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科刨切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94162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科刨切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刨切刀,尤其是指一种外科刨切刀。
【背景技术】
[0002]鼻息肉、声带息肉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刨切刀可精细切除鼻部、咽喉部的病变,同时具有吸引功能保证了术野的清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种结构的刨切刀都是采用在钢性弯管的外壳内部内嵌入可旋转的软性刀芯,并且旋转的刀芯通过位于外壳前端的开孔对息肉进行刨。鼻窦球囊扩张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的微创技术,将一个小而柔软的球囊在鼻内镜引导下插入鼻窦通道,利用球囊的膨胀使因发炎而缩小或闭塞的的通道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或稍大一些,使空气顺利进入鼻窦,达到治疗的目的,对窦腔中病变组织治疗是该项技术的瓶颈。设计一种可弯曲调节的耳鼻咽喉刨切刀,克服传统的切割刀旋转角度及深度有限的缺点,通过耳鼻咽喉自然通道或通过鼻窦球囊扩张术扩大的鼻窦窦口清除鼻窦病变,将使耳鼻咽喉科手术向更加微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耳鼻咽喉刨切刀为硬性的结构,造成无法进行旋转调节外壳前端的工作位置从而带来手术操作不方便且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灵活且可弯曲调节的刨切刀,采用可弯曲调节的外壳结构,使刨切刀可随时适应手术中的操作需要,具有适应性好、调节方便和工作稳定的特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0005]—种外科刨切刀,包括可折弯调节的外壳和套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刀芯;所述外壳与刀芯的前端分别开有相对应的过孔和通孔,所述刀芯外接动力装置,在外壳内相对于外壳进行旋转;所述外壳可变形折弯,相应的,所述刀芯为软体结构。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壳的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为:所述外壳由多级可相互摆动的圆环连接而成,每两级圆环之间可进行角度调节,形成蛇管结构。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壳为柔性材料,外壳的折弯变形为弹性变形。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刀芯包括依次连接的刀体、连接轴和固定杆,形成三段式连接结构;所述刀体套接于外壳的前端,所述通孔设于刀体上。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刨切刀配套有工作镜管,工作时所述刨切刀套设于工作镜管内。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连接轴为钢索或钢丝绳。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刀芯在旋转时其通孔周期性地与外壳的过孔相连通,将进入通孔内的物体进行切割。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壳的壁上开有用于抽出通孔内物体的出口,所述出口与通孔连通,用于将物体吸入通孔,并将通孔内切割下来的物体抽出排掉。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固定杆的尾端设有插拔机构,其通过插拔机构外接动力装置;所述插拔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末端、另一端均匀开有至少两个插槽;所述刀芯通过插槽插接于所述动力装置上。
[001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动力装置为具有旋转动力输出的装置。
[0015]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形状为可变形折弯调节,在使用该结构外壳的刨切刀进行手术时,医生可随时通过手动折弯外壳对外壳的形状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外壳的前端的过孔进行位置调节,适应不同人群的耳鼻咽喉的尺寸差异,大大提高了刨切刀的使用性能,方便了医生的使用操作,提高了手术的效率,具有通用性高、使用方便和工作稳定的特点。
