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其包括可设置内芯的套筒,所述套筒内活动设置有一筒体,在筒体一端的内腔设置有可沿该筒体轴向移动的柱塞,该柱塞推动设置在筒体内的两撑开臂伸出该筒体另一端,每一撑开臂的伸出端约束在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所述伸出端端面固定有撑开块。本发明采用筒体、柱塞和撑开臂配合,在柱塞沿筒体移动时,撑开臂通过撑开块将椎体撑开,从而使得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不被拉伸,避免损伤神经。
【专利说明】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修复装置,具体说是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
【背景技术】
[0003]目前交通运输和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伤病人的增加。在创伤病人中,脊柱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负担。脊柱骨折多为椎体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骨折后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往往并发脊髓损伤。
[0004]目前对椎体骨折的处理有多种方式:1、保守治疗,对椎体压缩小于1/3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5个月,待骨折愈合后下床活动;2、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主要用于椎体后缘无破裂、高龄的患者;3、开放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本手术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因为脊柱损伤患者主要为青壮年,并且多为高能量损伤,椎体高度丢失较多;手术过程为:在病椎的头尾端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利用纵连杆分别将两侧的螺钉连接,利用撑开器将病椎头尾两侧的螺钉向头尾端轻微撑开,以恢复椎体的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正常情况下,椎体前后方分别有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附着,两条韧带从头端到尾端为连续的韧带并附着于所有椎体前后缘。并且在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有纤维环及椎间盘组织,纤维环附着于椎体周边的上下缘。撑开让椎体高度恢复的机理主要是:将头尾侧螺钉向两端撑开时,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也被拉伸,利用挤压及牵引的力量将压缩的椎体骨块复位。
[0005]但在临床工作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十分满意,椎体撑开后,椎体高度恢复不佳,但在加大撑开的力度时会造成椎体后缘过度撑开,造成神经牵拉,甚至造成瘫痪。所以临床医师往往面临选择,是冒神经损伤的风险尽量撑开椎体还是接受椎体高度恢复不佳的事实?
另外,椎体内主要为松质骨,椎体压缩骨折后,松质骨也被挤压,所以当撑开椎体恢复椎体高度后,椎体内部往往为空虚状态,随着病情的进展,被瘢痕组织填充,影响了椎体的强度。一年后当患者取出钉棒系统后,由于强度的不够有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
【发明内容】
[0006]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实用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
[0007]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包括可设置内芯的套筒,所述套筒内活动设置有一筒体,在筒体一端的内腔设置有可沿该筒体轴向移动的柱塞,该柱塞推动设置在筒体内的两撑开臂伸出该筒体另一端,每一撑开臂的伸出端约束在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所述伸出端端面固定有撑开块。
[0008]作为优选,一连杆一端与所述柱塞内端转动连接,该连杆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撑开臂的固定端铰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撑开块呈内凹的弧形,撑开块垂直所述撑开臂。
[0010]作为优选,所述撑开块与撑开臂的夹角大于90°。
[0011]作为优选,所述撑开块为圆柱状。
[0012]作为优选,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向内侧延伸有两相对设置的约束块,每一约束块上开具有条形通孔,每一撑开臂的所述伸出端穿过对应的条形通孔。
[0013]作为优选,所述柱塞外周壁设有外螺纹,筒体所述一端内壁对应设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0014]作为优选,所述柱塞内端面开具有孔,连杆所述一端伸入该孔内,一销轴穿过连杆所述一端固定在该孔的孔壁上。
[0015]作为优选,所述柱塞外端设置有旋转手柄。
[0016]作为优选,所述套筒内端向内侧延伸有凸缘。
[001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采用筒体、柱塞和撑开臂配合,在柱塞沿筒体移动时,撑开臂通过撑开块将椎体撑开,从而使得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不被拉伸,避免损伤神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意图;
