 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岔入其它静脉,主要为颈内静脉,而未按照规划进 入上腔静脉的问题,需退出进行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这将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针对上 述问题,本发明人在仔细研究后,发现:通过驱动装置驱动调节装置,从而改善人体角度,进 而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度可 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反之增加了PICC导管按照规划进入上腔静脉的几 率,有效减小了导管异位发生的几率,避免了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0044]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45] 实施例一
[0046]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PICC穿刺系统的模块图。结合图1所示,该系统1 包括:
[0047] 穿刺针11;
[0048] 用于显示穿刺针11在人体所在位置的显示装置12 ;
[0049] 用于调节人体角度的调节装置13;
[0050] 用于驱动所述调节装置13的驱动装置14。
[0051] 以下分别对各部件进行具体介绍。
[0052] 结合图2与图3所示,所述穿刺针11包括针体111和导管鞘112,所述针体111包 括针管111a和针帽111b,所述针管111a的长度不小于导管鞘112的长度,所述导管鞘112 包括适于置入人体的置入管112a和适于位于人体外的留置管112b,所述置入管112a内具 有金属导丝(未图示),该置入管112a在进入人体后,其内的金属导丝可以在X光机下成像, 方便判断置入管112a是否按规定进入上腔静脉。
[0053] 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2为X光机,其它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2也可以为其它与 置入管112a结构,至少与置入管112a的端头(远离留置管112b的一端)相配合的成像装 置,即在显示装置12下,可以判断置入管112a在人体的位置。
[005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13为病床131,穿刺时,患者平躺于病床,通过 病床131的局部抬高或偏转,具体地,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如图4中的凸起部位),使得 患者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充分暴露锁骨下静脉,从而实现了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 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的几率;在抬高或偏转过程中,病床131整体随局部的抬高或偏转而呈现与人体背部形状 匹配的模具。
[0055] 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14为一维马达,即在高度方向(Z轴)将人体肩胛间 脊柱处抬高,如此不但实现了使得患者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充分暴露锁骨下静脉,从而实现 了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度可 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几率,此外,还增加了上腔静脉的回流血量和流速,使得 PICC导管可以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行,进一步避免了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及对侧无名静 脉的几率,降低了异位发生的几率。
[0056] 上述穿刺系统1的使用方法为:
[0057] 1)在PICC穿刺时,操作者先找准静脉,一般为贵要静脉,将针体111的针管111a 从导管鞘112的留置管112b端插入置入管112a中,刺入静脉后,将导管鞘112固定,从而 将针管111a从导管鞘112中抽出,进而PICC导管在金属导丝的支撑下依次进入腋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
[0058] 2)通过一维马达(驱动装置14)驱动病床131(调节装置13),使得病床131的局 部,具体地,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抬高,一般抬高高度为6-10厘米,优选地,8厘米,使得 患者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充分暴露锁骨下静脉,从而实现了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 间的角度,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更小角度可以降低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的几率;此外,上述抬高后的体位还增加了上腔静脉的回流血量和流速,使得PICC导管可 以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行,进一步避免了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及对侧无名静脉的几率,降 低了异位发生的几率。例如,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角度、锁骨下静脉的扩张直径在抬 高前(即人体平躺时)分别为108度、16. 6毫米,抬高8厘米后各自变为99度、17. 7毫米。 如此,避免了重新送管甚至重新穿刺,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0059] 3)通过X光机(显示装置12)对患者进行成像,以确定PICC导管按照规划已进入 上腔静脉。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步骤1)之前,也可以先进行通过一维马达(驱动装置14)驱 动病床131(调节装置13),使得病床131的局部,具体地,将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抬高。
[0061] 实施例二
[0062]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PICC穿刺系统与实施例一提供的PICC穿刺系统大致相同。区 别在于:如图5所示,调节装置13为位于病床131上的凸块132,具体地,将病床131上对 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的可抬高或偏转的局部设置为凸块132,该凸块132可相对病床运动, 例如在一维马达驱动装置14的驱动下上下运动。
[0063] 可以理解的是,在凸块132抬高或偏转过程中,病床131整体不随凸块132的抬高 或偏转而变化。
[006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提高人体舒适度,所述凸块132可以具有多个面,且所述多 个面之间为平滑连接,例如,凸块132为无棱角的六面体,所述六面体的长宽例如分别为12 厘米、15厘米。此外,凸块132也可以采用弹性材质以提高人体舒适度,例如多层纱布堆叠 形成。
[0065] 实施例三
[0066] 本实施例三提供的PICC穿刺系统2与实施例一、二提供的PICC穿刺系统大致相 同。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所述PICC穿刺系统2还包括:用于控制驱动装置14的驱动量 的处理器15,上述处理器15可以根据人体的胖瘦程度、发育程度,预先设定个性化的驱动 量,使得驱动装置14在驱动调节装置13至所设定的驱动量时,给出穿刺准备提醒信号。
[006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处理器15可以为计算机。
[0068] 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例采用递进式写法,重点描述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 实施例中的相同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的相同部分。
[〇〇69]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穿刺针; 用于显示穿刺针在人体所在位置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在送完穿刺针后,用于确 定PICC导管按照规划已进入上腔静脉; 用于调节人体角度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为位于病床上对应人体肩胛间脊柱处的 凸块; 用于驱动所述调节装置的驱动装置,所述凸块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抬高6-10 厘米,所述凸块为无棱角的六面体,长宽分别为12厘米、15厘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一维马达。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和导管鞘, 所述导管鞘包括适于置入人体的置入管和适于位于人体外的留置管,所述置入管内具有金 属导丝。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体包括针管和针帽,所述 针管的长度不小于导管鞘的长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X光机。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ICC穿刺系统还包括:用 于控制驱动装置的驱动量的处理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PICC穿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为计算机。
【文档编号】A61B17/34GK203861318SQ201320598915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5日
【发明者】周英, 娄怡 申请人: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