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汤剂,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
【背景技术】
[0002]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较多。本病目前尚未明确病因,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颅底肿瘤、脑干梗塞等累及三叉神经髓内通道有关,少数病人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常由触摩、风冷刺激等因素诱发,每次发作数秒或1-2 min,病情逐渐加重。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目前尚缺少公认安全有效的药物。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有助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显著功效,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野罂粟6份、两面针6份、八角香兰12份、生石膏30份、南千斤藤3份、黄球花9份、米醋9份、长序岩豆树3份、野孜然10份、胡桐泪6份、装饰卷柏5份、甘草10份、浆果乌桕5份、野刀豆6份、烟草6份、破壁松花粉6份。
[0004]每日I剂,水煎取汁。2个月为I疗程,一般连续服用1-3个疗程。
[0005]本发明各中药成份的药理分析如下:
野罂粟【来源】为罂粟科植物野罂粟的果实、果壳或带花的全草。【性味】酸微苦涩。【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定喘,止泻。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久咳,喘息,泻痢,便血,遗精,月经痛,白带,脱肛,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痛。
[0006]两面针【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干燥根。【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
[0007]八角香兰【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香子含笑的种子。【性味】味微麻,气香,性平。【功能主治】健胃消食,行气消胀,通气止痛,止呕。主治食物中毒,脘腹胀痛,食积腹胀,腹痛腹湾,小儿腹胀,夜啼。
[0008]生石膏【来源】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04.2H20),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性味】甘、辛,大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0009]南千斤藤【来源】为防已科植物桐叶千斤藤的块根。【性味】味苦、麻,性凉。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镇静安神。主治胃脘痛,腹部包块,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失眠多梦。
[0010]黄球花【来源】为豆科植物大叶球花豆的根皮和叶。【性味】味苦、湿,气臭,性凉。【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敛疮排脓。主治牙痛,腮腺、颂下淋巴结肿痛,疔疮痈疖脓肿。
[0011]米醋【来源】以米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化学成份】醋的一般组成为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还元糖。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甲醛、乙缩醛、乙酸(含量3?5% )、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功能主治】散瘀,止血,解毒,杀虫。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
[0012]长序岩豆树【来源】为豆科植物思茅崖豆的根和叶。【性味】味甘、微麻。性平。【功能主治】除风利水,通气止痛。主洽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跌打损伤。
[0013]野孜然【来源】为伞科植物野孜然的种子。【性味】三级干热,味辛。【功能主治】生干生热,强筋健肌,除癫消癔,祛寒止痛,温肺止咳,燥湿化痰,利尿排石,祛风止痒,化瘀祛斑。主治湿热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瘫痪,肌肉松弛症,癫痫,癔病,髓关节痛,大小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寒性咳嗽,湿性痰多,肾结石,头癣,皮肤瘙痒,各种斑疣等。
[0014]胡桐泪【来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的物质。【性味】三级干热,味咸。【功能主治】生干生热,祛寒消食,散气止痛,热身壮阳,化痰止咳,燥湿生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胃寒食积,肠纹腹痛,身寒阳疾,痰多咳嗽,多汗湿疹,白癜风等。
[0015]装饰卷柏【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装饰卷柏的全草。【归经】胃;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主肝炎;胆囊炎;痢疾;肠炎;肺痈;风湿性关节炎;烫火伤。
[0016]甘草【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性味】甘,平。【归经】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0017]浆果乌桕【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浆果乌桕的根。【性味】味微涩,性平。【功能主治】调补四塔,调经活血,补土健胃,行气止痛。主治体质虚弱多病,乏力,月经尖调,痛经,经闭,脘腹胀痛,不思饮食。
