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0792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摄像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摄像吸引管。它解决了现有摄像吸引管使用效果差等问题。本吸引管包括外管体,该外管体的一端侧向向外弯曲形成钝角引导部,钝角引导部与外管体之间平滑过渡,在钝角引导部与外管体平滑过渡区域的内侧设有与外管体内部贯通的弧形孔,在外管体内设有能在外管体内形成相互独立的引流通道和摄像通道的拼合结构,引流通道和摄像通道沿着外管体轴向延伸,摄像通道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弧形孔,外管体的另一端设有手柄。本摄像吸引管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管体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摄像效果好,视野范围大,操作时准确性好,各部件连接牢固,各管体之间密封效果好,成本低。
【专利说明】摄像吸引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摄像吸引管。

【背景技术】
[0002]现有人流手术刮宫操作多为超声监视下进行操作,存在术中视觉效果差、不直观、定位不准、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配套设施多、术后患者恢复慢、且极易造成因刮宫创伤大而不育、手术效果主要靠术者经验与技巧而定等缺点。目前我国是人流手术量较大的国家,国外少有相关的同类产品的研究。国内市场主要还是以超声监视进行刮宫人流为主,也有利用COMS模组技术进行相关产品研究及临床试用的,虽然该类产品较传统超声监视进行刮宫的同类产品在临床使用上有较大的进步,但因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使其很难在临床推广普及。这是因为摄像部分采用COMS模组进行结构设计的,因COMS模组外形尺寸较大,无法将其置于鞘管刮宫弧形缺口的后方,只能将其置于外鞘管的最前端,而进行刮宫操作时则就不能观察到刮宫时的动作及手术位置和手术效果。操作过程中发现孕囊后,反而先要离开孕囊位置,再根据离开过程中的手感进行再定位刮扫,具体刮扫过程的情况就观察不到了,这就使得手术过程中无法实时直视观察到手术部位,难以保证手术效果,准确性低,且因COMS模组的焦距在器械的结构设计中无法做到可调节,其成像焦点预设在镜头保护罩的外表面边缘,视频取像时,相当于人眼贴着纸面找字识字,无视野范围,难以实现可视下的手术操作。除此之外现有的摄像吸引管还存在着:管体的机械强度低,稳定性差,使用成本高等问题。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次性可视减压人工流产吸引管[申请号:201020292589.4],由主管、减压管、手柄和内窥镜构成,主管的前段为呈圆弧形弯曲的顶部,顶部的一侧开有吸引窗口,减压管位于主管内部,两端开口于主管背部的侧壁上,减压管与主管互不相通,内窥镜伸入主管内部,其镜头固定在主管前段顶部的内壁上。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摄像吸引管操作时准确性低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管体机械强度低,稳定性差,成本高,焦距无法调整、视野范围小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管体结构紧凑,操作准确性好的摄像吸引管。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本吸引管包括外管体,该外管体的一端侧向向外弯曲形成钝角引导部,所述的钝角引导部与外管体之间平滑过渡,在钝角引导部与外管体平滑过渡区域的内侧设有与外管体内部贯通的弧形孔,在外管体内设有能在外管体内形成相互独立的引流通道和摄像通道的拼合结构,所述的引流通道和摄像通道沿着外管体轴向延伸,所述的摄像通道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弧形孔,所述的外管体的另一端设有手柄。通过拼合结构使得管体结构紧凑,最大限度地减少管体的直径大小,可以将摄像组件插入摄像通道直至前端,这样使得摄像组件可以直视弧形孔,视野范围大,保证了无死角的视野范围,操作过程中发现孕囊后,可以直接进行定位刮扫,避免了可视化设备置于管体前端时需要先要离开孕囊位置,再根据离开过程中的手感进行再定位刮扫的情况。
[0006]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摄像通道的前端封闭后端敞口,所述的引流通道两端分别敞口,且摄像通道位于引流通道上方。即将摄像组件从而摄像通道的后端插入直至前端,引流通道与弧形孔相互连通。
[0007]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弧形孔的前部边缘为工作部,所述的摄像通道的前端位于弧形孔的后部边缘下方。即这里的弧形孔的孔深自两端至中部逐渐变深,前部边缘形成具有弧形刮扫面的工作部便于操作时进行刮宫操作,摄像通道前端内的摄像组件的摄像范围能覆盖整个工作部,使得操作时可以边摄像边进行操作。
