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药油,具体为一种治疗猩红热皮疹退后,致皮肤脱屑的药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猩红热是儿童常见多发皮肤病,初期以发热、咽峡炎,及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主。常规疗法治疗后,皮疹3一4日消退。但通常在1周后皮肤开始呈现脱屑为其临床特征,症状比较明显,皮损严重者脱屑较早较重,主要分布在面、颈、躯干,为糠秕样脱屑。四肢、手掌、足底可有片状脱屑。临床观察,患儿自觉皮损处发痒,且有干燥不适,触之灼热,非常痛苦。本病中西药物外用暂无特效疗法。迄今治疗此病仍乏一种直接作用于皮肤又疗效显著外用药油。
中医认为猩红热致皮肤脱屑,属于血热毒盛,灼于肌肤,伤阴化燥所发。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解除患儿皮肤干燥痒痛苦,使皮疹较快消退,并从保护皮肤角度,应研制出一种清热解毒,滋阴润肤止痒中药油剂,直接搽于病变部位,为发明此药油之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猩红热的药油,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桑皮100一10份,白薇100一10份,葛根100一10份,桑椹子100一10份,百合100一10份,芝麻油2500一200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猩红热的药油最佳配比范围是:桑皮25份,白薇25份,葛根25份,桑椹子25份,百合25份,芝麻油500份。
本发明所述的药油制备方法是:将桑皮、白薇、葛根、桑椹子、百合,入芝麻油中浸泡7日后,加热将药炸枯,温度100一130℃时,捞出药渣,所得药油即为治疗猩红热的药油,待凉后分装塑料瓶中备用。
本发明的用药依据是:桑皮,味甘,性寒,甘寒性降,功可清热泻火,从实践中认为,取本品外用治疗猩红热后期皮损有较好疗效;白薇,味苦、咸,性寒,苦能泄降,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可清解血分肌肤之邪热;葛根,味甘、辛,性平。气质轻扬,功能解肌退热;桑椹子,味甘、酸,性寒,本品外用,临床验之,滋阴清热润肤功效颇佳,且能祛风;百合,味甘,微寒,甘寒滑润,对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有良好的效用。芝麻油作为基质,浸泡诸药加热炸枯后,药效尽在其中,发挥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药油为纯中药制剂,药效尽在药油中,最大优点是直接涂于皮损处后,能较快发挥清热解毒,滋润肌肤,及止痒良效。通过临床观察及患儿反应,用后皮肤均感舒适,且疗效显著,使皮损得以较快消退,肌肤恢复正常,均愿接受此疗法,无任何不适,并具简、便、验特点。通过临床观察,上述诸药治疗猩红热后期所致皮肤脱屑,切实可行,与其他外用药疗法相比,具有创造性,值得推广应用,以解除广大猩红热患儿皮肤干燥痛苦。治疗期间或愈后一周,最好忌食腥辣之物,多食蔬菜水果,以免影响疗效。
药油的使用方法:用毛刷或棉签蘸药油搽于皮损处,每日6次,至皮疹全部消退,肌肤恢复正常。
临床疗效观察:临床治疗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一13岁。病程7一10日。所有病例均符合猩红热皮疹退后致皮肤脱屑诊断标准。
疗效评定:治愈:皮疹全部消退,热痒干燥感消失,肌肤完全恢复正常;好转:皮疹消退60%以上,肌肤干燥、热、痒感明显减轻。
治疗效果:均在用药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痊愈46例,好转6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实施例一:桑皮30g,白薇30g,葛根30g,桑椹子40g,百合40g,芝麻油950g。
该药油的制备过程是:将桑皮、白薇、葛根、桑椹子、百合,入芝麻油中浸泡7日后,加热将药炸枯,温度100一130℃时,捞出药渣,所得药油即为治疗猩红热的药油,待凉后分装塑料瓶中备用。
实施例二:桑皮80g,白薇80g,葛根80g,桑椹子50g,百合50g,芝麻油1900g。
该药油的制备过程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实施例三:桑皮25g,白薇25g,葛根25g,桑椹子25g,百合25g,芝麻油500g。
该药油的制备过程按上述实施例一制备工艺加工即可。
从实践中对三个实施例方案进行了疗效比较,认为实施例三疗效优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所以实施例三为最佳实施例,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