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按摩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详细地讲是属于通过按摩治疗颈椎病的按摩器。
【背景技术】
[0002]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统计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曾因颈椎病症状就医的患者比例高达88.92%,并且在许多年轻人中也有不少颈椎病例(《医药养生保健报》2015.4.20报道)。颈椎病通过按摩具有良好的疗效,按摩手法是以力为基础,按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根据手法力的方向分类共有以下几种:1.垂直按压力,2.平面摩擦力,3.振动力,4.用双手或两指同时相对施力的对称合力。按摩疗法根据“以痛为腧”的理论,在颈椎部肌肉僵硬疼痛处,采用对称合力的挤拧疗法,通过滑动摩擦放松肌肉、活血化瘀,可达到解痉止痛的目的。挤法是用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用力向中间进行挤捏动作,拧法是将两个手指张开如钳状,挟起治疗部位的皮肤肌肉做反复扭提的动作,临床上拧法因常与拧法配合应用,是将垂直按压力与平面摩擦力同时相对用力的对称合力,故民间又有“挤拧疗法”之别名,本法刺激量较强,主要适用于头面、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处。参见《中国推拿手法学》,李业甫主编,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年6月第I版(87-89页)。
[0003]为了提高按摩作用力度和降低人工按摩劳动强度,现有技术设计了许多种机械按摩器,如市面上常见的腰背部按摩器、颈部按摩器,《药物按摩治疗器》ZL99222239.7,均是采用两个半圆按摩头,对称用力通过按扭进行按摩,但是按摩疗效很低,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技术半圆摩擦头均是光滑表面,在转动中不能压紧按摩体表产生打滑,不能带动皮下肌肉运动产生挤拧作用,是平动作用力为主的滚动摩擦,作用力显著小于向下作用力为主的滑动摩擦,而挤拧疗法是滑动摩擦力。
[0004]2、现有技术中两个半圆摩擦头中间存在空间距离,导致旋转运动幅度大,使向下按压的力量小,虽然按摩力度很大,但由于按摩面积大,导致按摩强度并不大。如人工按摩拧法中,两手指是紧靠在一起对称作用力拧紧的,按摩面积小、按摩强度大。
[0005]综上所述:在对颈椎按摩中,现有技术按摩器不能提高按摩疗效和代替人工按摩。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按摩器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对称并排紧密相连的双半圆按摩头,通过减少两个半圆摩擦头中间距离,减小旋转运动幅度和按摩面积,从而加大按摩强度;双半圆摩擦头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既能显著提高按压强度,又能带动皮下肌肉运动产生挤拧作用。本发明中按压力与摩擦力结合一体的对称合力双半圆摩擦头与振动按摩头和药物外用相结合,可以达到显著提高颈椎病按摩疗效和代替人工按摩的目的。
[0007]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的:一种颈椎按摩器,它是由双半圆摩擦头、振动按摩头、药布、固定套、开关、装有电机的机壳、手握调节杆组成,它的特征在于:双半圆摩擦头的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与高度相同,对称并排紧密相连中间没有空隙,双半圆摩擦头直径与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相同,双半圆摩擦头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机壳内固定安装有多个双半圆摩擦头和震动按摩头。两个双半圆摩擦头中间没有空隙绕转动运动幅度小,向下按压力度大,提高对肌肉挤拧扭动作用,双半圆摩擦头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可加大压紧作用,防止在绕转运动中产生打滑现象。振动按摩头是现有技术产品,可采用电机振动和电磁振动,通过导线与开关联接,在底部装有压力弹簧,以保证振动按摩头压紧按摩体表部位,振动按摩头与双半圆摩擦头高度相同,涂有活血化瘀外用药液的药布盖在双半圆摩擦头上,固定套与机壳配合固定药布,开关进行调节、控制正反方向转动。
[0008]装有电机的机壳是现有技术,参照《脏腑疾病治疗器》ZL95112106.5,机壳内装有电机,启动开关后电机转动,经两极变速后转速降低,扭矩传给主动齿轮轴,齿轮轴通过咬合的齿轮带动4个工作齿轮轴转动,工作齿轮轴前部有按摩头,有4个按摩头同时转动,按摩头后面安装弹簧,以改善按摩头与人体的硬性接触。手握调节杆是现有技术,它是将调节杆分成两段,分别相接其两端,相接处可拆卸,参见《脑血管病按摩仪》ZL94225696.4,手握调节杆与机壳固定,患者手握调节杆控制颈椎按摩器,可对颈肩部位进行按摩。颈椎按摩器低速转动为150转/分钟、压力为2公斤/平方厘米,主要是带动皮下肌肉运动放松;高速为600转/分钟、压力为0.5公斤/平方厘米,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摩擦生热与透皮给药。两种转动方式可交替作用,进行正反方向转动可对僵硬肌肉进行反复扭动,与现有技术按压为主的按摩器和摩擦力为主的按摩器不同,本发明是按压为主和摩擦为主两种功能方式同时存在、交替作用。
