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褥疮用护理气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2278发布日期:2020-07-07 14:24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防褥疮用护理气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褥疮用护理气垫。



背景技术:

褥疮通常是发生在因病或因伤而长期卧床者身上,长期卧床者因体弱无力或肢体残缺或意识丧失无法自主调节体位,长时间处于同一种卧位,在这种情况下,若护理工作稍有疏忽,便极有可能形成褥疮。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防褥疮气床垫,防褥疮气床垫定期对两个相邻气囊轮换充气和放气,从而使卧床人身体的着床部位不断变化,既起到了人工按摩的作用,又能促进血液流通、防止肌肉萎缩,而且工作起来连续不断,不需人工干预。但是此种气床垫相邻两个气囊虽然轮换充放气,但是由于病人长期处于卧位,身体皮肤松弛,当某个气囊放气时,对应位置的皮肤也会随之下落,降低了此种结构的有益效果,且由于皮肤始终与气囊接触,皮肤产生的湿气并不能有效排出,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并可有效排出体下湿气的防褥疮用护理气垫。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呈长方形状的垫体,所述垫体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充气囊,所述充气囊沿垫体宽度方向设置,各个充气囊分别与进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垫体在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多个固定带,多个固定带沿垫体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固定带的固接端固接在垫体的上表面、自由端设有母扣,所述垫体上表面设有可与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带的自由端与垫体扣合后使固定带与垫体之间形成穿设空间,所述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依次穿设在多个固定带的穿设空间内实现与垫体位置的相对固定,所述出气管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微孔,多个排气微孔集中开设在垫体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出气管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所述垫体上固装有安装带,所述安装带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垫体上表面,所述安装带与垫体上表面形成可供充气囊穿过的空间,所述充气囊的两端分别设有母扣,所述垫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公扣,所述垫体的宽度大于充气囊的长度,所述垫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后垫体上的公扣与充气囊两端的母扣扣合实现充气囊与垫体的固定。

所述垫体在长度方向的前端设有背部气囊,所述背部气囊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囊片、设置在前端的端囊片和分别与端囊片、侧囊片密封连接的顶囊片,侧囊片的宽度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加;所述侧囊片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所述背部气囊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一级气囊、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所述一级气囊底部固接在垫体上表面,所述一级气囊充气后的高度由后向前逐渐升高,所述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平行设置且充气后的高度前后一致;所述一级气囊、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分别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带自由端采用公母扣,便于出气管的安装固定,使本实用新型组装时更简单。出气管设置在两个充气囊之间,使用时不会发生干涉,降低对舒适度的影响,排气微孔均集中开设在垫体宽度方向的中部,充气泵向出气管内充气时,气体从排气微孔排出,此时气体集中在病患身体的中部,气体会向两侧逸出,气体逸出的同时将病患体下的湿气带走,从而使病患身体下部气体实现有效流通,提高病患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线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包括呈长方形状的垫体1,垫体1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充气囊2,多个充气囊2沿垫体1宽度方向设置,各个充气囊2分别与进气管4连接,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接,相邻两个充气囊2交替充放气,充气囊2与进气管以及充气泵的连接管路以及配气机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垫体1上对应每个充气囊2固装有安装带3,安装带3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垫体1上表面,安装带3沿垫体1长度方向设置,安装带3与垫体1上表面形成可供充气囊2穿过的空间,充气囊2的两端分别设有母扣,垫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公扣,垫体1的宽度大于充气囊2的长度,垫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后垫体1上的公扣与充气囊2两端的母扣扣合实现充气囊2与垫体1的固定。此种结构可对充气囊2的两端进行有效的固定,防止使用时充气囊2发生相对移位。

