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0176阅读:8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及其制备方法。
全世界抗药性疟疾日渐增多,已有70%以上的恶性疟疾原虫对现有抗疟药如氯喹、氯酚喹、氯胍、乙胺嘧啶和甲氯喹及其复方等,在使用中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此外,氨酚喹、甲氯喹及其复方等毒副反应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全世界每年1.03亿疟疾患者和2.64亿疟原虫携带者的治疗。
蒿甲醚(C18H28O5)和本芴醇(C30H32CI3NO)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两种结构和作用不同的新型抗疟药。此两药通常都用单药治疗。蒿甲醚的作用特点是杀疟原虫快速,但杀虫不彻底,治疗后病人血中残留的原虫复燃率高。本芴醇恰恰相反,杀虫较彻底,治愈率高,却奏效缓慢,但是两者的共同点是对抗药性恶性疟疾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疟药复方蒿甲醚,是基于运用药物间的增效作用和互补作用原理,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确定药物间的作用类型,寻找复方的最佳组成,借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既发挥蒿甲醚速效作用的优势,又充分利用本芴醇杀虫彻底,治愈率高的特点。迄至目前,国内外尚无与此同类的抗疟药复方制品。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通过动物试验研究确定蒿甲醚和本芴醇的剂量系列配比关系以及达到最佳配比条件下的增效作用。以伯氏属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感染小白鼠为试验模型,采用正交性设计,用“4天抑制试验”法对两药物的不同剂量系列配比进行抗疟效价的平行对比试验,以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法求出ED50或ED90及其增效指数。
增效指数= (单药ED5D或ED90)/(复方中相应药ED50或ED90)
按此公式求出本复方抗鼠疟最佳配比为2∶0.75(ED90的增效指数>6)。
在鼠疟实验基础上,进行猴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恒河猴试验,结果表明复方抗疟的最佳配比为1∶3~6。
二、本复方药物间作用类型的评定是按照peters(1969)的相加线图示法测定的,凡是复方ED90的坐标点位于相加线附近者,判为药物间有相加作用,坐标点位于相加线下方,且远离该线者,判为药物间有增效作用,若坐标点位于相加线上方,且远离该线者,判为药物间有拮抗作用,本复方呈药效学增效作用。
三、对复方杀虫速度的判定是用人工感染疟疾的模型动物血中原虫密度增长到高密度时,用大剂量(等效量)即20×ED90/ig给药法,给药后连续观察动物血中原虫的下降速度,按原虫下降90%的时间计算,复方为49.7小时,本芴醇单药为64.3小时,因蒿甲醚未能使原虫密度下降至90%即回升了。可见复方的杀虫速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四、蒿甲醚和本芴醇组方最佳配比的临床探索。根据动物试验结果,参照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临床有效剂量推算西药的最佳配比为1∶4~1∶6,因此按1∶4计量,每片含蒿甲醚25mg,本芴醇100mg,按1∶5计量,每片含蒿甲醚20mg,本芴醇100mg以及按1∶6计量每片含蒿甲醚20mg,本芴醇120mg,三种配比,选1∶5及1∶6设两个组,进行临床平行对比试验,两组均用3天4次疗法,即首次口服4片,间隔8、24、48小时各服4片,成人总量16片。选择恶性疟疾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结果显示两者药后4小时,原虫下降率分别为96.3%和94.2%;平均原虫消失时间为34.8小时和36.0小时,平均退热时间为23.2小时和22.4小时。但28天原虫复燃率1∶5组为20%,1∶6组则无一复燃,全部治愈。证明在该试验中复方中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对人疟的最佳配比为1∶6。