图3是本发明采用另一种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撑开块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图1、图2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其包括套筒1,套筒内可设置内芯(图中未示出),内芯可从套筒内拔出,所述套筒内活动设置有一筒体2,筒体可从套筒内拔出,套筒与筒体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套筒与内芯的现有方式,同时为了保证筒体不伸出套筒的内端,在套筒内端向内侧延伸凸缘11,从而将筒体阻挡在套筒内;在筒体一端的内腔设置有可沿该筒体轴向移动的柱塞3,该柱塞推动设置在筒体内的两撑开臂4伸出该筒体另一端,每一撑开臂的伸出端约束在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所述伸出端端面固定有撑开块5。本发明通过移动柱塞带动两撑开臂移动,同时通过约束伸出端,使得两撑开臂向外侧张开,进而带动撑开块撑开椎体。
[0020]在本发明中,一连杆6 —端与所述柱塞内端转动连接,该连杆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撑开臂的固定端铰接,这样可使得两撑开臂的张开距离更大,达到更好的撑开效果;所述撑开块呈内凹的弧形,当撑开臂收拢时,撑开块可贴合在筒体的外周,占用的空间较小;同时,撑开块垂直所述撑开臂,使得撑开范围更大。
[0021]作为另一方面优选方案,如图3、图4,所述撑开块与撑开臂的夹角大于90°,也就是说,在手术过程中,撑开臂从前侧向后侧倾斜,撑开块前侧与撑开臂的夹角大于90°,这样使得前侧的撑开范围更大,更有利用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撑开块也可设计成弧形。无论撑开块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其可设计成圆柱状,减少手术过程的损伤。
[0022]在实施过程中,筒体2所述另一端的内壁向内侧延伸有两相对设置的约束块21,每一约束块上开具有条形通孔22,每一撑开臂的所述伸出端穿过对应的条形通孔。当撑开臂张开或收拢时,其可在条形通孔内移动。
[0023]所述柱塞外周壁设有外螺纹,筒体所述一端内壁对应设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所述柱塞3内端面开具有孔31,连杆所述一端伸入该孔内,一销轴32穿过连杆所述一端固定在该孔的孔壁上。当旋转柱塞时,柱塞与筒体通过螺纹连接实现轴向移动,柱塞的轴向移动通过销轴带动连杆轴向移动,从而使得撑开臂的固定端轴向移动,由于撑开臂的伸出端被条形孔约束,使得其在轴向移动过程中同时张开或收拢。为了方便旋转柱塞,在柱塞外端设置有旋转手柄。
[0024]在实施过程中,器械的入路采用经典的椎弓根入路进入椎体或直接从椎体后缘进入椎体。首先用尖锥在椎弓根入口或椎体后缘定位,然后利用带刻度的开路器械在椎弓根及椎体内攻出骨性通道,再利用带攻丝套筒及内芯的器械进入椎体内,套筒的深度以刚刚进入椎体内为度,然后取出内芯,将本发明的筒体、柱塞、撑开臂等组成的撑开植骨装置通过套筒进入椎体内,在C臂透视下将椎体的上下缘撑开,然后取出筒体,通过套筒将颗粒状的松质骨置入椎体内,最后取出套筒。由于椎弓根直径从胸椎到腰椎一般从4mm至6.5mm不等,所以套筒的外径可设计成3.5mm到6.5mm,且每隔Imm设ii^一种型号,如3.5mm、4.5mm、5.5mm、6.5mm四种型号,而筒体或内芯的直径应适应套筒内径。
[0025]上述实施方式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权利要求】
1.椎体压缩性骨折撑开植骨装置,包括可设置内芯的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活动设置有一筒体,在筒体一端的内腔设置有可沿该筒体轴向移动的柱塞,该柱塞推动设置在筒体内的两撑开臂伸出该筒体另一端,每一撑开臂的伸出端约束在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所述伸出端端面固定有撑开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连杆一端与所述柱塞内端转动连接,该连杆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两撑开臂的固定端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块呈内凹的弧形,撑开块垂直所述撑开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块与撑开臂的夹角大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中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块为圆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筒体所述另一端的内壁向内侧延伸有两相对设置的约束块,每一约束块上开具有条形通孔,每一撑开臂的所述伸出端穿过对应的条形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外周壁设有外螺纹,筒体所述一端内壁对应设有与该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内端面开具有孔,连杆所述一端伸入该孔内,一销轴穿过连杆所述一端固定在该孔的孔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塞外端设置有旋转手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端向内侧延伸有凸缘。
【文档编号】A61F2/44GK104248465SQ201410513728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9日
【发明者】吴松, 王卫国, 沈民仁 申请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