[0008]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拼合结构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内的内镜管体,所述的内镜管体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且内镜管体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所述的外管体与内镜管体之间设有能将内镜管体定位在外管体内的定位结构。使用时,摄像通道内可以插入的摄像组件优选为硬管光学内窥镜,其外端设有可调焦的光学接口,光照采用的外置医用冷光源,经导光光纤传导至窥镜前端进行照明取像,光照强度可调节,外置CXD模块,像素分辨率高,图像清晰。
[000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内的引流管体,所述的引流管体外壁具有朝向内镜管体且纵向延伸的凹陷槽,所述的内镜管体部分嵌于所述的凹陷槽内,所述的引流管体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且引流管体的管腔即为上述的引流通道。使得引流管体与内镜管体相互拼合形成与外管体相匹配的结构,即这里的管体由外管体内插设引流管体与内镜管体组成,提高了本管体的机械强度。
[0010]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外管体的横截面呈上侧窄下侧宽的结构,所述的内镜管体上部外壁与外管体上部内壁相吻合,所述的引流管体下部外壁与外管体下部内壁相吻合;所述的外管体内壁、内镜管体外壁和引流管体外壁之间设有能将间隙封堵的粘合剂。
[0011]优选地,这里的粘合剂采用树脂材料,这样能将间隙进行填封,使得本拼合式管体的密封性好,采用该结构使得内镜管体与引流管体定位牢固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外管体的直径大小,其中,优选地,这里的外管体与引流管体均由薄壁不锈钢制成且外管体和引流管体通过激光束焊接为一体;内镜管体由透明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即拼合式管体采用超薄不锈钢制成的外管体与引流管体,同时插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内镜管体,使得本管体机械强度高,使用时,整个管体作为一次性,而不直接接触人体且制造成本较高的光学内镜部分则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此种方案的设计既避免了医疗器械多次使用对病人造成的交叉感染又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其中,外管体与引流管体采用波长为1.06 μ m、功率为20W的激光束在镶套在一起,即对不锈钢管外管体的外表面进行瞬间加热,由于钢管非常薄,在激光点位外管体与引流管体都会熔化而形成焊接点,此种方法的焊接不仅不会破坏钢管的内外表面,且焊接牢固不变形,其中,为了使用时外管体进出宫颈口磨擦力小、进出顺畅、阻力小,外管体用静电技术涂有PFFE材料,PTFE材料本身具有自润滑特性,且材料惰性强、耐高温,应用范围大。
[0012]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设于外管体内壁且使外管体构成上腔室和下腔室的隔离结构,所述的上腔室轴向插有内镜管体,所述的内镜管体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且内镜管体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所述的下腔室即为上述引流通道。优选地,这里的隔离结构为轴向设置在外管体内的弧形隔离板,弧形隔离板两侧分别与外管体连为一体,即这里的管体包括内部具有弧形隔离板的外管体,外管体内插接有内镜管体。
[0013]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内镜管体的前端具有由透光材料制成且位于弧形孔内部后侧的内镜管封头,所述的内镜管封头与内镜管体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所述的内镜管封头的外表面涂覆有疏水层。使得设置在内镜管封头内的光学内窥镜镜头可以直视弧形孔,视野范围大,保证了无死角的视野范围,其中,内镜管封头的外表面涂覆有疏水层能防止术中血溃沾粘在内镜管封头表面,对内镜的图像采集造成影响,另外,为了提高图像采集效果,这里的内镜管封头表面还可以设置光学涂层。
[0014]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钝角引导部的外端部具有弧形头部,所述的弧形头部与钝角引导部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所述的引流通道和摄像通道后端分叉设置。显然,弧形头部便于本管体的插入宫腔内,且在进行操作时起到引导的作用。