五、复方延缓原虫产生抗药性作用的判定。通过小剂量递增连续血传法培育原虫抗药株,以此抗药株对复方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分别进行抗药性产生速度的平行对比试验,历时560天,连续培育80代,结果证明两药伍用,具有延缓原虫产生抗药性和降低原虫抗性程度的作用。例如培育20代的疟原虫对药物耐受剂量计算,对本芴醇单药的耐受剂量比其对原剂量的耐受力增加100倍,对蒿甲醚则增加20倍,但是对本复方仅增加2.9倍。按第30代抗性指数(Ⅰ90)计算,本芴醇>410,复方>19.3,说明此试验方法能较确切地评定本复方有延缓原虫产生抗药性的作用,在实际使用中不易产生抗药性。
六、按药理学方法测定复方在临床上的副作用。以小鼠、大鼠和猫为试验模型,复方两药按1∶6配制,总用量为112mg/kg(相当于人用一次剂量的10倍),按等容量灌胃,小鼠、大鼠均为10ml/kg,猫2ml/kg,观察期间,对动物的神经系、心血管系及呼吸系等进行检查。但结果均无任何药理活性变化。
七、按毒理学方法对复方进行安全性评价,其中蒿甲醚和本芴醇之比为1∶6配制。急性毒性试验用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灌胃给药为4455mg/kg,腹腔注射为1554mg/kg。按化学毒力分级标准,该复方属于低毒级。大白鼠和Bea-gle狗14天毒性试验,各设大、中、小三个剂量组,每天口服一次,连续14天,观察并检查动物的饮食、体重、血液学、生化等指标以及主要脏器和药物靶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白鼠的基本安全剂量为448MKD,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0倍;狗的安全剂量为556MKD,相当于人用剂量的50倍。在大剂量组,靶器官的肝肾,虽有异常变化,但停药后28天检查均恢复正常。说明该复方毒性低,安全范围大,无不可逆性毒性反应。
八、复方和单药对人恶性疟疗效比较。设两个试验组,口服给药,采用3天4次疗法,各组恶性疟患者20例,比较观察复方及其相应剂量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三者的疗效。
给药后24小时原虫的下降率复方为97%,蒿甲醚为95.1%,本芴醇为74.5%;平均原虫消失时间复方为35.6小时,蒿甲醚为38.7小时,本芴醇为68.4小时;平均退热时间复方为23.8小时,蒿甲醚为19.7小时,本芴醇为40小时,28天治愈率,分别为95%,45%和65%,该实验性治疗方案能比较清晰地说明复方和单药在疗效上的差别,复方优于单药。
九、复方的临床扩大试验及氧喹疗效对比试验,复方蒿甲醚口服给药,3天4次疗法,共收治恶性疟疾400例。临床观察的主要指标(1)平均原虫消失时间(试验结果为23.2~41.0小时);(2)平均退热时间(结果为20.4~25.7小时);(3)给药后28天治愈率(结果平均为95~100%),表明复方疗效比蒿甲醚单药(45%)提高1.3倍以上。
复方与氯喹疗效对比试验。复方按3天4次疗法给药,氯喹采用国际标准给药,即首次4片,8、24和49小时各服2片,成人总量10片。复方组患者35例,氯喹组患者22例。观察内容(1)平均原虫消失时间(结果分别为37.8和87.3小时);(2)平均退热时间(结果分别为24.2和58.5小时);(3)28天治愈率(结果分别为97.1%和40.9%)。证明复方对于抗氯喹疟疾有显著疗效,明显优于氯喹1.4倍以上。
对患者血、尿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根据本发明复方蒿甲醚提出的技术方案给出的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通过动物试验研究,确定复方中蒿甲醚和本芴醇的剂量系列关系,以及两药混合后的增效作用。以伯氏疟疾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感染的小白鼠为试验模型,采用正交性设计,“4天抑制试验”法对两药的不同剂量系列配比进行抗疟效价平行对比试验,以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法求出ED或ED及其增效指数。
增效指数= (单药ED50或ED90)/(复方中相应药ED50或ED90)此公式求出复方抗鼠疟的最佳配比。
