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具体地说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
【背景技术】
[0002]颈椎病,又叫局部型颈椎病,影像学检查上不一定有表现,或者仅有有生理曲度的变化,但患者具有头部、肩部、颈部、背部的酸胀疼痛以及相应的压痛点,中医学理论将颈型颈椎病归入“骨痹”、“头风”、“项背强”的范围,在《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治疗颈椎病目前常用疗法有三种:一是物理方法,这种方法采用按摩、针灸、医疗器械牵引治疗等,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症状轻微的患者,且治后也容易复发;二是手术治疗,这种治疗费用高、风险大,治疗比较痛苦,患者难以接受;三是药物治疗,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现在中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治疗颈椎病见效快、治愈率高、不易复发,取得大多数患者的认可,采用中药外治的疗法受到关注。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技术不足,根据中医理论,通过数年的药物筛选和反复临床验证,提供一种配伍合理,药源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25-35g,桑寄生25-35g,草乌15-25g,独活15-20g,艾叶25-30g,皂角刺25-35g,檀香5-15g,桑叶25-35g,菟丝子25-35g,冰片5-15g,蜂蜡15-20g,麻油300_350g;制备方法:取檀香、冰片粉碎成最细粉备用;取草乌、独活、皂角刺、白芥子、艾叶、桑寄生、菟丝子放入沸麻油锅内,文火炸枯,捞出药渣,取蜂蜡热熔,加入油中继续熬15?20分钟,过滤后倾入容器,搅拌冷却至50°C左右,将檀香、冰片粉缓缓加入,搅拌至凉透成膏,取药膏均匀涂于摊布上制成膏药,每10克一贴。
[0005]本发明中的白芥子【性味】辛,温。【归经】入肺、胃经。【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草乌【性味】辛、苦,热【归经】归心、肝、脾、肾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主治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独活【性味】辛、苦,微温【归经】归肾、膀胱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手脚挛痛,慢性气管炎,头痛,齿痛等病症。艾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归经】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皂角刺【性味】温;辛;【归经】归肝、胃经。【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期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檀香【性味】温;辛。【归经】归脾、胃、心、肺经。【功能主治】行气温中,开胃止痛。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桑叶【性味】苦甘,寒。【归经】入肺、肝经。【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归经】肝;肾;脾经【功能主治】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冰片【性味】辛、苦,微寒。【归经】归心、脾、肺经。【功能主治】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蜂蜡【性味】味甘;淡;性平【归经】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解毒;生肌;止痢;止血;定痛。主治痈疽发背,溃疡为敛;急心痛;下痢脓血;久泻不止;胎动下血;遗精;带下。麻油【性味】甘,凉。【归经】:入手阳明经。【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0006]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项痹”也,故出现颈肩部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中药组合物中的白芥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强筋健骨,补肝益肾;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独活祛风除湿,痛痹止痛均为君药。艾叶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皂角刺散结;檀香散寒止痛;桑叶甘寒相合下气益阴,四者共为臣药。菟丝子滋补肝肾;冰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二者共为佐药。蜂蜡煎熬膏药药物凝固成半固态;麻油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煎熬膏药作为基质。诸药合用,温经理气,逐寒散结,滋补肝肾,对风寒湿痹引起的颈椎病疗效颇佳。
[0007]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使用方便。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91%。
[0008]【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25-35g,桑寄生25-35g,草乌15_25g,独活15_20g,艾叶25_30g,皂角刺25_35g,檀香5-15g,桑叶25-35g,菟丝子25-35g,冰片5_15g,蜂蜡15_20g,麻油300_350g ;制备方法:取檀香、冰片粉碎成最细粉备用;取草乌、独活、皂角、白芥子、艾叶、桑寄生、菟丝子放入沸麻油锅内,文火炸枯,捞出药渣,取蜂蜡热熔,加入油中继续熬15?20分钟,过滤后倾入容器,搅拌冷却至5(TC左右,将檀香、冰片粉缓缓加入,搅拌至凉透成膏,取药膏均匀涂于摊布上制成膏药,每10克一贴。
[0009]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30g,桑寄生30g,草乌20g,独活18g,艾叶30g,皂角刺30g,檀香10g,桑叶30g,菟丝子30g,冰片10g,蜂蜡18g,麻油300;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0]实施例3:—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25g,桑寄生25g,草乌15g,独活15g,艾叶25g,皂角刺25g,檀香5g,桑叶25g,菟丝子25g,冰片1g,蜂蜡15g,麻油300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1]实施例4: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35g,桑寄生35g,草乌25g,独活20g,艾叶30g,皂角刺35g,檀香15g,桑叶35g,菟丝子35g,冰片15g,蜂蜡20g,麻油350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0012]—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的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共治疗病人2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半年。所有患者均为颈肩部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
[0013]二、诊断标准:
1、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0014]2、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三、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0015]2、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0016]3、未愈:症状无改善。
[0017]四、治疗结果:外敷10天为一疗程,一般一到两个疗程症状好转,有效率91%。
[0018]五、典型病例:
1、黄某,男,43岁,教师。自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I年余,反复发作。近日又因长时间伏案工作而诱发。查体:颈部活动范围受限,颈部有明显的压痛点,用本发明中药膏一疗程诸症减轻,继用一疗程巩固治疗,避免颈部不良姿势等诱发因素,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避风寒。三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0019]2、张某,女,22岁,学生。自述患颈椎病三月余,睡眠质量差,查体:颈部活动范围受限,颈部有明显的压痛点,用本发明中药膏外敷两个疗程疼痛缓解,睡眠改善,继用一疗程巩固治疗,避免颈部不良姿势等诱发因素,加强颈部功能锻炼,避风寒,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25-35g,桑寄生25-35g,草乌15-25g,独活15-20g,艾叶25-30g,皂角刺25-35g,檀香5-15g,桑叶25-35g,菟丝子25-35g,冰片5_15g,蜂蜡15_20g,麻油300_350g ;制备方法:取檀香、冰片粉碎成最细粉备用;取草乌、独活、皂角、白芥子、艾叶、桑寄生、菟丝子放入沸麻油锅内,文火炸枯,捞出药渣,取蜂蜡热熔,加入油中继续熬15?20分钟,过滤后倾入容器,搅拌冷却至50°C左右,将檀香、冰片粉缓缓加入,搅拌至凉透成膏,取药膏均匀涂于摊布上制成膏药,每10克一贴。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中药膏,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的:白芥子25-35g,桑寄生25-35g,草乌15-25g,独活15-20g,艾叶25-30g,皂角刺25-35g,檀香5-15g,桑叶25-35g,菟丝子25-35g,冰片5-15g,蜂蜡15-20g,麻油300-350g;制成膏药。本发明研制的疼痛原始点中药贴疗法只需外敷中药贴,即可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具有无副作用、效果明确等特点。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使用方便。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91%。
【IPC分类】A61P29/00, A61P19/08, A61K9/70, A61K35/644, A61K31/045, A61K36/714
【公开号】CN105663292
【申请号】CN201610129544
【发明人】姜晓红
【申请人】姜晓红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