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药理疗电极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1528阅读:1059来源:国知局
导药理疗电极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极片,具体是一种固定在皮肤表面的通过靶向透药原理将药物导入患者皮肤从而吸收的中医定向透药技术,属于物理疗康复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中医定向透药技术,是继口服、注射之后的第三种临床给药方式。使用仪器,在特定电场力的作用下,对药物离子产生定向的推动力,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直接通过患处皮肤,更深入、更有效地进入人体,定向作用患者病灶。变全身用药为局部靶向用药,避免了全身用药对脏器的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是一种临床上很受追捧的治疗方式。
[0003]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导药电极片,也称简易凝胶电极片,多采用亲水高分子凝胶作为主要材料,借助凝胶的粘性,直接粘贴在患者皮肤之上,并使用治疗仪直接将电场施加于凝胶上,将凝胶中的药物成分导入患者皮肤。简易凝胶电极片虽然使用方便,但治疗效果欠佳。其效果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0004]1、使用简易凝胶电极片治疗,药物导入效果差,原因在于:
[0005]I)、简易凝胶电极片中,药物成分主要以固态颗粒形式存在,粒度较粗,皮肤渗透性较差,导致药物导入效果较差;
[0006]2)、简易凝胶电极片中,保有的水分较少,流动性较差,输送药物能力弱,导致药物导入效果较差;
[0007]3)、简易凝胶电极片中,保有的水分较少,导电性降低,导致药物导入强度降低。
[0008]2、使用简易凝胶电极片治疗,无加热治疗效果,原因在于:I)简易凝胶电极片结构简单,连接治疗仪后,只具有最基本的导电功能,无法产生合适的治疗温度。而合适的治疗温度,在中医透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0009]2)、合适的治疗温度,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张毛孔,使得药物更加容易渗透患处。此外,更可促进渗出物吸收和消肿,舒缓肌肉张力,对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起到镇痛作用。
[0010]3)、特定季节(例如冬季),凝胶表面较凉,治疗舒适度不高。
[0011]3、使用简易凝胶电极片治疗,无磁疗效果,原因在于:
[0012]简易凝胶电极片结构简单,连接治疗仪后,只具有最基本的导电功能,无法借助电场产生动态磁场,因而没有磁疗作用。而动态磁场可以影响人体电流分布、荷电微粒的运动、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产生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作用。

【发明内容】

[001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可更换药贴并重复使用的导药理疗电极片。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5]一种导药理疗电极片,包括由凝胶构成的电极基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基片的正面设置有一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药贴。
[0016]在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设置有一薄膜,在该薄膜上设置有穿透孔。
[0017]在所述薄膜的外侧还设置有一平板电极,该平板电极与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相对且平行。
[0018]所述凹槽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0019]所述凹槽的深度为电极基片厚度的1/3?2/3。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实用新型电极片在电极基片的正面增加一个用于放置药贴的凹槽,此凹槽内可放置药效更好的药贴且便于更换。电极基片负责承载药物成分,并利用正面(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一面)的凝胶粘性,将整个电极片快速固定至患者皮肤,药贴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并与皮肤表面接触,药量充足,渗透性加强。药物以液态方式存在,较固态药物颗粒渗透性强。药物未被凝胶包裹,进行药物导入时无阻力;药贴中,还可增加促渗剂,进一步增强皮肤渗透性;凹槽中,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药贴产品,增加了临床治疗的灵活性。正面新增的凹槽,可以放置不同种类的、药效更好的药贴产品,弥补了原有简易凝胶电极片含药量不足,导入效果较差的缺点。
[0022]2、本实用新型电极片在电极基片的背面增加带孔薄膜,薄膜上具有若干小的穿透孔。薄膜上的小穿透孔,可利用凝胶本身的粘性,将由凝胶制成的电极基片固定在由治疗仪上的硅橡硅胶平板电极上,共同作用于患处。
