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它包括两铲钩和一注射器本体,两铲钩前段以同一角度向同一侧弯曲,弯曲后前段所在平面与铲钩后段所在平面呈15-20度角,两铲钩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有小孔,两铲钩后端通过一T形连接管与注射器本体前端进液口连通,铲钩外壁设有防滑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功能多样,可在白内障手术时安全有效地娩出晶体核,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难度,节约了手术成本。
【专利说明】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
【背景技术】
[0002]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最有效方法,在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时,医生需要借助工具将晶体核娩出。目前经常采用的工具是用一次性注射器临时制成的,每次手术时,医生需要拿一个一次性注射器,用手将针尖弯折一定角度,借此将晶体核娩出。在这个过程中,针尖弯折的角度完全凭医生的经验进行,经常出现弯折角度不合适,需要反复调整的情况,严重影响手术效率。而且,采用这种简单工具,娩出效果不佳,娩出时晶体核容易滑脱,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另外,在手术过程中,有时需要向眼内注入清洗液清洗,医生需要再去拿其他清洗工具,增加了医疗用品的消耗,也浪费了宝贵的手术时间。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防止晶体核滑脱、提高手术效率的晶体核娩出器。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包括两铲钩和一注射器本体,两铲钩前段以同一角度向同一侧弯曲,弯曲后前段所在平面与铲钩后段所在平面呈15-20度角,两铲钩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有小孔,两铲钩后端通过一 T形连接管与注射器本体前端进液口连通,铲钩外壁设有防滑纹。通过两个具有合适弯度的铲钩来夹持住晶体核,再将其娩出,增加了与晶体核的接触面积,并且铲钩上设有防滑纹,增大摩擦力,可保证娩出时的力度,防止晶体核滑脱,充分保证娩出的效率。另外,在铲钩上设若干小孔,铲钩与注射器连通,需要向眼内注入清洗液时,可直接利用注射器吸入清洗液,推注时,清洗液通过若干小孔流出,扩大清洗面积,保证冲洗效果,而且一物两用,节约手术成本。
[0005]优选的,两铲钩前段和后段均相互平行。
[0006]进一步,两铲钩中间设有一负压吸盘,负压吸盘上表面为凹面,边缘与铲钩连接,后端通过抽吸管与T形连接管连接。铲钩进入晶状体后方时,可进一步通过吸盘吸附晶体核,防止在娩出时晶体核上浮,损伤眼角膜内皮。铲钩和吸盘放到位后,通过注射器将吸盘内的气体抽出,完成吸附。
[0007]优选的,负压吸盘与铲钩构成的曲面具有同一曲率,充分保证铲钩和吸盘同时与晶体核吻合。
[0008]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功能多样,可在白内障手术时安全有效地娩出晶体核,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难度,节约了手术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0]图中,1、铲钩,2、小孔,3、负压吸盘,4、抽吸管,5、防滑纹,6、T形连接管,7、注射器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一种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如图所示,包括两铲钩I和一注射器本体7,两铲钩I前段以同一角度向同一侧弯曲,弯曲后前段所在平面与铲钩后段所在平面呈15-20度角,两铲钩I前段和后段均相互平行。两铲钩I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有若干小孔2,两铲钩I后端与一 T形连接管6的两端连接,T形连接管6的第三端与注射器本体7前端进液口连通,铲钩I外壁设有防滑纹5。两铲钩I中间设有一负压吸盘3,负压吸盘3与铲钩I构成的曲面具有同一曲率,负压吸盘3上表面为凹面,边缘与铲钩I连接,后端通过抽吸管4与T形连接管6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包括两铲钩(I)和一注射器本体(7),两铲钩(I)前段以同一角度向同一侧弯曲,弯曲后前段所在平面与铲钩后段所在平面呈15-20度角,其特征在于:两铲钩(I)为中空结构且其上设有小孔(2),两铲钩(I)后端通过一 T形连接管(6 )与注射器本体(7 )前端进液口连通,铲钩(I)外壁设有防滑纹(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其特征在于:两铲钩(I)前段和后段均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其特征在于:两铲钩(I)中间设有一负压吸盘(3),负压吸盘(3)上表面为凹面,边缘与铲钩连接,后端通过抽吸管(4)与T形连接管(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白内障手术用晶体核娩出器,其特征在于:负压吸盘(3)与铲钩(I)构成的曲面具有同一曲率。
【文档编号】A61F9/007GK203790130SQ201420069435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8日
【发明者】刘敏 申请人: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