[0009]挤拧按摩是一种与按压与摩擦对称相结合的作用力,摩擦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平行的相互作用力,其中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于滚动摩擦力。在人体生理范围内,皮肤伸长率为40%,若超出以上范围,组织将屈服而破坏,如果半圆摩擦头压紧吸定面积圆直径为5厘米,那么5X1.4=7,它的吸定揉动面积圆直径是7厘米,旋转半径是3.5厘米,半圆摩擦头直径5厘米大于旋转半径3.5厘米,可以压紧吸定体表产生静摩擦并保护皮肤不损伤。所以半圆摩擦头直径大于旋转半径可以产生静摩擦,本发明中半圆摩擦头直径与旋转半径相同,不能吸定按摩体表产生静摩擦,但可压紧摩擦体表产生最大滑动摩擦力,两个相同半圆摩擦头中间没有空隙对称紧密相连在一起转动,可以显著提高挤拧按摩作用力度。在相同按压力度下,摩擦头转动幅度越小、按摩面积越小,按摩强度就越大,现有技术中两个半圆摩擦头中间存在大的空间,不是紧密相连,导致转动按摩面积过大,按摩强度降低。滑动摩擦可以带动皮下肌肉组织运动,而现有技术中半圆摩擦头呈光滑表面,按压面积大、按压力度小,在转动中产生打滑现象,不能带动皮下组织肌肉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滚动摩擦,作用力小于滑动摩擦。
[0010]虽然现有技术按摩器在市场已经销售了数十年,但在目前按摩器技术资料中,未能查到两个半圆摩擦头中间距离大小与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描述,没有关于光滑半圆摩擦头与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资料。由于现有技术按摩器存在着设计原理方面的缺陷,不能对颈椎部僵硬肌肉进行放松肌肉、解痉止痛的按摩治疗。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消除现有技术设计原理缺陷,采用对称紧密联接双半圆摩擦头和在双半圆摩擦头上固定多条垂直筋状突起,显著提高了挤压力和摩擦力,可以对颈椎部僵硬肌肉进行放松肌肉、解痉止痛的按摩治疗,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按摩器存在的作用力度不足问题,是现有领域技术人员难以预料的。
[0011]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颈椎按摩器主视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颈椎按摩器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发明的图1所示颈椎按摩器中:1是双半圆摩擦头,2是振动按摩头,3是药布,4是固定套,5是开关,6是装有电机的机壳;图2是图1所示颈椎按摩器A向视图。
[0015]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施的:一种颈椎按摩器,它是由双半圆摩擦头、振动按摩头、药布、固定套、开关、装有电机的机壳、手握调节杆组成,它的特征在于:双半圆摩擦头(I)的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与高度相同,对称并排紧密相连中间没有空隙,双半圆摩擦头
(I)直径与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相同,双半圆摩擦头(I)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机壳
(6)内固定安装有多个双半圆摩擦头(I)和振动按摩头(2)。双半圆摩擦头(I)绕转运动幅度小,可以在转动中加大向下按压力度,对肌肉组织挤拧扭动作用;双半圆摩擦头(I)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可加大压紧作用,防止在绕转运动中产生打滑现象;振动作用于劲椎部位,可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以利于在按摩作用下自行复位,振动按摩头(2)是现有技术产品,可采用电机振动或电磁振动,通过导线与开关(5 )联接,在底部装有压力弹簧,以保证振动按摩头(2)压紧按摩体表部位;将涂有活血化瘀外用药液的药布(3)盖在双半圆摩擦头(I)上,固定套(4)与机壳(6)配合固定药布(3),开关(5)进行调速、控制正反方向转动。
[0016]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患者采用坐位,颈椎部位涂上活络油、红花油等外用药液,医者手握颈椎按摩器对患者颈椎部位进行挤拧式按摩,患者也可手握调节杆进行自我按摩。颈椎部药物按摩时间为5分钟,按摩结束后也可同时对颈椎周围肩背部进行按摩。
[0017]2、治疗为每日一次,每疗程15次。
[0018]本发明的实施例:
采用本发明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示感觉舒适、乐于接受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颈椎部疼痛显著减轻,普遍反映比人工按摩作用力度大、效果好。
【主权项】
1.一种颈椎按摩器,它是由双半圆摩擦头、振动按摩头、药布、固定套、开关、装有电机的机壳、手握调节杆组成,它的特征在于:双半圆摩擦头(I)的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与高度相同,对称并排紧密相连中间没有空隙,双半圆摩擦头(I)直径与两个半圆摩擦头直径相同,双半圆摩擦头(I)上固定有多条垂直筋状突起,机壳¢)内固定安装有多个双半圆摩擦头(I)和振动按摩头(2)。
【专利摘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颈部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忍受,按摩治疗颈椎病疗效较好,但人工按摩劳动强度高、疗效低,现有技术按摩器存在挤压力与摩擦力不足,不能对颈椎病产生明显疗效。本发明颈椎按摩器是由双半圆摩擦头、振动按摩头、药布、固定套、机壳等组成,采用挤压按摩与拧扭按摩对称合力,即按摩中的挤拧疗法,显著提高按压力度和摩擦力度,对患者颈椎部进行放松肌肉、活血化瘀、解痉止痛按摩治疗。颈椎按摩器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对颈椎病按摩取得了显著效果。
【IPC分类】A61H15/00, A61H23/02
【公开号】CN105147510
【申请号】CN201510420423
【发明人】李安, 杜静, 严航, 邢锐, 魏莉莉, 李炳亮, 李复生, 杨晓梅
【申请人】杜静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