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内服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具体的说是一种以中草药和维生素类药物配合制成的内服药。
脱发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皮肤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非脂溢性脱发(如班秃)和脂溢性脱发。非脂溢性脱发的治疗比较容易些,已有许多有效成药。如由何首乌、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药物对班秃等非脂溢性脱发就有较好的疗效。然而对于脂溢性脱发,这些药物几乎可以说是无效或疗效甚微的。脂溢性脱发的治疗可以说是当今皮肤医学界的一个难题,虽然人们做了许多努力,至今仍无真正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问世。
脂溢性脱发的本质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雄性激素分泌过旺有关,因为女性中很少有人患脂溢性脱发。然而,雄性激素分泌过旺又似乎不是脂溢性脱发的直接原因。据报道,有人曾给脂溢性脱发患者服用抗雄性激素类的药物以降低人体血液中雄性激素的浓度来治疗脂溢性脱发,但没有什么效果。本发明认为脂溢性脱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失调引起皮脂分泌过旺,而过多的皮脂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如油酸、亚油酸、角鲨烯等对毛囊有毒性作用,导致毛发中毒、枯萎、脱落,从而证明皮脂分泌过旺可能是脂溢性脱发的直接原因。从上面分析可知,对脂溢性脱发真正有效的药物首先应当要能有效的抑制或降低头皮脂肪的过量分泌。
从40年代起,就有人用维生素A来治疗痤疮,痤疮也是由于皮脂分泌过旺而引起的皮肤病,但维生素A抑制皮脂分泌的能力并不太强,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包括皮肤干燥、头痛、骨痛、脱发等。近几十年来,在维生素A的基础上先后合成了几百种维生素A类物质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痤疮。这些物质都有明显的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然而,仅用维生素A类物质来治疗脂溢性脱发也是不完整的。脂溢性脱发患者大多数头皮毛囊受损严重,头皮毛细血管萎缩,导致毛发营养不良。仅用维生素A类物质治疗虽能减少与消除毛囊受到的毒性作用,但仍不能阻止毛囊受损的头发脱落。本发明人在临床上观察到的事实是,即使使用维生素A类物质来治疗,许多患者头发仍会持续地不正常脱落。
本发明人曾于92年申请了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申请号92113387.1),该申请是以维胺酯配合中药何首乌、菟丝子、桑葚、女贞子、旱莲草制成胶囊。但是该药物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而且如果维胺酯使用量过大,反而会有引起脱发的副作用,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唇炎等征状,不适合临床应用。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本发明人新创制了一种能有效的治疗脂溢性脱发而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该药物大大低于以往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治疗效果良好。
本发明药物的配方组成是何首乌4-10克13-顺-维甲酸6-10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配方中的13-顺-维甲酸能够有效的抑制皮脂分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因皮脂分泌过多而引起的脱发,本发明人在临床上发现单独将13-顺-维甲酸与中药何首乌配合使用,尽管要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容易引起口舌干燥、唇炎、皮肤干燥脱屑、眼粘膜干燥、结膜炎等副作用。而将13-顺-维甲酸与维生素B2配合使用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这种副作用。再加入中药何首乌,则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的理论,气血不通,不能通达皮毛,毛发失去气血濡养,也是造成脱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上述配方基础上,再加入活血中药丹参,可以更好地促进毛发的生长。下述配方制备的药物,一方面在使用13-顺-维甲酸抑制皮脂分泌的同时,由于将13-顺-维甲酸和维生素B2配合使用,降低了13-顺-维甲酸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加入何首乌可以养血生发,再加入丹参,活血通络,使气血畅通,滋养毛发,共同达到生发的作用。所以说,下述配方制备的药物充分体现了本发明人的发明构思。也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
何首乌4-10克 丹参2-5克13-顺-维甲酸 6-10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13-顺-维甲酸与维生素B2的比例范围是1∶1-1∶10,最佳是1∶7。
如果13-顺-维甲酸和维生素B2配合使用,不加入中药成分,也可以达到消除毒副作用的目的,但是加入中药成分以后,治疗脱发的效果大大提高。
因此,本发明人采用下述配方制备的药物,也可以达到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效果13-顺-维甲酸6-12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但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中药成分何首乌和丹参,则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近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上述配方中还可以加入中药菟丝子、女贞子或当归,以及西药泛酸、肌醇、胱氨酸等。
全反式维甲酸是一种与13-顺-维甲酸相近的维生素A类药物,在制备上述药物过程中,如果将13-顺-维甲酸更换为全反式维甲酸,也可以达到治疗脂溢性脱发的理想效果。
因此,本发明人另外还研制了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制备该药物的配方组成是何首乌4-10克丹参2-5克全反式维甲酸6-10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全反式维甲酸与维生素B2的比例范围是1∶1-1∶10,最佳是1∶7 。
