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熬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093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药煎熬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煎熬中药用的器皿。
中医治病用中药,中药的服法又以汤剂煎服为多,而临床疗效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药煎熬的质量。对中药的煎熬,传统采用的器皿是砂罐,用砂罐煎熬中药易溢出,底部易粘结烧糊,当煎制好后,滤渣费时费事,且不太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层中药煎熬的器皿,其内层盛药料,且在内层的外壁上,作有与外层相通的连通小孔,避免药料直接接触火源受热面,克服煎制中的溢出及粘结烧糊,有利于汤液和药渣的分离。
其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煎熬器,包括烧杯、套装在烧杯内的盛药器、盛药器顶盖、手柄。且烧杯内径与盛药器外径差应大于5mm。盛药器底面的中部有一向上延伸的、且下大上小的导流管,导流管的顶面高于盛药器顶面。在导流管上部、低于盛药器顶面处,沿圆周上开有至少两个与盛药器内腔相通的孔。导流管上端,开有纵向通槽,槽深不小于15mm。在盛药器的外壁上,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网状小孔,孔径以1~5mm为宜。盛药器的底面上,设置有至少三根向下凸出的均布的径向支承块。盛药器顶面应低于烧杯顶面,盛药器顶盖的中部有一孔,以套盖在盛药器顶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煎熬器,采用了套装结构,使煎熬药物不直接接触受热面,而是浸泡在被加热的水中,从而提高了煎制药剂的质量,避免了煎熬中的药液外溢和药物与底部的粘结烧糊,有利于药液和药渣的分离,基本杜绝了因煎制、取出药液时,烫伤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
给出。
附图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药煎熬器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煎熬器的细节及使用。
该中药煎熬器包括烧杯[1],套装在烧杯内的盛药器[2],盛药器顶盖[3],和卡持在烧杯一径向端的手柄[4]。盛药器底面的中部有一向上延伸的、且下大上小的导流管,其大小头孔径比为2∶1,盛药器内径与导流管下端大径比为3∶1。导流管顶面高出盛药器顶面15mm,在导流管的上部、且低于顶面处,沿圆周上开有四个与盛药器内腔相通的孔。导流管上端开有纵向深15mm的通槽,以便专用提手插入并提取盛药器用。在盛药器的外壁上,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网状小孔,孔径为3mm。盛药器的底面上,有四根向下凸出的、不通过中心的径向支承块[5],盛药器顶面低于烧杯顶面10mm,且烧杯内径应大于盛药器外径5mm。盛药器顶盖的中部有孔,以套在导流管外、盖在盛药器顶面上。
使用时,将待煎中药放入盛药器内腔,再将其装入烧杯内,加水适量,以不高于盛药器顶面为宜,盖上盛药器顶盖,移至火源上煎熬即可。待煎制好后,用特制提手插入导流管上端孔内,提出盛药器,倒出烧杯内的药液即可服用。
权利要求1.一种中药煎熬器,包括烧杯[1],套装在烧杯内的盛药器[2],盛药器顶盖[3]、手柄[4],其特征是盛药器底面的中部,有一向上延伸的倒喇叭状的导流管,导流管的顶面应超出盛药器顶面,在导流管上部、低于盛药器顶面处,沿圆周上开有至少两个与盛药器内腔相通的孔,导流管上端,开有纵向通槽,槽深不小于15mm,在盛药器的外壁上,有与其内腔相通的网状小孔,孔径为1~5mm,盛药器的底面,设置有至少三根向下凸出的、均布的径向支承块[5],盛药器顶面,应低于烧杯顶面,烧杯内径与盛药器内径差应大于5mm,盛药器顶盖的中部有一孔,以套盖在盛药器顶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煎熬器,其特征在于盛药器内径与导流管下端大径比为3∶1,导流管上、下内径比为1∶2,导流管顶面超出盛药器顶面不小于15mm,盛药器顶面应低于烧杯顶面不小于10mm。
专利摘要一种中药煎熬器,包括烧杯、套装在烧杯内的盛药器、盛药器顶盖、手柄。盛药器底面的中部有向上延伸、下大上小的导流管,其顶面高于盛药器顶面,中部低于盛药器顶面处、沿圆周有至少两个与盛药器内腔相通的孔,上端开有纵向通槽。盛药器的外壁上,有与内腔相通的网状小孔,其底面上有至少三根向下凸出的、均布的径向支承块,盛药器顶面低于烧杯顶面,顶盖中部有孔,套盖在盛药器顶面上。避免了药液外溢及药物的粘底烧糊。防止了烫伤事故的发生。
文档编号A61J3/00GK2230162SQ9523692
公开日1996年7月3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2日
发明者张升铭 申请人:张升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