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复位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843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脊柱骨折复位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脊柱骨折复位架,涉及对胸腰椎压缩骨折和脱位进行临床治疗的医疗器械领域。
脊椎压缩性骨折和脱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损伤。以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牵引悬吊复位法。两桌(三桌)法、腰部垫枕自身功能锻炼疗法,或采用开放复位加内固定等方法,这几种方法有的缺乏牵引力,有的缺乏背伸力,有的缺乏复位的压应力,而手术复位势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且操作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牵引力大、复位力强,疗效可靠、操作方便的脊柱骨折复位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得以实现的脊柱骨折复位架,包括底座(1),外立柱(2),内立柱(7),转动轮(5),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其技术要点是外立柱(2)与底座(1)相连接,内立柱(7)套在外立柱(2)内,靠近内、外立柱交接处有一止头螺丝(6),内立柱(7)的顶端连接有一组平行滑轮(8),在外立柱(2)上部连接有一支撑杆(11),支撑杆(11)前端连接有一转动轮(5),靠近转动轮(5)处有一定位杆(4),转动轮(5)上装有一摇把(3),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连接在转动轮(5)上。
本实用新型在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的基础上加强了反牵引力和背伸力,并利用现代生物力学和机械力学原理,通过滑轮组的作用加强了水平牵引力,对脊柱可能产生一种纵向回位的张应力,因而能使压缩变形之椎体迅速复位,有效地纠正了脊柱的后突畸形,可迅速地解除了突人椎管内的椎体对脊髓的压迫。具有复位力强,安全稳妥,省力实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底座,2外立柱,3摇把,4定位杆,5转动轮,6止头螺丝,7内立柱,8滑轮,9尼龙绳,10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1支撑杆。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祥细描述。
参照附图,脊柱骨折复位架,具有一底座(1),与外立柱(2)相连接,内立柱(7)套在外立柱(2)内,靠近内外立柱交接处有一止头螺丝(6),内立柱(7)的顶端连接有一组平行滑轮(8),在外立柱(2)上部连接有一支撑杆(11),支撑杆(11)前端连接有一转动轮(5),靠近转动轮(5)处有一定位杆(4),转动轮(5)上装有一摇把(3),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由尼龙粘扣带和人造革制作,通过尼龙绳(9)缠绕在转动轮(5)上。
使用时,患者俯卧于病床上,将本实用新型立于床尾中部,颈及胸部垫枕抬高,用胸部牵引带固定躯干近端,并用两根尼龙绳固定于床头作对抗牵引带用。再将骨盆双下肢牵引带固定于下腰部和双下肢,系上接在转动轮上的尼龙绳,慢慢摇动转动轮,徐徐牵引,使患者腰背逐渐背伸,然后术者手掌用力持续按压折部棘突,使之畸形消失,局部平整而复位。最后降下牵引绳,折除牵引带后用滚动法将患者翻转至仰卧位,并用塔形垫胸腰围固定保持复位后的位置。
权利要求1.脊柱骨折复位架,包括底座(1),外立柱(2),内立柱(7),转动轮(5),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其特征在于外立柱(2)与底座(1)相连接,内立柱(7)套在外立柱(2)内,靠近内、外立柱交接处有一止头螺丝(6),内立柱(7)的顶端连接有一组平行滑轮(8),在外立柱(2)上部连接有一支撑杆(11),支撑杆(11)前端连接有一转动轮(5),靠近转动轮(5)处有一定位杆(4),转动轮(5)上装有一摇把(3),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连接在转动轮(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骨折复位架,其特征在于骨盆双下肢牵引带(10)由尼龙粘扣带和人造革制作,上系尼龙绳(9)。
专利摘要脊柱骨折复位架,由底座、立柱、转动轮、骨盆双下肢牵引带三部分组成,其技术要点是立柱由内外两根套筒钢管制成,内立柱顶端连接有一组平行滑轮,转动轮位于外立柱上,前方有一定位杆,骨盆双下肢牵引带穿过滑轮,系在转动轮上。本实用新型利用滑轮组力学原理所产生的水平牵引力,向后的背伸力,并利用手法复位的挤压力使压缩之锥体复位,具有复位力强,安全稳妥,省力实用,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F5/04GK2150839SQ9320218
公开日1993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19日
发明者马玉良, 骆正熙, 蔡武承, 陈世雄, 马晓东, 郭润 申请人:湖北省公安县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