本发明药物可以制备成临床上使用的各种内服药剂型,例如,片剂、冲剂、胶囊、丸剂等。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可以是常规的。比如,可将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膏、烘干、粉碎,将维生素A类物质制成油性微囊,再将中药粉末与微囊及维生素B类物质混合拌匀,装入硬胶囊,或加入一定的赋性剂压制成片剂。同样,可将促使毛发生长的西药与维生素A类药物微囊、维生素B类药物混合拌匀,直接装入硬胶囊,或加入一定的赋性剂压制成片剂。或者,将维生素A类药物制成油性溶液,加入其他中药和西药成分混合拌匀,制成软性胶囊。
临床资料表明,由这两类维生素物质配合制成的药物,对脂溢性脱发的治疗有很理想的效果。这是由于这两类药物经组合后能互相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显示出很好的协同效应,大大的超过了用单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效果。由于13-顺-维甲酸和全反式维甲酸消除了对毛囊有毒的因素,使毛发生长营养物质能发挥作用,改善了毛发的营养状态,从而能完全的制止不正常脱发,大大地改善了旧发的状态,并促进新发再生。维生素B2的加入,减少了上述维生素A类物质的毒副作用,中药成分的加入,加强了养血、活血、生发的作用。本发明药物的研制成功,克服了临床上脂溢性脱发治疗的难题,减少了临床用药的毒副作用,为临床上治疗脂溢性脱发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毒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经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院、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三家医院临床观察,本发明药物具有明显的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作用,福建省老年医院对35例脂溢性脱发的病人治疗观察,结果为显效率68.6%,有效率100%。
下面给出一些实施例,进一步更加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13-顺-维甲酸 30毫克维生素B2150毫克实施例213-顺-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实施例313-顺-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何首乌5克将何首乌加水煎煮,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烘干,粉碎,过筛,制成药粉。将13-顺-维甲酸制成油性微囊,然后与何首乌干粉和维生素B2一起混合拌匀,装入胶囊。
实施例413-顺-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何首乌4克 丹参2克将何首乌和丹参分别加水煎煮,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烘干,粉碎,过筛,制成药粉。将13-顺-维甲酸制成油性微囊,然后与何首乌和丹参的干粉以及维生素B2一起混合拌匀,装入胶囊。
实施例513-顺-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何首乌7.5克 丹参2克菟丝子2克 女贞子2克当归 2克将何首乌、丹参、菟丝子、女贞子、当归分别加水煎煮,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烘干,粉碎,过筛,制成药粉。将13-顺-维甲酸制成油性微囊,然后与上述中药的干粉和维生素B2一起混合拌匀,装入胶囊。
实施例6全反式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何首乌5克将何首乌加水煎煮,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烘干,粉碎,过筛,制成药粉。将全反式维甲酸制成油性微囊,然后与何首乌干粉和维生素B2一起混合拌匀,装入胶囊。
实施例7全反式维甲酸 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何首乌5克 丹参2克将何首乌和丹参分别加水煎煮,提取液过滤,减压浓缩,烘干,粉碎,过筛,制成药粉。将全反式维甲酸制成油性微囊,然后与何首乌和丹参的干粉以及维生素B2一起混合拌匀,装入胶囊。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分制成的药剂何首乌4-10克丹参2-5克13-顺-维甲酸6-10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中所述的何首乌和丹参用量是指制备本发明药剂所需的原料药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其中13-顺-维甲酸与维生素B2的比例范围是1∶1-1∶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其中13-顺-维甲酸与维生素B2的比例范围是1∶1-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分制成的药剂何首乌5克丹参2克13-顺-维甲酸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
6.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分制成的药剂何首乌5克13-顺-维甲酸10毫克维生素B270毫克
7.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它含有13-顺-维甲酸6-12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其中13-顺-维甲酸与维生素B2的比例范围是1∶1-1∶7。
9.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内服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组分制成的药剂何首乌 4-10克 丹参 2-5克全反式维甲酸 6-10毫克维生素B250-80毫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脂溢性脱发的药物,它是由13-顺-维甲酸和维生毒B2加入中药组分制成的内服药,具体的说是由13-顺-维甲酸、维生素B2、何首乌和丹参制成的药物。该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脂溢性脱发而毒副作用较小。
文档编号A61K31/07GK1114578SQ9510368
公开日1996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14日
发明者梅晓春 申请人:梅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