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17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置入椎体间起到既支撑,又固定,同时可以植骨的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
随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严重的腰椎退行性改变一椎管狭窄,脊椎间不稳定及椎间盘老化退变或摘除术后椎间隙狭窄等所致神经根受压的病例逐渐增多,表现为腰痛、双下肢疼痛、麻木,或间隙跛行、或行走困难等。传统的手术,为了保持腰椎的稳定性,不能作到彻底的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往往残留症状。近十余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内固定器,可在彻底减压的基础上,辅以前路椎体间或(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以重建脊柱稳定性,但其手术难度、创伤大,耗时长,费用昂贵,且严重影响腰段脊柱活动。近年来国外应用的椎体间融合器,为空心圆柱状结构,可旋转平置入椎体间隙,左右各一,起到负载和稳定作用,其内可植骨,但其操作过程中破坏了椎体终板(主要负载),可以出现因固定器的强度大于椎体松质骨强度而压入椎体骨质内,椎间盘与椎间孔再现狭窄或固定器松动、移位、滑出,致其负载能力减弱等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旨在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具有支撑、固定、植骨三重作用,降低了手术费用,减少了手术创伤,提高了手术疗效,且手术操作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器,螺钉,其特征在于支撑器呈“U”字形槽,两前端呈圆弧形,底部开有斜行螺钉孔,螺钉孔有2个,螺钉位于螺钉孔中,螺钉与支撑器底部的夹角为45-50度,支撑器的高度为6-12毫米。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椎体间支撑,植骨与固定手术时,结合使用的手术器械还包括椎间隙扩大器,软骨刮匙,终板钻孔维,支撑器夹持及击入器,手术特点如下1、手术中只刮去椎体软骨层,不破坏终板,负载力强(两侧共4个垂直板支撑)。
2、在终板上打一排骨孔,以利生骨。
3、植骨块和上、下终板紧密接触。髂骨块嵌入支撑器后,可按其形态修整而成一整体,表面可作到平整。
4、支撑器背面作两个螺钉孔道,斜行用螺钉拧入上、下椎体,同时进行内固定,并防止其松动,滑移,(椎间隙高度较低者,可只用一孔道、一螺钉)。
本实用新型集支撑、固定、植骨三重作用于一体,手术费用低,创伤少,疗效高,操作方便,是全新概念的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
下面给出本实用新型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器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螺钉拧入支撑器的正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器1,螺钉2,其特征在于支撑器1呈“U”字形槽,两前端呈圆弧形,底部开有斜行螺钉孔3,螺钉孔3有2个,螺钉2位于螺钉孔3中,螺钉2与支撑器1底部的夹角为45-50度。其具体参数支撑器长20毫米,高10毫米,宽9毫米,前端厚度为2毫米,底部厚度4毫米,支撑器的“U”字形槽嵌入髂骨。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椎体间支撑,植骨与固定手术时,结合使用的手术器的器械,还包括椎间隙扩大器,软骨刮匙,终板钻孔锥,支撑器夹持及击入器,手术特点如下1、手术中只刮去椎体软骨层,不破坏终板,负载力强(两侧共4个垂直板支撑)。
2、在终板上打一排骨孔,以利生骨。
3、植骨块和上、下终板紧密接触。髂骨块嵌入支撑器后,可按其形态修整而成一整体,表面可作到平整。
4、支撑器背面作两个螺钉孔道,斜行用螺钉拧入上、下椎体,同时进行内固定,并防止其松动,滑移,(椎间隙高度较低者,可只用一孔道、一螺钉)。
本实用新型集支撑、固定、植骨三重作用于一体,手术费用低,创伤少,疗效高,操作方便,是全新概念的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
权利要求1.一种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包括支撑器(1),螺钉(2),其特征在于支撑器(1)呈“U”字形槽,两前端呈圆弧形,底部开有斜行螺钉孔(3),螺钉孔(3)有2个,螺钉(2)位于螺钉孔(3)中,螺钉(2)与支撑器(1)底部的夹角为45-5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椎体间支撑植骨固定器,包括支撑器,螺钉,其特征在于:支撑器呈“U”字形槽,底部开有2个斜行螺钉孔,螺钉与支撑器底部的夹角为45—50度。本实用新型具有支撑、固定、植骨三重作用,手术费用低,减少了手术创伤,操作更方便。
文档编号A61B17/70GK2392505SQ99241658
公开日2000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25日
发明者饶书城 申请人:成都市友谊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