垫体1在相邻两个充气囊2之间设有多个固定带5,多个固定带5沿垫体1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固定带5的固接端固接在垫体1的上表面、自由端设有母扣,垫体1上表面设有可与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带5的自由端与垫体1扣合后使固定带5与垫体1之间形成穿设空间,相邻两个充气囊2之间设有出气管,出气管依次穿设在多个固定带5的穿设空间内实现与垫体1位置的相对固定,出气管6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微孔7,多个排气微孔集中开设在垫体1宽度方向的中部,出气管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中出气管为一根,其在垫体1上呈蛇形布置,每段出气管的排气微孔开设在垫体1宽度方向的中部,使用时先将出气管固定在垫体1上,然后再将充气囊2穿设在安装带3与垫体1形成的空间内。固定带5自由端采用公母扣,便于出气管的安装固定,使本实用新型组装时更简单。出气管设置在两个充气囊2之间,使用时不会发生干涉,降低对舒适度的影响,排气微孔均集中开设在垫体1宽度方向的中部,充气泵向出气管内充气时,气体从排气微孔排出,此时气体集中在病患身体的中部,气体会向两侧逸出,气体逸出的同时将病患体下的湿气带走,从而使病患身体下部气体实现有效流通,提高病患的舒适度。

垫体1在长度方向的前端设有背部气囊,背部气囊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囊片、设置在前端的端囊片和分别与端囊片、侧囊片密封连接的顶囊片,侧囊片的宽度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加;侧囊片上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背部气囊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一级气囊8、二级气囊9和三级气囊10,一级气囊8底部固接在垫体1上表面,一级气囊8充气后的高度由后向前逐渐升高,二级气囊9和三级气囊10平行设置且充气后的高度前后一致;一级气囊8、二级气囊9和三级气囊10分别连接有充气管,充气管分别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从而实现三个气囊的分别控制,进而实现背部气囊高度的调整,三个气囊与充气泵的具体连接管路及控制机构,现有技术人员根据前述描述不需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设计得出,其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赘述。背部气囊制作时,可直接将其内的三个气囊固接为一体,然后再固接在垫体1的上表面,此种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制造成本低。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包括呈长方形状的垫体,所述垫体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充气囊,所述充气囊沿垫体宽度方向设置,各个充气囊分别与进气管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垫体在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多个固定带,多个固定带沿垫体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固定带的固接端固接在垫体的上表面、自由端设有母扣,所述垫体上表面设有可与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带的自由端与垫体扣合后使固定带与垫体之间形成穿设空间,所述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依次穿设在多个固定带的穿设空间内实现与垫体位置的相对固定,所述出气管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微孔,多个排气微孔集中开设在垫体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出气管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其特征是所述垫体上固装有安装带,所述安装带的两端分别固接在垫体上表面,所述安装带与垫体上表面形成可供充气囊穿过的空间,所述充气囊的两端分别设有母扣,所述垫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公扣,所述垫体的宽度大于充气囊的长度,所述垫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内翻折后垫体上的公扣与充气囊两端的母扣扣合实现充气囊与垫体的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其特征是所述垫体在长度方向的前端设有背部气囊,所述背部气囊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囊片、设置在前端的端囊片和分别与端囊片、侧囊片密封连接的顶囊片,侧囊片的宽度由后端向前端逐渐增加;所述侧囊片上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管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其特征是所述背部气囊内由下向上依次设有一级气囊、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所述一级气囊底部固接在垫体上表面,所述一级气囊充气后的高度由后向前逐渐升高,所述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平行设置且充气后的高度前后一致;所述一级气囊、二级气囊和三级气囊分别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分别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褥疮用护理气垫,包括呈长方形状的垫体,垫体上并排设置有多个充气囊,充气囊沿垫体宽度方向设置,各个充气囊分别与进气管连接,进气管的进气端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接,垫体在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多个固定带,多个固定带沿垫体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固定带的固接端固接在垫体的上表面、自由端设有母扣,垫体上表面设有可与母扣扣合的公扣,固定带的自由端与垫体扣合后使固定带与垫体之间形成穿设空间,相邻两个充气囊之间设有出气管,出气管依次穿设在多个固定带的穿设空间内实现与垫体位置的相对固定,出气管上开设有多个排气微孔,多个排气微孔集中开设在垫体宽度方向的中部,出气管与充气泵的气体出口连通。

技术研发人员:吕庆华;张玉信;张存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吕庆华
技术研发日:2017.07.13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