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496762阅读:1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0003]
【背景技术】
[0004]日常生活中,擦伤、割伤、划伤等情况经常出现,这些伤口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会拖延伤口的愈合速度,而且伤口感染、发炎等问题极易发生,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严重影响伤口愈合速度;现有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及组合物大多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虽然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但是存在对伤口刺激性较大、涂布不方便、伤口愈合后容易留下疤痕等问题,尤其在比较明显的部位,疤痕的存在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种种不便。
[0005]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柏8-10、王不留行4-6、丹参2-4、黄药子6-8、黄连8-10、白芨5-7、丹皮2_4、地榆叶6_8、制乳香4_5、空心莲子草2_4、五倍子6-8、黄芩2-4、虎杖1-3、地骨皮6-7、刘寄奴3_5、藕节2_4、没药6_8、川芎4_5、血竭2-4、柳叶菜2-3和韭菜莲2-4。
[0008]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柏9、王不留行5、丹参3、黄药子7、黄连9、白芨6、丹皮3、地榆叶7、制乳香4.5、空心莲子草3、五倍子7、黄芩3、虎杖2、地骨皮6.5、刘寄奴4、藕节3、没药7、川芎4.5、血竭3、柳叶菜2.5和韭菜莲3。
[0009]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后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合均匀,涂覆于患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即可治愈。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配方中各组分配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能与皮肤紧密结合,起到消炎、抑菌、止血的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还具有修复创面、淡化瘢痕的作用,还具有滋养肌肤、祛疤、美容的作用。
[00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1: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黄柏9、王不留行5、丹参3、黄药子7、黄连9、白芨6、丹皮3、地榆叶7、制乳香4.5、空心莲子草3、五倍子7、黄芩3、虎杖2、地骨皮6.5、刘寄奴4、藕节3、没药7、川芎4.5、血竭3、柳叶菜2.5和韭菜莲3。
[0013]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然后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搅拌混合均匀,涂覆于患处,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一般3-4个疗程即可治愈。
[0014]典型病例:
病例1、毛某,女,49岁,腿部擦伤骨折,患处皮肤破损,有少量鲜血流出,涂覆普通外科药物治疗几日,不见起效,后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覆一个疗程后,伤口明显愈合,疼痛明显减轻,后继续使用2个疗程,伤口完全愈合,无任何不适感。
[0015]病例2、张某,男,35岁,手部被开水烫伤,疼痛难忍,烫伤处皮肤溃烂,伤口化脓,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连续涂覆十余天后,伤口明显愈合,后继续涂覆两个疗程后,伤口完全治愈。
[0016]病例3、周某,女,31岁,剖腹产生育一子,产后腹部伤口有疼痛感,伤口愈合慢,后涂覆本发明的外用中药,使用两个疗程伤口愈合,继续使用至两个疗程伤口无疤痕残留,治愈。
【主权项】
1.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柏8-10、王不留行4-6、丹参2-4、黄药子6-8、黄连8-10、白芨5-7、丹皮2-4、地榆叶6_8、制乳香4_5、空心莲子草2-4、五倍子6-8、黄芩2-4、虎杖1-3、地骨皮6_7、刘寄奴3_5、藕节2_4、没药6_8、川芎4-5、血竭2-4、柳叶菜2-3和韭菜莲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柏9、王不留行5、丹参3、黄药子7、黄连9、白芨6、丹皮3、地榆叶7、制乳香4.5、空心莲子草3、五倍子7、黄芩3、虎杖2、地骨皮6.5、刘寄奴4、藕节3、没药7、川芎4.5、血竭3、柳叶菜2.5和韭菜莲3。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柏8-10、王不留行4-6、丹参2-4、黄药子6-8、黄连8-10、白芨5-7、丹皮2-4、地榆叶6-8、制乳香4-5、空心莲子草2-4、五倍子6-8、黄芩2-4、虎杖1-3、地骨皮6-7、刘寄奴3-5、藕节2-4、没药6-8、川芎4-5、血竭2-4、柳叶菜2-3和韭菜莲2-4;本发明的配方中各组分配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能与皮肤紧密结合,起到消炎、抑菌、止血的作用;在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还具有修复创面、淡化瘢痕的作用,还具有滋养肌肤、祛疤、美容的作用。
【IPC分类】A61P17/02, A61K36/898, A61K35/64, A61P7/04
【公开号】CN105250693
【申请号】CN201510696615
【发明人】丁大位
【申请人】丁大位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