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量倍增型两用产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992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氧量倍增型两用产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微型医用化学产氧器的一种改进型,使产出的氧气充分被吸入,氧利用率可提高一倍。除氧疗外,并可用于理疗,防治伤风感冒。
微型医用化学产氧器最近几年被广泛研制和应用,如专利88205012,88203679,90202097,90225662,91200556等。其基本原理可见“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89年第1期或1990年第5期有关文章。目前此类产品采用常压下连续化学产氧,开放式连续输出氧气。氧气在吸气时进入人体,而呼气时直接溢出散失。由于正常人呼气时间与吸气时间的比例约为0.60.4,因此被人体实际利用的氧量不足产氧量或供氧量的一半。此缺陷在其他非化学法供氧时也存在,故而造成氧量的极大浪费。国内外已报导可用电子装置或类似航天航空供氧的膜盒杠杆式或活塞杠杆式机械装置使供氧与呼吸同步,由于这些附加部件过于复杂、笨重或昂贵,不适于微型产氧装置。或者由于其呼吸阻力与呼吸死腔太大,使用者无法接受。另外,化学产氧时还释放热量,此热能尚可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使氧源连续输出的氧气在吸气时进入人体;在呼气时暂时储存起来,使其不能溢离吸氧用具。并利用化学制氧时的产热去加温吸入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要点是1、氧源提供的氧气通过贮氧袋及吸气活门再被吸入,在呼气时氧气暂时储存在上述贮氧袋内,吸气活门轻巧可靠,成本低廉。2、可利用产氧器的余热对氧气或空气加温,温热气流对上呼吸道有理疗作用,可防止伤风感冒。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叙述之。


图1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贮氧袋和吸气活门两种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参照
图1,产氧器的产氧室(1)和湿化瓶(2)的作用、加工与连接与传统的同类产品相似产氧室(1)内产生的氧气,通过导氧管(3)进入湿化瓶(2)。导氧管(3)下端固定在湿化瓶(2)的底部,并开口于产氧室(1)上部,另一端先竖直向上,超出湿化瓶(2)的水面1-3cm,然后呈鱼钩状下垂,再开口于距湿化瓶底部约0.5-1cm的水中。导氧管(3)用塑料等材料制成,内径0.1-0.5cm,壁厚0.02-0.1cm。导氧管(3)也可采用类似专利89213567的有关设计代替。
参照
图1,湿化瓶(2)的顶端是出氧管(4),其内外径分别是0.3-1cm,0.5-1.5cm。出氧管(4)的外端与地面近似平行,用普通医用胶管与贮氧袋(5)的近侧管(6)连接。贮氧袋(5)用橡胶、乳胶或塑料等薄膜加工,厚0.01-0.1cm,呈纺锤状、园桶状或方形,容积100-500ml。
参照
图1、2,贮氧袋(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近侧管(6)与远侧管(7)上,装卸方便,便于清洁与更换贮氧袋(5)。可使用挂钩等附件(未画出),在使用时将贮氧袋(5)临时固定在产氧器的外壳上。近侧管(6)用塑料或橡胶加工,壁厚0.1-0.3cm,长约3-6cm,内端伸入贮氧袋(5)中2-3cm,在贮氧袋(5)内的开口处可稍膨大,并在开口处附近加工直径为0.1-0.2cm的侧孔(8)3-4个。远侧管(7)能方便套在吸气活门(10)上。远侧管(7)可以是贮氧袋(5)的一部分,局部增厚呈环状。如图2,3所示,吸气活门(10)有两种实施方案。参照图2,吸气活门(10)由管架(11)、活瓣(12)及接咀(13)组成。管架(11)用塑料加工,长约2-6cm,外径1-2cm,沿纵轴有3-5条孔径为0.1-0.2cm的通气孔(14)。各通气孔(14)分布在管架(11)横截面的同心园上。管架(11)的一端套入贮氧袋(5)的远侧管(7)内,另一端装活瓣(12)。活瓣(12)用有弹性的薄片加工,厚0.02-0.1cm,直径稍小于管架(11)的横截面,但可复盖管架(11)顶端的全部通气孔(14)。如图2,活瓣(12)呈园盘状或方形,用卡钉(15)穿过活瓣(12)的中心,将其固定在管架(11)顶端。如图3,活瓣(12)呈球形,则无须卡钉(15)固定。接咀(13)用有弹性的塑料加工,壁厚0.1-0.3cm,长约1.5-4cm,其粗端内径与管架(11)的外径相匹配,将活瓣(12)罩住。管架(11)外侧中部有突出的限位环(9),限定接咀(13)与管架(11)的连接长度,以保证图2活瓣(12)有长0.3-1cm的活动空间。接咀(3)的细端内径0.2-0.6cm,外径0.4-1cm,用普通医用胶管与通用的吸氧鼻塞(市售,未画出)连接。
