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特别是指一种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
技术背景一般工业用或家庭用的吸尘器构造,其是将所吸取的杂物(灰尘、铁屑、 塑料粒、油或水)直接储存在所述的吸尘器内置的滤尘袋或收集桶中,且其完 全通过采用所述的滤尘袋或收集桶进行滤尘或分离杂物的功能;因此,所述的 现有构造的缺点在于其中的滤尘袋或收集桶很容易阻塞或集满,而需经常拆开 所述的吸尘器的机体以清洁或更换其内的滤尘袋与收集桶,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与困扰,故对所述的现有工业用或家庭用的吸尘器构造实有再改良的必要。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现有吸尘器内部的滤尘袋或收集桶内容易 阻塞或集满杂物的缺失;经过精心研究,并积个人从事所述的项产品的研究与 设计多年的经验,终于研发设计出一种崭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 造。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是 与空气分离清净机分开设置串联使用的构造,而可有效的将大部分的杂物留放 置在所述的杂物收集桶内,并维持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原有粉尘或灰烟、油 烟、水气的功能,以能提升其对空气的过滤与分离效果,并延长所述的空气分 离清净机内的过滤设备的使用时间者。本实用新型次一 目的在提供一种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构 造简单,便于拆卸组合,与便于清理桶体内所收集的杂物的构造者。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包括一 桶体与一导气盖,所述的导气盖是盖在桶体上端的开口,具有一进气口与一吸 气口,在进气口上以一导管连接延伸至工作地点,在吸气口上以另一导管连接
至空气分离清净机的进气口串联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盖包含一盖板 与在其底面的一夹层板,所述的夹层板的直径小于盖板,并在夹层板的周边与 盖板之间环设有数个气孔,所述的进气口是垂直贯穿盖板与夹层板向下延伸, 吸气口是设在盖板上而导通盖板与夹层板所形成的夹层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据 上述组合使用时,所述的杂物收集桶一端通过采用设在吸气口的导管与空气分 离清净机连接,另一端通过采用设在进气口的导管延伸到工作地点,对杂物进 行间接的吸取工作;启动时,空气会先经杂物收集桶后再进入空气分离清净机 内的后排出;此时,是利用空气的负压一并将杂物吸入,其中绝大部份的杂物 会留放置在桶体内,仅有一些较细微的灰尘或油(水)气会随空气被吸入空气 分离清净机内,再由空气分离清净机内所设的过滤设备进行二次或多次的过滤 或/与分离的工作,以能提升其对空气的清净效果,并可延长所述的空气分离清 净机内的过滤设备的使用时间,而不必经常更换、清洁,达省时省工的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1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l的组合剖面图; 图3为图1的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I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化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化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变化使用状态示意图(三)。附图标记说明10-空气分离清净机;20-杂物收集桶;30、 40-导管;11-进 气口; 21-桶体;22-导气盖;23-圆筒形滤网;24-漏斗形滤网;25-底层滤网;211-脚架;212-粉尘排出口; 213-阀体;221-进气口; 222-吸气口 ; 223-盖板;224-夹层板;225-气孔;226-夹层空间;227-延伸管;2211-小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10的杂物收集 桶20构造,主要是包括由一桶体21与一导气盖22组成,所述的导气盖22是盖在桶体21上端的开口,具有一进气口 221与一吸气口 222,在进气口221上 以一导管30连接延伸至工作地点,在吸气口 222上以另一导管40连接至空气 分离清净机IO的进气口 11串联使用;其特征在所述的导气盖22包含一盖板 223与在其底面的一夹层板224,所述的夹层板224的直径小于盖板223,并在 夹层板224的周边与盖板223之间环设有数个气孔225,所述的进气口 221是垂 直贯穿盖板223与夹层板224向下延伸,吸气口 222是设在盖板223上而导通 盖板223与夹层板224所形成的夹层空间226。据上述组合使用时,所述的杂物收集桶20 —端通过采用设在吸气口 222的 导管40与空气分离清净机IO连接,另一端通过采用设在进气口 221的导管30 延伸到工作地点,对要处里的杂物进行间接的吸取工作;致在启动空气分离清 净机10吸气时,空气会由连接在进气口 221的导管30的外侧端吸入,吸入后 先由进气口 221直接导入冲向杂物收集桶20底部,再回流经导气盖22上的气 孔225进入其中的夹层空间226后,沿吸气口 222衔接的导管40由空气分离清 净机10的进气口 ll进入机体内的后排出。