[0015]在上述的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外管体后端外壁与手柄内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所述的引流通道后端弯曲且与固定在手柄上的吸引接头相连,所述的摄像通道后端穿设在手柄中。显然,该密封结构优选为设置在手柄内且套设在外管体上的密封圈,这样可以防止术中液体顺着外管体管壁流入手柄内,使得本吸引管密封效果好,另外,这里的手柄由两个半体相互拼合组成,手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第一定位通道,外管体设置在第一定位通道内,内镜管体沿外管体轴向延伸至外管体外端,引流管体朝向远离内镜管体一侧倾斜设置,本手柄内分别设有与内镜管体相匹配的第二定位通道以及与引流管体相匹配且倾斜设置的第三定位通道,使得各个管体定位牢固,稳定性好。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摄像吸引管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管体机械强度高,稳定性好,摄像效果好,视野范围大,操作时准确性好,各部件连接牢固,各管体之间密封效果好,成本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剖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20]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中本摄像吸引管使用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0021]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爆炸图。
[0022]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一的放大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二的放大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4]图中,外管体1、钝角引导部11、弧形头部111、弧形孔12、弧形刮扫面121、引流通道2、摄像通道3、摄像组件31、硬管光学内窥镜32、镜头321、孕囊33、拼合结构4、内镜管体41、内镜管封头411、手柄5、密封结构51、吸引接头52、密封圈53、半体54、第一定位通道55、第二定位通道56、第三定位通道57、定位结构6、引流管体61、凹陷槽611、上腔室62、下腔室63、隔离结构64、弧形隔离板641。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如图1-4所示,本摄像吸引管,包括外管体1,该外管体I的一端侧向向外弯曲形成钝角引导部11,钝角引导部11与外管体I之间平滑过渡,在钝角引导部11与外管体I平滑过渡区域的内侧设有与外管体I内部贯通的弧形孔12,在外管体I内设有能在外管体I内形成相互独立的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的拼合结构4,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沿着外管体I轴向延伸,摄像通道3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弧形孔12,外管体I的另一端设有手柄5,通过拼合结构4使得管体结构紧凑,最大限度地减少管体的直径大小,可以将摄像组件31插入摄像通道3直至前端,这样使得摄像组件31可以直视弧形孔12,视野范围大,保证了无死角的视野范围,操作过程中发现孕囊33后,可以直接进行定位刮扫,避免了可视化设备置于管体前端时需要先要离开孕囊33位置,再根据离开过程中的手感进行再定位刮扫的情况。
[0028]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通道3的前端封闭后端敞口,引流通道2两端分别敞口,且摄像通道3位于引流通道2上方,即将摄像组件31从而摄像通道3的后端插入直至前端,引流通道2与弧形孔12相互连通。其中,这里的弧形孔12的前部边缘为工作部,摄像通道3的前端位于弧形孔12的后部边缘下方,即这里的弧形孔12的孔深自两端至中部逐渐变深,前部边缘形成具有弧形刮扫面121的工作部便于操作时进行刮宫操作,摄像通道3前端内的摄像组件31的镜头321能覆盖整个工作部,使得操作时可以边摄像边进行操作。
[0029]进一步地,这里的拼合结构4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I内的内镜管体41,内镜管体4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内镜管体4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3,外管体I与内镜管体41之间设有能将内镜管体41定位在外管体I内的定位结构6,使用时,摄像通道3内可以插入的摄像组件31优选为硬管光学内窥镜32,其外端设有可调焦的光学接口,光照采用的外置医用冷光源,经导光光纤传导至窥镜前端进行照明取像,光照强度可调节,外置CCD模块,像素分辨率高,图像清晰。