[0023]3、本实用新型电极片在薄膜的另一侧还可直接增加一个与治疗仪平板电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板电极,从而形成一个功能更加独立的一体化的电极片。治疗时,只需通过治疗仪在平板电极上通电即可,而无需通过薄膜将治疗仪的平板电极进行粘接,使用更加方便,治疗效果更好。平板电极通电后产生电场,将电极基片中药贴承载的药物成分导入患者皮肤病灶部位。同时,平板电极还负责产生热疗所需的热量,产生磁疗所需的磁场,透过电极基片送达患者治疗部位。电极基片与平板电极形成一个完整治疗系统的电极片,具有药物导入、热疗以及磁疗功能。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电极基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图3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电极基片;2、薄膜;3、平板电极;4、药贴;5、凹槽;6、穿透孔;7、电源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极片由凝胶制成的电极基片I构成,在电极基片I正面(与患者皮肤接触的一面)冲压或切割出所需尺寸的凹槽5,见图2所示。凹槽5的深度为电极基片I厚度的1/3?2/3。凹槽5形状不限,在本实例中凹槽的形状为椭圆,长短轴为6cm与4cm,在凹槽5内放置或固定用于治疗的药贴4,药贴4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湿敷剂药贴。
[0033]实施例二
[0034]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本实用新型电极片与治疗仪硅胶平板电极的固定,本实用新型电极片在电极基片I正面加工凹槽5的基础上,在电极基片I的背面还粘贴有一层薄膜2,其中薄膜2的尺寸符合凝胶电极片大小,尺寸为9cm X 6cm。在薄膜上切割或冲出小的穿透孔6,孔径大小为15mm,孔的数量根据薄膜的大小而定,在本实例中分4行,3列,共10个孔,参见图4。
[0035]实施例三
[0036]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极片由凝胶制成的电极基片I和硅胶制成的平板电极3构成,其中电极基片I和平板电极3之间可通过薄膜2进行连接固定。在电极基片I正面加工有放置药贴4的凹槽5。在电极片I的背面通过薄膜2与平板电极3固定成一个一体化的电极片,更方便了电极片的使用和治疗操作,治疗时,只需将电源接头7与治疗仪连接即可。
[0037]本实用新型电极片的工作原理为:
[0038]电极基片与平板电极共同作用于患处,形成完整治疗系统;
[0039]电极基片储存药物成分,并可快速固定于患处;
[0040]平板电极生成特定电场,提供药物导入、热疗、磁疗功能;药物导入所需的电场,热疗所需的热量,以及磁疗所需的磁场,都可以透过新电极片直接到达患者皮肤;
[0041]电极基片正面的凹槽,可放置药效更好的药贴;凹槽四周的凝胶,可以将电极片快速固定在患者皮肤处;凹槽内放置的药贴,提供更充足的药量,更快速的渗透速度,加强药物导入效果。
[0042]本实用新型电极片的使用过程如下:
[0043]1.使用者拆开电极片的封装;
[0044]2.将新电极片背面(带有有孔薄膜的一面),与治疗仪上平板电极相黏贴,形成治疗系统;
[0045]3.按需求,将药贴放置在新电极片正面的凹槽内;
[0046]4.将新电极片正面黏贴至患者皮肤处,固定整套系统;
[0047]5.开启治疗仪进行治疗;
[0048]治疗结束后,将治疗系统从患者皮肤上取下;随后,将新电极片从硅胶平板电极上取下。
【主权项】
1.一种导药理疗电极片,包括由凝胶构成的电极基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基片的正面设置有一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药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药理疗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设置有一薄膜,在该薄膜上设置有穿透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药理疗电极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薄膜的外侧还设置有一平板电极,该平板电极与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相对且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导药理疗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形状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导药理疗电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电极基片厚度的1/3?2/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药理疗电极片,包括由凝胶构成的电极基片,在所述电极基片的正面设置有一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药贴;在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设置有一薄膜,在该薄膜上设置有穿透孔;在所述薄膜的外侧还设置有一平板电极,该平板电极与所述电极基片的背面相对且平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极片在电极基片的正面增加一个用于放置药贴的凹槽,此凹槽内可放置药效更好的药贴且便于更换。电极基片负责承载药物成分,并利用正面的凝胶粘性,将整个电极片快速固定至患者皮肤,药贴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并与皮肤表面接触,药量充足,渗透性加强。弥补了原有简易凝胶电极片含药量不足,导入效果较差的缺点。
【IPC分类】A61N1-30, A61N2-00, A61F7-00
【公开号】CN204379984
【申请号】CN201420830206
【发明人】马韵, 邓芳芳
【申请人】马韵, 邓芳芳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