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61692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
【背景技术】
[0002]干骺端骨折往往由于较强的暴力所致,常伴有粉碎性骨折,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且骨折接近或累及关节面,临床处理比较困难,易发生软组织坏死、骨感染、骨外露等,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其固定方式有多种,包括外固定支架、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接骨板和交锁髓内钉等。外固定支架的使用容易引起并发症,如钉道感染、支架松动以及骨折畸形愈合等。交锁髓内钉用于固定干骺端骨折时术中面临许多问题,包括骨折复位困难,远端锁钉距骨折端太近引起的应力集中,远端骨折块固定不牢靠以及可能出现复杂的关节内骨折需要切开复位治疗。
[0003]因此,亟需研究设计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点的干骺端固定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该加压固定器便于取出,成本低,利于骨折部分的愈合以及防止对正常骨组织的二次损伤。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所述加压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的连接部2 ;
[0007]所述第一固定部1为两个条状物4,该条状物4用于穿过干骺端的骨折部分并插入骨干中进行固定;
[0008]所述连接部2的形状为贴合于骨表面的分叉条形弯钩状,且连接部2的分叉条与第一固定部1的条状物4呈一一对应连接关系;
[0009]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设置加压固定孔5,所述第二固定部3通过加压螺钉穿过加压固定孔5固定在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上。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条状物4的形状为由根部到端部沿条状物逐渐变细的圆棒形。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条状物4的端部设置凹槽6,且槽的深度从条状物4端部沿条状物向上渐次变浅,当将该条状物4插入骨中时,该凹槽6贴合于克氏针,便于条状物4插入骨中以及克氏针的取出。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加压固定孔5沿孔周内设加压坡9。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加压坡9与孔中心线呈45-60°角。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加压固定器还包括与第二固定部相连接的牵拉部7。
[0014]上述方案中的一个优选,所述牵拉部7上设置牵拉孔8。
[0015]上述方案中的另一个优选,所述牵拉部7的形状为弯钩状。
[0016]本实用新型的加压固定器设置牵拉部,便于手术时对固定器进行牵拉,从而使固定器更好的对断骨进行固定。该牵拉部还可以设计为可去除的方式。
[00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压固定器的制作材料为钛合金。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适合的制备材料,比如可被骨吸收的材料。
[0018]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为:首先将断骨复位,在断骨上找合适的点打孔进行定位,再在定位孔的两侧根据所要使用的加压固定器上两个条状物的间距以及长度在断骨上打孔并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然后将条状物端部的凹槽紧贴克氏针插入孔中。固定完毕后,可直接将第二固定部紧贴骨干上,并采用加压螺钉进行固定,或在上述方法的最后固定过程中,还可先牵拉牵拉部,对断骨进行固定,然后再使用加压螺钉穿入加压固定孔,进行加压固定。在固定的过程中,第二固定部牵拉第一固定部,由于第一固定部的条状物已经插入骨中,因此,在牵拉的过程中,加压固定器紧贴干骺端以及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上,从而对断骨进行固定。
[0019]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压固定器一端未使用螺钉进行固定,更有益与骨折部分的愈合,且,在取出时便于取出;本实用新型采用分叉条状设计,使用材料少,成本低,便于患者接受,且,由于采用分叉条状设计,在不影响断骨部分固定效果的情况下,骨被覆盖部分减少,也利于骨折部分的愈合以及防止对正常骨组织的二次损伤。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压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条状物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压固定器的使用效果图;
[0024]附图标记:1、第一固定部;2、连接部;3、第二固定部;4、条状物;5、加压固定孔;
6、凹槽;7、牵拉部;8、牵拉孔;9、加压坡;10、骨干;11、断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以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所述加压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的连接部2 ;
[0028]所述第一固定部1为两个条状物4,该条状物4用于穿过干骺端的骨折部分并插入骨干中进行固定;
[0029]所述连接部2的形状为贴合于骨表面的分叉条形弯钩状,且连接部2的分叉条与第一固定部1的条状物4呈一一对应连接关系;
[0030]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设置加压固定孔5,所述第二固定部3通过加压螺钉穿过加压固定孔5固定在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上。
[0031]所述条状物4的形状为由根部到端部沿条状物逐渐变细的圆棒形。
[0032]如图2所示,所述条状物4的端部设置凹槽6,该凹槽6的横截面呈半月形,且槽的深度从条状物4端部沿条状物向上渐次变浅,当将该条状物4插入骨中时,该凹槽6贴合于克氏针,便于条状物4插入骨中以及克氏针的取出。
[0033]如图3所示,所述加压固定孔5沿孔周内设加压坡9,所述加压坡9与孔中心线呈60。角。
[0034]所述加压固定器还包括与第二固定部相连接的牵拉部7,所述牵拉部7上设置牵拉孔8,所述牵拉部7的形状为弯钩状。
[0035]本实用新型的加压固定器设置牵拉部,便于手术时对固定器进行牵拉,从而使固定器更好的对断骨进行固定。
[003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加压固定器的制作材料为钛合金。
[0037]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为:首先将断骨11复位,在断骨11上找合适的点打孔进行定位,再在定位孔的两侧根据所要使用的加压固定器上两个条状物4的间距以及长度在断骨11上打孔并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然后将条状物4端部的凹槽6紧贴克氏针插入孔中。固定完毕后,可直接将第二固定部3紧贴骨干10上,并采用加压螺钉进行固定,或在上述方法的最后固定过程中,还可先牵拉牵拉部7,对断骨11进行固定,然后再使用加压螺钉穿入加压固定孔5,进行加压固定。在固定的过程中,第二固定部3牵拉第一固定部1,由于第一固定部1的条状物4已经插入骨中,因此,在牵拉的过程中,加压固定器紧贴干骺端以及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10上,从而对断骨11进行固定。
[0038]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固定部(1)和第二固定部(3)的连接部(2); 所述第一固定部(1)为两个条状物(4),该条状物(4)用于穿过干骺端的骨折部分并插入骨干中进行固定; 所述连接部(2)的形状为贴合于骨表面的分叉条形弯钩状,且连接部(2)的分叉条与第一固定部(1)的条状物(4)呈一一对应连接关系; 所述第二固定部(3)上设置若干加压固定孔(5),所述第二固定部(3)通过加压螺钉穿过加压固定孔(5)固定在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物(4)的形状为由根部到端部沿条状物逐渐变细的圆棒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物(4)的端部设置凹槽¢),且槽的深度从条状物(4)端部沿条状物向上渐次变浅,当将该条状物(4)插入骨中时,该凹槽(6)贴合于克氏针,便于条状物(4)插入骨中以及克氏针的取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固定孔(5)沿孔周内设加压坡(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坡(9)与孔中心线呈45-60°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固定器还包括与第二固定部相连接的牵拉部(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7)上设置牵拉孔⑶。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部(7)的形状为弯钩状。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固定器的制作材料为钛合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钉钩干骺端加压固定器,所述加压固定器包括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为两个条状物,该条状物用于穿过干骺端的骨折部分并插入骨干中进行固定;所述连接部的形状为贴合于骨表面的分叉条形弯钩状,且连接部的分叉条与第一固定部的条状物呈一一对应连接关系;所述第二固定部上设置若干加压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加压螺钉穿过加压固定孔固定在与干骺端相连的骨干上。该加压固定器便于取出,成本低,利于骨折部分的愈合以及防止对正常骨组织的二次损伤。
【IPC分类】A61B17/66
【公开号】CN204971529
【申请号】CN201520353528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熊静, 赵旭
【公开日】2016年1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