在鼠疟试验基础上,以诺氏猴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恒河猴为模型进行试验。每只猴静脉接种5×10寄生疟原虫的红细胞。当动物血液中原虫寄生率达3~5%时,按设计方案开始给药(灌胃)。首次给药后每12小时涂片镜检一次,原虫转阴后改为每日一次,15天后隔日一次,连续观测105天,根据药效学标准判定试验结果。
实施例2本复方药物间作用类型的评定是按照Peters(1969)的相加线图示法测定,凡是复方ED的坐标点位于相加线附近者,判为药物间有相加作用,坐标点位于相加线下方,且远离该线者,判为药物间有增效作用,若坐标点位于相加线上方,且远离该线者,判为药物间有拮抗作用。本复方呈药效学增效作用。
实施例3复方杀虫速度的判定。用人工感染疟疾的模型动物血中原虫密度增长到高密度时,用大剂量(等效量)即20×ED90/ig给药法,给药后连续观察动物血中原虫的下降速度,按原虫下降90%的时间计算其下降的时间、速度所得出的数据为复方的杀虫速度。
实施例4蒿甲醚和本芴醇组方最佳配比的临床探索。根据动物试验结果,参照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的临床有效剂量推算两药的最适配比为1∶4、1∶5和1∶6(例如按1∶6计算蒿甲醚为20mg,本芴醇为120mg),按1∶5和1∶6两个配比分组,进行临床平行对比试验,均用3天4次疗法,即首次口服4片,间隔8、24及48小时各服4片,成人总量16片。选择恶性疟疾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要求此项试验结果能揭示两组给药后(1)24小时原虫最大下降率;(2)平行原虫最短消失时间和(3)平行最快退热时间,以此阐明复方最佳剂量配比的临床疗效。
实施例5复方延缓原虫产生抗药性作用的判定。用小剂量递增连续血传培育疟原虫抗药株,以此抗药株对复方和蒿甲醚、本芴醇单药分别进行抗药性产生速度的平行对比试验,连续培育80代,历时560天,比较观察疟原虫对复方和单药的耐受性,其耐受性越大,抗药性越强,例如培育20代的疟原虫对药物耐受剂量计算结果,对本芴醇单药的耐受力比其对原剂量的耐受力增加100倍,但对复方的耐受力仅增加2.9倍。此项试验能比较确切地说明复方有延缓原虫产生抗药性的作用。
实施例6按药理学方法测定复方在临床上的副作用,以小鼠、大鼠和猫为试验模型,复方中的两药按1∶6配制,总用量为112mg/kg,(相当于人用一次剂量的10倍)。按等容量灌胃,小鼠和大鼠为10ml/kg,猫2ml/kg,观察期间,对动物的神经系、心血管及呼吸系进行检查,但均无药理学活性变化。
实施例7按毒理学方法对复方进行安全性评价,其中蒿甲醚和本芴醇之比为1∶6配制。急性毒性试验用的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灌胃给药为4455mg/kg,腹腔注射为1554mg/kg。按化学毒力分级标准,该复方属于低毒级。大白鼠和Beagle狗14天毒性试验,各设大、中、小三个剂量,每天口服一次,连续14天,观察并检查动物及饮食、体重、血液学、生化等指标以及主要脏器和药物的靶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白鼠的基本安全剂量为448MKD,相当于临床剂量的40倍,狗的安全剂量为556MKD,相当于人用剂量的50倍。但均无不可逆性毒性反应。
实施例8复方和单药对人恶性疟疾的疗效比较。设两个试验组,口服给药,采用3天4次疗法;各组恶性疟疾患者20例,分别比较观察复方及其相应剂量的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三者的疗效,包括(1)给药24小时的原虫下降率;(2)平行原虫消失时间和(3)28天治愈率。此试验性治疗方案能进一步指出复方与单药在疗效上的差别。
实施例9复方的临床扩大试验及与氯喹疗效对比试验。采用3天4次疗法,口服给药。共收治恶性疟疾400例,主要观察指标(1)平均原虫消失时间(结果为23.2~41.0小时);(2)平均退热时间(结果为20.4~25.7小时);(3)28天治愈率(结果平均治愈率为96.8%)。
复方与氯喹疗效对比试验。复方以3天4次疗法给药,氯喹采用国际标准法给药,即首次4片,8、24和48小时各服2片,成人总量10片,复方设患者35例,氧喹为22例,观察内容为(1)平均原虫消失时间(结果为37.8和87.3小时);(2)平均退热时间(结果97.1%和40.9%)。证明复方对于抗氯喹疟疾治疗有显著效果。
实施例10为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患者服用需要,本复方除制成口服片剂外,同样可制成其他剂型如胶囊、胶丸、栓剂、脂质体和透皮剂型等。
实施例11(1)实验动物(一)雌性瑞士种昆明远交品系小白鼠,体重20(±2)克;