[0017]2、本实用新型的刨切刀在使用时,刨切刀沿着工作镜管送入人体内,其外壳在工作镜管的限制下,使得刨切刀的刀芯能在外壳内稳定地旋转对病变组织进行切割。并且在工作镜管的引导下,刨切刀能更好地定位病变组织的位置,以准确且快速地对病变组织进行切割和清除,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刨切刀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刨切刀的刀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参见图1,本实施例包括可折弯调节的外壳I和套设于所述外壳I内的刀芯2 ;所述外壳I与刀芯2的前端分别开有相对应的过孔11和通孔12,所述刀芯2外接动力装置,在外壳I内相对于外壳I进行旋转;所述外壳I为可变形折弯调节,相应的,所述刀芯2为软体结构。作为外壳I的具体结构,所述外壳I采用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折弯而固定成形;所述外壳I的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为:所述外壳I由多级可相互摆动的圆环连接而成,每两级圆环之间可进行角度调节,形成蛇管结构。在使用该结构外壳I的刨切刀进行手术时,医生可随时通过手动折弯外壳I对外壳I的形状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对外壳I的前端的过孔11进行位置调节,适应不同人群的耳鼻咽喉的尺寸差异,大大提高了刨切刀的使用性能,方便了医生的使用操作,具有提高手术的效率的特点。
[0024]如图2所示,所述刀芯2的软体结构为:所述刀芯2包括依次连接的刀体21、连接轴22和固定杆23,形成三段式连接结构;所述刀体21套接于外壳I的前端,所述通孔12设于刀体21上。所述连接轴22采用钢索钢丝绳,所述刀体21为刚性结构。在刨切刀工作时,动力通过固定杆23和连接轴22驱动刀体21进行旋转切割,既保持了刀芯2的柔性以适应外壳I的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的需要,又保证了刀体21进行切割所需要达到的硬度要求。
[0025]所述刀芯2在旋转时其通孔12周期性地与外壳I的过孔11相连通,将进入通孔12内的物体进行切割。为了及时地将刀体21所切割下来的病变组织排出外壳1,所述外壳I的壁上开有用于抽出通孔12内物体的出口,所述出口与通孔12连通,用于将物体吸入通孔12,并将通孔12内切割下来的物体抽出排掉。
[0026]所述刨切刀配套有工作镜管,工作时所述刨切刀套设于工作镜管内。所述工作镜管为柔性结构,能弯曲摆动。刨切切通过工作镜管伸入人体并到达病变组织。在工作镜管的限制下,刨切刀的刀芯能在外壳I内稳定地旋转对病变组织进行切割。
[0027]所述固定杆23的尾端设有插拔机构,其通过插拔机构外接动力装置;所述插拔机构包括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杆23的末端、另一端均匀开有至少两个插槽31 ;所述刀芯2通过插槽31插接于所述动力装置上。具体的,所述动力装置为具有旋转动力输出的装置。
[0028]实施例2
[0029]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于所述外壳的改进,所述外壳I为柔性材料,外壳I的折弯变形为弹性变形。例如,可以采用橡胶、塑料或硅胶等,当然其它具有较好的韧性的材料也适用于外壳的制造使用。
[0030]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折弯调节的外壳和套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刀芯;所述外壳与刀芯的前端分别开有相对应的过孔和通孔,所述刀芯外接动力装置,在外壳内相对于外壳进行旋转;所述外壳可变形折弯,相应的,所述刀芯为软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为:所述外壳由多级可相互摆动的圆环连接而成,每两级圆环之间可进行角度调节,形成蛇管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可变形折弯的调节结构为:所述外壳为柔性材料,外壳的折弯变形为弹性变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芯包括依次连接的刀体、连接轴和固定杆,形成三段式连接结构;所述刀体套接于外壳的前端,所述通孔设于刀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刨切刀配套有工作镜管,工作时所述刨切刀套设于工作镜管内。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在旋转时所述刀芯的通孔周期性地与外壳的过孔相连通,切割进入通孔内的物体。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壁上开有用于抽出通孔内物体的出口,所述出口与通孔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的尾端设有插拔机构,其通过插拔机构外接动力装置;所述插拔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固定杆的末端、另一端均匀开有至少两个插槽;所述刀芯通过插槽插接于所述动力装置上。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外科刨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具有旋转动力输出的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科刨切刀,包括可折弯调节的外壳和套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刀芯;所述外壳与刀芯的前端分别开有相对应的过孔和通孔,所述刀芯外接动力,在外壳内相对于外壳进行旋转;所述外壳可变形折弯,相应的,所述刀芯为软体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可弯曲调节的外壳结构,使刨切刀可随时适应手术中的操作需要,以准确且快速地对病变组织进行切割、清除,具有通用性好、调节方便和工作效率高的有益效果。
【IPC分类】A61B17/24, A61B17/32
【公开号】CN204863390
【申请号】CN201520256083
【发明人】张孝文, 卢颖深, 宋丽娟, 赵小龙, 刘丽, 廖文静
【申请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