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属于中药领域。
[0003]
【背景技术】
[0004]胆道蛔虫病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的学龄儿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目前治疗胆道蛔虫病一般是目前靠西药,副作用大,依赖性强,导致药量越来越大,造成恶性循环;现在大多使用西医方法治疗,不能去根,容易反复。
[0005]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
[0007]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芪15-20、太子参5-6、苍术2-4、莱菔子6-8、墨旱莲3-5、牡蛎6-8、向日葵叶2-4、肉桂10-12、神曲4_6、续断2_4、桑螵蛸6-8、野菊花10-15、桔梗10-15、芍药4-5、片姜黄8-10、皂角刺2-4、柴胡5-7、炒枳实2-4、树火麻2-4、黄花蒿子2-5。
[0008]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芪18、太子参5.5、苍术3、莱菔子7、墨旱莲4、牡蛎7、向日葵叶3、肉桂11、神曲5、续断3、桑螵蛸7、野菊花12、桔梗12、芍药4.5、片姜黄9、皂角刺3、柴胡6、炒枳实3、树火麻3、黄花蒿子3。
[0009]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将蛔虫排尽。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组方简单,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止痛、疏肝理气、清热利胆的功效,能有效地治疗肠道蛔虫病。
[0011]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1: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黄芪18、太子参5.5、苍术3、莱菔子7、墨旱莲4、牡蛎7、向日葵叶3、肉桂11、神曲5、续断3、桑螵蛸7、野菊花12、桔梗12、芍药4.5、片姜黄9、皂角刺3、柴胡6、炒枳实3、树火麻3、黄花蒿子3。
[0013]用量及用法: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一周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将蛔虫排尽。
[0014]典型病例:
病例1:赵某,男,4岁半,近日上腹部剧痛,呈阵发性疼痛,无呕吐,大便中有数条蛔虫排出,脉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服用西药一周,疼痛稍缓解,但效果不明显,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两个疗程后,腹痛完全消失,蛔虫排尽,痊愈。
[0015]病例2:张某,男,5岁,患有胆道蛔虫病数周,近日上腹剧痛加重,无呕吐,伴发热,畏寒,乏力,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脉沉弦滑,舌苔薄白,舌质淡,曾用西药治疗数日,疼痛稍有缓解,有少量蛔虫排出,但不得根治,后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2剂后,腹痛明显减轻,大便中有蛔虫排出,后继续服用两个疗程以巩固疗效,诸症全消,治愈。
[0016]病例3:周某,女,8岁,右上腹部疼痛一周,伴有恶心、呕吐,时发时止,大便中有蛔虫,西医诊断为胆道蛔虫病,服用本发明的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五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蛔虫基本排出,后继续服用两个疗程后,疼痛未见复发,病愈。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芪15-20、太子参5-6、苍术2-4、莱菔子6-8、墨旱莲3-5、牡蛎6_8、向日葵叶2_4、肉桂10-12、神曲.4-6、续断2-4、桑螵蛸6-8、野菊花10-15、桔梗10-15、芍药4-5、片姜黄8-10、皂角刺2-4、柴胡5-7、炒枳实2-4、树火麻2-4、黄花蒿子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芪18、太子参5.5、苍术3、莱菔子7、墨旱莲4、牡蛎7、向日葵叶3、肉桂11、神曲5、续断3、桑螵蛸7、野菊花12、桔梗12、芍药4.5、片姜黄9、皂角刺3、柴胡6、炒枳实3、树火麻.3、黄花蒿子3。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中药汤剂,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黄芪15-20、太子参5-6、苍术2-4、莱菔子6-8、墨旱莲3-5、牡蛎6-8、向日葵叶2-4、肉桂10-12、神曲4-6、续断2-4、桑螵蛸6-8、野菊花10-15、桔梗10-15、芍药4-5、片姜黄8-10、皂角刺2-4、柴胡5-7、炒枳实2-4、树火麻2-4、黄花蒿子2-5;本发明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组方简单,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止痛、疏肝理气、清热利胆的功效,能有效地治疗肠道蛔虫病。
【IPC分类】A61P33/10, A61P1/16, A61K35/64, A61K36/9066, A61K35/618
【公开号】CN105250906
【申请号】CN201510696921
【发明人】丁大位
【申请人】丁大位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