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漏水的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965阅读:7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漏水的水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使用的水壶,其能有效防止液体漏失,从而避免液体弄湿、弄脏水壶和周围环境,以及浪费液体。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水壶有水壶体部、手把、盖子和液体流出道等构造。在倒液过程中,常出现下列三种情形(1)液体从盖子周边渗出;(2)液体经流出道流出时,部分液体沿流出道外侧面流失;(3)倒完液体后,残留在流出道外口边沿的少量液体也沿流出道外侧面流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水壶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壶,它能有效防止液体漏失。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水壶由水壶体部、手把、盖子、弯管组成,其中弯管为液体流出道,手把位于水壶体部一侧,与水壶体部融为一体,并设手把侧为水壶的后面,倒液时,水壶向前面倾倒液体;盖子与水壶体部的水壶口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连接处不漏水,可分离,盖子上侧面呈盘状,为前高后低的斜面,其前端有一大孔,最末端有一浅窝,且该浅窝前半部被封盖,底部有一小孔;弯管与盖子上侧面前端的大孔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连接处不漏水,可分离,而且弯管远段弯向前下方,并不突出盖子上侧面;弯管外口→呈盘状的盖子上侧面→盖子上侧面末端的浅窝→浅窝底部的小孔→水壶体部依次连成一条液体单向回流途径。
使用水壶时,先将盖子拧开,将水壶装满水,然后拧紧盖子,水壶向前倾倒,液体由弯管流出,因盖子与水壶口、弯管与盖子上侧面前端的大孔均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故连接处不漏水;随着液体流出,水壶内压下降,空气由浅窝底部小孔内进,而不论水壶内液面是否高于小孔,水壶内液体都不能由小孔流出;因弯管远段弯向前下方,故流出液只可往前下方流下,却不能逆向上流而沿弯管外侧壁流失,为防止流出液碰到盖子上侧面,可适当延长弯管直段的长度。
倒液后,弯管外口的残留液坠落在呈盘状的盖子上侧面,进而往后进入浅窝,再经浅窝底部的小孔回流水壶内。
其中浅窝内液体经小孔进入水壶体部的方式液体直接流入水壶内或在下次倒液时被吸入水壶中。浅窝前半部被封盖,主要目的防止浅窝内液体返流到盖子上侧面,因为水壶向前倾斜大于180°才发生上述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水壶根本不需倾斜如此大的角度。
综上所述,倒液时,水壶内液体只可由弯管流出,并向前下方流下,注入既定容器中,倒液后,弯管外口残留液经液体单向回流途径返回水壶内。因而液体不漏失,同时不用担心液体从盖子周边和小孔流出而小心奕奕倒液。


图1是本水壶的盖子上侧面俯视图。
图2是本水壶实施例纵剖面构造图。
在图中1.盖子大孔,2.盖子浅窝,3.水壶体部,4.手把,5.盖子,6.弯管,7.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手把(4)与水壶体部(3)融为一体,设手把侧为水壶的后面;盖子(5)与水壶体部(3)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盖子上侧面呈盘状,为前高后低的斜面,盖子大孔(1)位于盖子上侧面的前端,盖子浅窝(2)位于盖子上侧面的末端,且其前半部被封盖,其底部有一小孔(7);弯管(6)与盖子大孔(1)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且弯管远段弯向前下方,并不突出盖子上侧面。
最后,弯管(6)外口→呈盘状的盖子(5)上侧面→盖子浅窝(2)→小孔(7)→水壶体部(3)等依次连成一条液体单向回流途径。
倒液时,本水壶能防止液体从盖子与水壶口、弯管与盖子大孔的连接处,以及浅窝底部的小孔漏出,并阻止液体逆向上流而沿弯管外侧面流失,结果只可由弯管流出。
倒液后,残留在弯管外口的液体经上述的液体单向回流途径返回水壶内。因而在倒液全过程,液体不漏失,操作者也无须小心奕奕倒液。
权利要求不漏水的水壶由水壶体部、手把、盖子和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手把位于水壶体部一侧,并与之融为一体,设手把侧为水壶的后面;盖子与水壶体部的水壶口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盖子上侧面呈盘状,为前高后低的斜面,其前端有一大孔,其最末端有一浅窝,并且该浅窝前半部被封盖,底部有一小孔;弯管与盖子上侧面前端的大孔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且弯管远段弯向前下方,并不突出盖子上侧面;最终,弯管外口→呈盘状的盖子上侧面→盖子上侧面最末端的浅窝→浅窝底部的小孔→水壶体部依次连成一条液体单向回流途径。
专利摘要不漏水的水壶能防止液体漏失。它由水壶体部、手把、盖子和弯管组成,其中手把位于水壶体部的一侧,并与之融为一体,设手把侧为水壶的后面;盖子与水壶体部的水壶口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连接处不漏水,可分离,盖子上侧面呈盘状,为前高后低的斜面,其前端有一大孔,其最末端有一浅窝,且该浅窝前半部被封盖,底部有一小孔;弯管与盖子上侧面前端的大孔以螺旋结构紧密连接,连接处不漏水,可分离,且弯管远段弯向前下方,并不突出盖子上侧面;弯管外口→呈盘状的盖子上侧面→盖子上侧面最末端的浅窝→浅窝底部的小孔→水壶体部依次连成一条液体单向回流途径。倒液时,液体只可由弯管流出,并往前下方流下,注入既定容器中。
文档编号A47J27/21GK2910040SQ20052001646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9日
发明者李春福 申请人:李春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