图3是吸气活门(10)另外一种结构图,在图2所示的基础上,有以下特点管架(11)内的通气孔(14)合为一条,居中,内径0.3-0.8cm,活瓣(12)呈空心球状,壁厚0.05-0.15cm,光滑,用塑料制成,外径比通气孔(14)内径大0.1-0.2cm。接咀(13)中空,内径与通气孔(14)相同。接咀(13)与管架(11)连接后构成的活瓣腔(16)呈管状,直径比球状的活瓣(12)大0.05-0.1cm。活瓣腔(16)长度相当于活瓣(12)直径的2-3倍。在管架(11)上通气孔(14)周围,有4-8条气槽(17),所有气槽(17)分布在管架(11)横截面的同心圆上。在接咀(13)与管架(11)相连接的部位,也有数条气槽(17)。气槽(17)长0.5-1.5cm,深0.05-0.2cm。气槽(17)应与管架(11)中的活瓣腔(16)或接咀(13)的中心相通。
参照
图1,在产氧室(1)的下1/3处,沿其长轴,安装加热管(18)。加热管(18)用铝、不锈钢或塑料加工,内径0.4-0.8cm,壁厚0.02-0.1cm,两端的开口固定在产氧室(1)的外侧壁上,其中段呈U型或螺旋状(未画出),悬在产氧室(1)内。
以下结合附图,介绍本设计的动态工作过程将50-500g产氧剂、0.5-3g催化剂、200-1500ml水放入产氧室(1)内发生化学反应而产氧。氧气通过导氧管(3)进入湿化瓶(2)下部,在水中上升过程中被净化与湿化,由出氧管(4)进入贮氧袋(5)。吸气时,氧气经过管架(11)上的通气孔(14)、推开图2所示的活瓣(12)由接咀(13)输出。或如图3所示吸气时氧气流推开球形的活瓣(12),经由管架(11)上的气槽(17)与接咀(13)上的气槽(17)而由接咀(13)输出。最后均通过通用的吸氧鼻塞(未画出)而吸入人体。而呼气时,呼出气流将图2、图3上的活瓣(12)压在管架(11)的顶端,封住通气孔(14)。此时不断产出的氧气则只能暂时积聚在柔软的贮氧袋(5)中。活瓣(12)还能防止呼出气进入贮氧袋(5),防止氧气污染。这样,就避免了产氧室(1)内连续产生的氧气在呼气过程中自动溢出散失。贮氧袋(5)中的氧气,随后一个吸气动作,与吸气时产生的氧气一起被吸入。从而使产氧器产出的氧气被吸入量达到90-100%,比原来增加约一倍。不呼吸时,一旦贮氧袋(5)内压力升高,氧气则可推开轻巧的活瓣(12)而溢出,不会造成贮氧袋(5)或产氧室(1)内压力过度升高。
上述由贮氧袋(5)与吸气活门(10)为主体构成的节氧装置,结构简单,呼吸阻力约0.1KPa,长几厘米,重十余克,呼吸死腔仅数ml,轻巧有效,造价低,除用于小型化学氧源外,还能与其它氧源连接,同样也可避免呼气时氧气浪费,提高氧气利用率和吸入氧浓度。
据国外研究报告,吸入温暖的(约40℃)空气对上呼吸道有理疗作用,可在冬季防治伤风感冒。国内据此已有多项专利申请,如专利86209633,90207083等。本实用新型具有这种理疗功能化学产氧时同时放热,产氧室(1)内的温度逐渐升至40-60℃。可用普通胶管将出氧管(4)与加热管(18)的一端相连,而将加热管(18)的另一端与贮氧袋(5)或吸氧鼻塞连接,则可吸入温暖的氧气。如果无须吸氧,或在产氧结束后,只是为了防治感冒进行理疗则可利用产氧室(1)内的余热,或另外在产氧室(1)内加入40-80℃的热水300-750ml,将普通吸氧鼻塞直接与加热管(18)的任何一端相连,另一端与大气相通,也能达到吸入温暖空气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兼有产氧及理疗两种功能。
总之,本实用新型用于制氧时,由于吸气活门(10)的作用,在吸气时氧气直接进入人体,而呼气时产出的氧气则积聚在贮氧袋(5)内,避免了溢出散失,而造成浪费。从而成倍地提高了氧气利用率和吸入氧浓度。经验证,效果确切显著。吸入的氧气或空气,可利用穿过产氧室(1)的加热管(18)升温,用于伤风感冒的防治。上述吸气活门(10)与贮氧袋(5)与各种氧源相连,均可明显提高氧气的利用率,也可用于非化学制氧的供氧设备。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1.氧量倍增型两用产氧器是一种改进的微型化学产氧器,它由带加热管(18)的产氧室(1)、湿化瓶(2)、位于湿化瓶(2)顶端的出氧管(4)、贮氧袋(5)和吸气活门(10)等构成,其特征是贮氧袋(5)一端与氧源的出氧管(4)连接,另一端与吸气活门(10)连接,吸气活门(10)另一端有活瓣(12),活瓣(12)呈薄片状或呈球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产氧器,其特征是贮氧袋(5)用厚度为0.01-0.1cm的柔性不透气材料加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产氧器,其特征是沿产氧室(1)长径安装内径为0.4-0.8cm的加热管(18),其两端开口于产氧室(1)外部,其中段呈U型或螺旋状,用厚度为0.02-0.1cm的易传热的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微型的化学产氧装置,用于家庭医疗保健制氧。其特点是由贮氧袋和吸气活门组成节氧装置,贮氧袋(5)一端与氧源的出氧管(4)连接,另一端与吸气活门(10)连接,吸气活门(10)另一端有活瓣(12)。在呼气时,将产出的氧气暂时积聚在贮氧袋中,供吸气时使用,避免了呼气时氧气的自动溢出散失,从而可使氧气的实际利用率增加一倍。除氧疗外,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化学产氧的余热对氧气或空气加温,吸入这种温暖的气体对上呼吸道有理疗作用,可防治伤风感冒。
文档编号A61M16/10GK2151773SQ9320499
公开日1994年1月5日 申请日期1993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3年2月24日
发明者李兵林 申请人:李兵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