(二)恒河猴,雌雄均可,体重2~3kg。
(2)实验疟原虫伯氏疟原虫敏感株(P.berghei K.173);诺氏疟原虫(P.Konwlesi),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得自中国海南岛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
(3)鼠疟“4天抑制试验)和“4天治疗试验”法是取感染5天的供血小白鼠含疟原虫血液,肝素抗凝,生理盐水稀释至每0.2ml含10个寄生疟原虫的红血球,每只小白鼠以0.2ml/腹腔接种。接种日为D、次日为D,依次类推。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感染当天即开始给药,后者是感染后阳性反应鼠疟原虫密度达5~15%时开始给药。猴疟105天观察法是每只猴静脉接种5×10个寄生疟原虫的红血球、待原虫寄生率达5%左右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7天,首次给药后每12小时涂血片查疟原虫至原虫转阴后,每日1次,2周后每3天1次,至105天为止。
(4)药物及其配制蒿甲醚和本芴醇于实验前两天按设计剂量加吐温(Twe-en30),研磨成水乳状悬液,小白鼠灌胃溶剂为每次每只0.2ml,猴灌胃每次为1ml/kg。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1)将蒿甲醚和本芴醇单药配成复方;(2)通过试验确定了复方中两药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3)为适应不同使用条件需要;复方可以配制成不同剂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运用药物间的增效作用和互补作用原理,经试验,在确定蒿甲醚、本芴醇两药的最佳剂量配比条件下,制成疗效比蒿甲醚单药高1.3倍以上,而且不产生抗药性的复方蒿甲醚制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量的最佳配比是通过“4天抑制试验”法,以及用直线回归方程计算法求出的ED90及其增效指数而确定复方抗鼠疟的最佳剂量配比为2∶0.75(ED90的增效指数>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复方对于抗猴疟的最佳配比为1∶3-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通过临床扩大试验确定复方,对于抗人类恶性疟疾的最佳配比为1∶4-7。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成人患者服用需要制成复方蒿甲醚口服片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儿童患者服用需要,制成复方蒿甲醚口服糖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胃肠病患服用需要,可制成复方蒿甲醚胶囊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口服有困难病人需要,制成复方蒿甲醚栓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要求药物迅速吸收的患者需要,可制成复方蒿甲醚脂质类型的制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复方蒿甲醚,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适应非经口的用药要求,也可制成透皮剂方式的外用复方蒿甲醚制剂。
全文摘要
一种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及其制备方法是由化学结构和作用不同的蒿甲醚和本芴醇两种单药,经过研究改进制成复方,复方对于抗氯喹恶性疟疾有显著疗效,而且不易产生抗药性,为适应不同患者需要,复方蒿甲醚可制成多种剂型。
文档编号A61K31/35GK1058717SQ9010672
公开日1992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1990年8月8日 优先权日1990年8月8日
发明者周羲清, 宁殿玺, 李国富, 王淑芬, 单承启, 丁德本, 刘光裕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