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12549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迀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多采用激素,无法稳定控制,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见效迟缓;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狼疮患者长期经受皮肤损害,关节病变,心脏、呼吸系统也会受到损害。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生地黄9-10、川牛膝3-4、女贞叶2-4、半枝莲5-7、桑寄生4-5、牛蒡子8-10、大青叶2_4、苦皮树5_6、北豆根3_5、马蹄香2-4、臭梧桐叶5-8、棕榈皮4-5、白花蛇舌草2-4、匐地风毛菊1_3、黄藤叶2_4、花红叶1-2和黄毛耳草4-5。
[0005]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生地黄9.5、川牛膝3.5、女贞叶3、半枝莲6、桑寄生4.5、牛蒡子9、大青叶3、苦皮树5.5、北豆根4、马蹄香3、臭梧桐叶6.5、棕榈皮4.5、白花蛇舌草3、匐地风毛菊2、黄藤叶3、花红叶1.5和黄毛耳草4.5。
[0006]匐地风毛菊为菊科植物匐地风毛菊的全草;黄藤叶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叶片;花红叶为蔷薇科植物花红的叶;黄毛耳草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黄毛耳草的全草。
[0007]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后混合均匀,过80-120目筛;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熔融状态的蜂蜡,搅拌均匀,制成稠膏,每日涂敷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即可治愈。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祛瘀凉血,清热解毒,扶正驱邪之功效,且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生地黄9.5、川牛膝3.5、女贞叶3、半枝莲6、桑寄生4.5、牛蒡子9、大青叶3、苦皮树5.5、北豆根4、马蹄香3、臭梧桐叶6.5、棕榈皮4.5、白花蛇舌草3、匐地风毛菊2、黄藤叶3、花红叶1.5和黄毛耳草4.5。
[0010]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后混合均匀,过80-120目筛;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熔融状态的蜂蜡,搅拌均匀,制成稠膏,每日涂敷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2-4个疗程即可治愈。
[0011]典型病例:
病例1、楚某,女,24岁,胸前及背部有不同形状的红斑,形状环形红斑、蝶形红斑等,伴有关节痛、关节炎等症状,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两个疗程后,关节疼痛消失,红斑、疼痛减轻,继续涂敷三个疗程后,红斑消失,皮肤恢复如初。
[0012]病例2、钱某,女,58岁,面部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半年,受累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水等症状,多方治疗无效,后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十余天,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两个疗程,治愈,皮肤恢复正常。
[0013]病例3、允某,女,35岁,颈项、耳廓及前胸有不规则形红斑,形状有环形红斑;患者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两个疗程后,红斑减轻,继续涂敷三个疗程后,治愈,至今未复发。
【主权项】
1.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生地黄9-10、川牛膝3-4、女贞叶2-4、半枝莲5-7、桑寄生4_5、牛蒡子8_10、大青叶2_4、苦皮树5_6、北?根3_5、马蹄香2_4、臭梧桐叶5_8、掠桐皮4_5、白花蛇舌草2_4、匍地风毛菊1_3、黄藤叶2-4、花红叶1-2和黄毛耳草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生地黄9.5、川牛膝3.5、女贞叶3、半枝莲6、桑寄生4.5、牛蒡子9、大青叶3、苦皮树5.5、北豆根4、马蹄香3、臭梧桐叶6.5、棕榈皮4.5、白花蛇舌草3、匐地风毛菊2、黄藤叶3、花红叶1.5和黄毛耳草4.5。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生地黄9-10、川牛膝3-4、女贞叶2-4、半枝莲5-7、桑寄生4-5、牛蒡子8-10、大青叶2-4、苦皮树5-6、北豆根3-5、马蹄香2-4、臭梧桐叶5-8、棕榈皮4-5、白花蛇舌草2-4、匐地风毛菊1-3、黄藤叶2-4、花红叶1-2和黄毛耳草4-5;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祛瘀凉血,清热解毒,扶正驱邪之功效,且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之功,临床上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IPC分类】A61K36/889, A61P37/02
【公开号】CN105031120
【申请号】CN201510353877
【发明人】董良清
【申请人】当涂县科辉商贸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