[0030]其中,这里的定位结构6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I内的引流管体61,引流管体61外壁具有朝向内镜管体41且纵向延伸的凹陷槽611,内镜管体41部分嵌于凹陷槽611内,引流管体6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引流管体6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引流通道2,使得引流管体61与内镜管体41相互拼合形成与外管体I相匹配的结构,即这里的管体由外管体I内插设引流管体61与内镜管体41组成,提高了本管体的机械强度。
[0031]更进一步地,这里的外管体I的横截面呈上侧窄下侧宽的结构,内镜管体41上部外壁与外管体I上部内壁相吻合,引流管体61下部外壁与外管体I下部内壁相吻合;外管体I内壁、内镜管体41外壁和引流管体61外壁之间设有能将间隙封堵的粘合剂,优选地,这里的粘合剂采用树脂材料,这样能将间隙进行填封,使得本管体的密封性好,采用该结构使得内镜管体41与引流管体61定位牢固且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外管体I的直径大小,其中,优选地,这里的外管体I与引流管体61均由薄壁不锈钢制成且外管体I和引流管体61通过激光束焊接为一体;内镜管体41由透明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即本管体采用超薄不锈钢制成的外管体I与引流管体61,同时插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内镜管体41,使得本管体机械强度高,使用时,整个管体作为一次性,而不直接接触人体且制造成本较高的光学内镜部分则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此种方案的设计既避免了医疗器械多次使用对病人造成的交叉感染又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其中,外管体I与引流管体61采用波长为1.06 μ m、功率为20W的激光束在镶套在一起,即对不锈钢管外管体I的外表面进行瞬间加热,由于钢管非常薄,在激光点位外管体I与引流管体61都会熔化而形成焊接点,此种方法的焊接不仅不会破坏钢管的内外表面,且焊接牢固不变形,其中,为了使用时外管体I进出宫颈口磨擦力小、进出顺畅、阻力小,外管体I用静电技术涂有PFFE材料,PTFE材料本身具有自润滑特性,且材料惰性强、耐高温,应用范围大。
[0032]这里的内镜管体41的前端具有由透光材料制成且位于弧形孔12内部后侧的内镜管封头411,内镜管封头411与内镜管体41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内镜管封头411的外表面涂覆有疏水层,使得设置在内镜管封头411内的硬管光学内窥镜32的镜头321可以直视弧形孔12,视野范围大,保证了无死角的视野范围,其中,内镜管封头411的外表面涂覆有疏水层能防止术中血溃沾粘在内镜管封头411表面,对内镜的图像采集造成影响,另外,为了提高图像采集效果,这里的内镜管封头411表面还可以设置光学涂层。优选地,这里的钝角引导部11的外端部具有弧形头部111,弧形头部111与钝角引导部11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后端分叉设置,显然,弧形头部111便于本管体的插入宫腔内,且在进行操作时起到引导的作用。
[0033]另外,这里的外管体I后端外壁与手柄5内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51,引流通道2后端弯曲且与固定在手柄5上的吸引接头52相连,摄像通道3后端穿设在手柄5中,显然,该密封结构51优选为设置在手柄5内且套设在外管体I上的密封圈53,这样可以防止术中液体顺着外管体I管壁流入手柄5内,使得本吸引管密封效果好,另外,这里的手柄5由两个半体54相互拼合组成,手柄5 —端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53的第一定位通道55,外管体I设置在第一定位通道55内,内镜管体41沿外管体I轴向延伸至外管体I外端,引流管体61朝向远离内镜管体41 一侧倾斜设置,本手柄5内分别设有与内镜管体41相匹配的第二定位通道56以及与引流管体61相匹配且倾斜设置的第三定位通道57,使得各个管体定位牢固,稳定性好。
[0034]实施例二
[0035]如图5所不,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定位结构6包括设于外管体I内壁且使外管体I构成上腔室62和下腔室63的隔离结构64,上腔室62轴向插有内镜管体41,内镜管体4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内镜管体4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3,下腔室63即为上述引流通道2,优选地,这里的隔离结构64为轴向设置在外管体I内的弧形隔离板641,弧形隔离板641两侧分别与外管体I连为一体,即这里的管体包括内部具有弧形隔离板641的外管体I,外管体I内插接有内镜管体41。
