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近紫外线无晶状体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662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近紫外线无晶状体眼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人眼白内障手术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替代生物晶状体功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在对无晶状体眼行屈光矫正的同时,可防止近紫外线对视网膜光损伤的医用光学透镜。属医疗器械。
白内障是人类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四千万人因白内障而导致的视力障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白内障患者需进行眼科手术复明。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晶体皮质和囊膜残留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手术后视网膜和黄斑易发生病变,重新使白内障复明患者的视功能产生不可逆障碍。据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证实,白内障摘除后4-6周出现视网膜和黄斑病变者可高达60%。研究证明,晶体摘除后视网膜即受到近紫外线辐射的直接光损伤是导致这一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紫外线是电磁波的一部分,波长为100~400nm。由于臭氧层的存在,295nm以下的紫外线辐射不会到达地球表面。我们所注意的是295nm以上能达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和日光。人眼角膜可透过全部可见光及295nm以上的紫外线,当波长达到295nm左右时,角膜吸收光谱大幅度降低;波长大于295nm时,角膜穿透率增加。角膜对大于400nm的透光率达90%以上。眼玻璃体没有特征吸收。眼晶状体能吸收295~400nm紫外线。波长在295nm以上的紫外线很容易穿透角膜被晶状体充分吸收。因此,当混浊的晶状体被手术摘除后,295~400nm的近紫外线即可穿透角膜、玻璃体直接到达眼视网膜,眼视网膜即可受到近紫外线直接光损伤,引起视网膜炎及黄斑病变,造成明显的甚至是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
本发明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能替代生物晶状体功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在对无晶状体眼行屈光矫正的同时,能有效地阻断295~400nm近紫外线对无晶状体眼视网膜和黄斑的光损伤,预防白内障术后因近紫外光损伤而引起的不可逆视力障碍。
本发明技术是通过无晶状体眼屈光矫正光学镜片中设置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光屏蔽膜层,而达到在对无晶状体眼行屈光矫正的同时,阻断295~400nm近紫外线对无晶状体眼视网膜和黄斑的光损伤。
本发明技术结合以下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图1ABC为本发明技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技术光学镜片示意图。
根据图1(A)所示,295~400nm近紫外线及全部可见光谱(5)通过眼角膜(1)晶状体(2)、玻璃体(3)到达眼底视网膜(4)。由于295~400nm近紫外线被晶状体(2)充分吸收,因此,通过屈光间质而到达眼底的仅是可见光谱波段(6)。
根据图1(B)所示,白内障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7),因不存在晶状体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的功能,所置的普通无晶状体眼镜(8)也不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295~400mm近紫外线及全部可见光谱(5)即通过眼角膜(1)、玻璃体(3)直接到达眼底视网膜(4)。
根据图1(C)所示,白内障手术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8),由于抗近紫外线无晶状体眼镜(9)替代生物晶状体屈光力和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的功能,使295~400nm近紫外线不能到达眼底视网膜(4),以有效的预防近紫外线辐射对视网膜的直接光损伤。
根据图2所示,抗近紫外线无晶状体眼镜光学片(9),由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光屏蔽膜层(10)和+10.00~+13.00D的高度屈光力无色凸透镜(11)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吸收近紫外线的无晶状体眼镜(9),由吸收近紫外线光屏蔽膜层(10)和高度屈光力的凸透镜(11)组成。其特征在于该镜的光屏蔽膜层(10)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近紫外无晶状体眼镜(9),其特征在于高度屈光力的凸透镜(11)屈光度在+5.00D~+18.00D范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人眼白内障手术摘除后的无晶状体眼,替代生物晶状体功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在对无晶状体眼行屈光矫正的同时,可防止近紫外线对视网膜光损伤的医用光学透镜。抗近紫外线无晶状体眼镜光学片,由能吸收295~400nm近紫外线光屏蔽膜层和高度屈光力无色凸透镜组成。该光学镜能有效地防止无晶状体眼因近紫外辐射而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及视功能障碍。
文档编号A61F9/00GK1137883SQ9510750
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14日
发明者程杰 申请人:程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