[0018]野刀豆【来源】豆科植物野刀豆的种子和根。【性味】味甜。性平。入四塔。【功能主治】调补四塔,清火解毒,杀虫止痒。主治体质虚弱多病,乏力,不思饮食,失眠,疔疮痈疖脓肿,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
[0019]烟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烟草的叶。【性味】味辛;性温;有毒。【功能主治】行气止痛;燥湿;消肿;解毒杀虫。主食滞饱胀;气结疼痛;关节痹痛;痈疽;疔疮;疥癣;湿疹;毒蛇咬伤;扭挫伤。
[0020]破壁松花粉【来源】药材基源:松花粉是松树花蕊的精细胞,又名松黄,是采自我国乡土树种松科植物马尾松的纯净、干燥花粉。【功能主治】含有生命体所需的全部活性营养成份,其中包括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酶与辅酶、核酸、单糖、多糖等,总含量达200余种。另外松花粉中还含有近百种酶、生物素、核酸、纤维素、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物质、芦丁等活性物质。
[002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药制剂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治愈率极高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并可预防相关并发症。本发明组方中药材之间讲究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就本发明而言,所列药材的组合,既不是药材之间简单的堆砌,也不是同类药效的相加,而是有一定的配伍原则的配方药材之间配伍严谨,不仅充分利用药物配伍后所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且避免了药物作用的互相拮杭而抵销或消弱原有的功效,更加注意选用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烈性或毒副作用的药物配伍应用,坚决避免了药物相互配伍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米醋与野刀豆、浆果乌桕可舒经活络,通过科学配伍,不仅在病情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本发明不仅能有效组织实施合理医治,而且对于防止疾病传变、内侵脏腑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在临床运用上很有价值。
[0022]2、本发明中药制剂选用优质中药材制成,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符合中医药及现代医学研究理论,并利用现代医药制药技术制成,安全无毒副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称取:野罂粟6g、两面针6g、八角香兰12g、生石膏30g、南千斤藤3g、黄球花9g、米醋9g、长序岩豆树3g、野孜然10g、胡桐泪6g、装饰卷柏5g、甘草10g、楽果乌桕5g、野刀豆6g、烟草6g、破壁松花粉6g。
[0024]制备方法为:将上述药材加水1000ml,加热煮沸后文火煎煮至药液浓缩为250ml,捞渣成汤剂,内服,一日一剂。
[0025]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
选择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临床观察,临床症状均符合三叉神经痛诊治标准。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的病程、症状轻重程度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0026]2、药物选择: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得的中药汤剂,内服,一日一剂。2个月为I疗程,一般连续服用1-3个疗程。
[0027]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疗程同治疗组。
[0028]连续冶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
[0029]3、疗效判定:
(I)基本痊愈:症状消失,随访I年疼痛未再发作。
[0030](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疼痛程度减轻,疼痛诱发机率下降。
[0031](3)未愈:病情无改善。
[0032]4、结果:
选用本发明实施例1中药汤剂的治疗组中,基本痊愈36例,好转7例,未愈O例,基本痊愈率83.7%,总有效率100%。
[0033]对照组中基本痊愈14例,好转16例,未愈13例,基本痊愈率32.5%,总有效率69.7%。
[0034]以上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0035]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主权项】
1.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野罂粟6份、两面针6份、八角香兰12份、生石膏30份、南千斤藤3份、黄球花9份、米醋9份、长序岩豆树3份、野孜然10份、胡桐泪6份、装饰卷柏5份、甘草10份、浆果乌桕5份、野刀豆6份、烟草6份、破壁松花粉6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药物,由以下重量配比的中药材制备而成:野罂粟6份、两针6份、八角香兰12份、生石膏30份、南千斤藤3份、黄球花9份、米醋9份、长序岩豆树3份、野孜然10份、胡桐泪6份、装饰卷柏5份、甘草10份、浆果乌桕5份、野刀豆6份、烟草6份、破壁松花粉6份。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显著功效,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IPC分类】A61K31/19, A61K36/81, A61K33/06, A61P25/02
【公开号】CN105012512
【申请号】CN201510511880
【发明人】金思思
【申请人】金思思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