如上述工作时,是利用空气在上述吸气管路中形成的负压(吸力) 一并将 杂物吸入,又由于所述的杂物收集桶20的桶体21的直径相较在导气盖22上的 进气口221、吸气口 222与及其所衔接的导管30、 40的直径大很多,所以在桶 体21内的负压相对于导管30、 40内的负压小很多(负压与断面积成反比), 以及在通往吸气口 222的气孔225是环设在夹层板224的周边,而可与进气口 221所释放出的空气产生隔离的效果;致其中的杂物因其本身的重量大于在桶体 21内的吸力,而使绝大部份的杂物掉落留放置在桶体21底部,其余仅有一些较 细微的灰尘或油(水)气会再随空气被吸入空气分离清净机10内,再由空气分离清净机10内所设的过滤设备(可包含一层或一层以上的集尘袋或滤k网或活性碳或电极网...等,而具除尘、分离油、水或/与除臭、杀菌、增加负离子的清 净空气功能)进行二次或多次的过滤或/与分离的工作,以能提升其对空气的清 净效果。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桶20与空气分离清净机IO分离设置, 其构造简单,拆卸组合方便,打开导气盖22后仅为一简单的桶体21构造,故 而便于清理,达到省时省工的功效;且可将绝大部份的杂物收集留放置在桶体 21内,以能有效延长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10内的过滤设备的使用时间,及其 内的抽风主机的使用寿命。
再如图1与图2的实施例所示,其中且得在桶体21的内壁面设一圆筒形滤 网23,或/与在桶体21顶部开口设一漏斗形滤网24,据而能通过采用所述的圆 筒形滤网23与漏斗形滤网24的设置(可依过滤对象的不同而设置不同材料的 滤网或其网目的大小),以过滤或阻止杂物由导气盖22的气孔225吸至空气分 离清净机10内,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空气滤清功效;其次,另可在导气盖22的 进气口 221底端加设一延伸管227,据而可增进其隔离进气口 221至夹层空间 226间的距离,使被吸入的空气能由桶底缓慢的向上升,而可进一步的提升其留 置或过滤杂物的功效。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示,其中的桶体21是以脚架211 撑高,而在桶底向下设有一粉尘排出口 212,以及在捅体21的内分层的设有一 圆筒形滤网23、 一漏斗形滤网24与一底层滤网25;据上述构造使用时,其能 让空气中的粉尘被吸附在各滤网上,而其中有关底层滤网25的网目较大,以使 粉尘或杂物容易通过所述的底层滤网25后被留置在桶底,待积满到一定量后, 即可打开粉尘排出口 212上的阀体213,而轻松的将桶内的粉尘清出倒掉,达到 省力与方便使用的功效。如上述请再参阅图5与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使用数 个相同的杂物收集桶20,以串联个方式或并联的方式与空气分离清净机10连接, 或如图7所示,其在杂物收集桶20的进气口 221连接的导管30外侧端连接有 数个小导管2211分别延伸至不同的工作地点;据而,可达到提升所述的项产品 的实用性与经济价值。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 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包括一桶体与一导气盖,所述的导气盖是盖在桶体上端的开口上,导气盖具有一进气口与一吸气口,在进气口上以一导管连接延伸至工作地点,在吸气口上以另一导管连接至空气分离清净机的进气口串联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气盖包含一盖板与在其底面的一夹层板,所述的夹层板的直径小于盖板,并在夹层板的周边与盖板之间环设有数个气孔,所述的进气口是垂直贯穿盖板与夹层板向下延伸,吸气口是设在盖板上而导通盖板与夹层板所形成的夹层空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桶体的内壁面设一圆筒形滤网。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桶体的顶部开口设一漏斗形滤网。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桶体的底部设一底层滤网。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桶体的底部向下设一粉尘排出口 。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导气盖的进气口底端加设一延伸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空气分离清净机的杂物收集桶构造,主要包括由一桶体与一导气盖组成,所述的导气盖是盖在桶体上端的开口,具有一进气口与一吸气口,在进气口上以一导管连接延伸至工作地点,在吸气口上以另一导管连接至空气分离清净机的进气口串联使用;其特征在所述的导气盖包含一盖板与在其底面的一夹层板,所述的夹层板的直径小于盖板,并在夹层板的周边与盖板之间环设有数个气孔,所述的进气口是垂直贯穿盖板与夹层板向下延伸,吸气口是设在盖板上而导通盖板与夹层板所形成的夹层空间。
文档编号A47L9/10GK201042409SQ20072014787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日
发明者陈敬忠 申请人:陈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