[003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7]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外管体1、钝角引导部11、弧形头部111、弧形孔12、弧形刮扫面121、引流通道2、摄像通道3、摄像组件31、硬管光学内窥镜32、镜头321、孕囊33、拼合结构4、内镜管体41、内镜管封头411、手柄5、密封结构51、吸引接头52、密封圈53、半体54、第一定位通道55、第二定位通道56、第三定位通道57、定位结构6、引流管体61、凹陷槽611、上腔室62、下腔室63、隔离结构64、弧形隔离板64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本吸引管包括外管体(I),该外管体(I)的一端侧向向外弯曲形成钝角引导部(11),所述的钝角引导部(11)与外管体(I)之间平滑过渡,在钝角引导部(11)与外管体(I)平滑过渡区域的内侧设有与外管体(I)内部贯通的弧形孔(12),在外管体(I)内设有能在外管体(I)内形成相互独立的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的拼合结构(4),所述的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沿着外管体(I)轴向延伸,所述的摄像通道(3)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弧形孔(12),所述的外管体(I)的另一端设有手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摄像通道(3)的前端封闭后端敞口,所述的引流通道⑵两端分别敞口,且摄像通道⑶位于引流通道⑵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孔(12)的前部边缘为工作部,所述的摄像通道(3)的前端位于弧形孔(12)的后部边缘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拼合结构(4)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I)内的内镜管体(41),所述的内镜管体(4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内镜管体(4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3),所述的外管体(I)与内镜管体(41)之间设有能将内镜管体(41)定位在外管体(I)内的定位结构(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6)包括轴向插于外管体(I)内的引流管体(61),所述的引流管体¢1)外壁具有朝向内镜管体(41)且纵向延伸的凹陷槽(611),所述的内镜管体(41)部分嵌于所述的凹陷槽(611)内,所述的引流管体(6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引流管体(6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引流通道(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I)的横截面呈上侧窄下侧宽的结构,所述的内镜管体(41)上部外壁与外管体(I)上部内壁相吻合,所述的引流管体¢1)下部外壁与外管体(I)下部内壁相吻合;所述的外管体(I)内壁、内镜管体(41)外壁和引流管体¢1)外壁之间设有能将间隙封堵的粘合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6)包括设于外管体(I)内壁且使外管体(I)构成上腔室(62)和下腔室(63)的隔离结构(64),所述的上腔室(62)轴向插有内镜管体(41),所述的内镜管体(41)的前端延伸至弧形孔(12)且内镜管体(41)的管腔即为上述的摄像通道(3),所述的下腔室(63)即为上述引流通道(2)。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或7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镜管体(41)的前端具有由透光材料制成且位于弧形孔(12)内部后侧的内镜管封头(411),所述的内镜管封头(411)与内镜管体(41)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所述的内镜管封头(411)的外表面涂覆有疏水层。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角引导部(11)的外端部具有弧形头部(111),所述的弧形头部(111)与钝角引导部(11)连为一体或固连在一起;所述的引流通道(2)和摄像通道(3)后端分叉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体(I)后端外壁与手柄(5)内部之间设有密封结构(51),所述的引流通道(2)后端弯曲且与固定在手柄(5)上的吸引接头(52)相连,所述的摄像通道(3)后端穿设在手柄(5)中。
【文档编号】A61B1/303GK104323828SQ201410479979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郎景和, 张震宇, 王晓晔, 钟伟 申请人:钟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