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庭及办公用的屏风,特别是一种组合式屏 风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办公室,使用屏风组合将房间分隔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 空间,往往因为空间的变化,要求屏风之间可以实现各种不同角度的
工作位组合,包括一字型,R位屏风等。现有的屏风连接通常需要不 同方式的连接立柱或转角立柱来配合,且需附带各款连接码及扣件来 实现,故结构比较复杂,不易拆装,且在出货安装时容易遗漏某些连 接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直接通 过胶条连接两屏风间的连接结构,无需任何的连接立柱或转角立柱的 配合,且连接配件只是等屏风高度的塑料胶条,省去所有的连接码, 成本低、结构简单、拆装筒易,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组合式屏风的连接 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屏风板及屏风板两侧的至少两个屏风立柱,连接
于各屏风立柱的横杆以及直形封边,所述的直形封边为一侧有两条带 外折钩边的平行凸条形成的卡槽的柱体,所述的屏风立柱为一内腔中 设有可与直形封边平行凸条配合嵌置的有两条内折平行凸条的收口
竖槽的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还至少包括 一个一端与屏风立柱的平行凸条的两侧的嵌槽配合嵌置而另一端与 直形封边相贴紧的直连接胶条,所述的直连接胶条通过嵌入屏风立柱 的嵌槽和贴紧直角封边实现与所述各屏风立柱的可靠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通过一个一端与屏风立柱的平行凸条的 两侧的嵌槽配合嵌置而另 一 端与直形封边相贴紧的直连接胶条嵌入 屏风立柱的嵌槽和贴紧直角封边实现与所述各屏风立柱的可靠连接,
实现一字型,R位等其他任意角度的转角连接。本实用新型成本低、 结构简单、拆装筒易,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屏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方式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组件符号之简要说明
1、 屏风板 3、直形封边
2、 屏风立柱 4、直连接胶条
5、横杆
21、 平行凸条
22、 嵌槽
23、收口竖槽 31、平行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 2、 3,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的组合式屏风的 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屏风板1及屏风板1两側的至少两个屏风立 柱2,连接于各屏风立柱2的橫杆5以及直形封边3,嵌入屏风立柱 2和贴紧直形封边3的直连接胶条4。直形封边3为一有两条带外折 钩边的平行凸条31形成的卡槽的柱体,屏风立柱2为一内腔中设有 可与直形封边2平行凸条21配合嵌置的有两条内折平行凸条31的收 口竖槽23的柱体,直连接胶条4 一端与屏风立柱2的平行凸条21的 两侧的嵌槽22配合嵌置,另一端贴紧直形封边3的一侧,直连接胶 条4通过嵌入屏风立柱2的嵌槽22和贴紧直形封边32实现与所述各 屏风立柱1的可靠连接。将直连接胶条4嵌入屏风立杆2的嵌槽" 内,以直形封边3扣住屏风立杆2和转角胶条4,实现一字型、R位 等其他任意角度的转角连接,从而达到设计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内容,是为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但凡局部变 更、变化或对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的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 型的技术思想且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所不加创造性思维的推知,皆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屏风板(1)及屏风板(1)两侧的至少两个屏风立柱(2),连接于各屏风立柱(2)的横杆(5)以及直形封边(3),所述的直形封边(3)为一侧有两条带外折钩边的平行凸条(31)形成的卡槽的柱体,所述的屏风立柱(2)为一内腔中设有可与直形封边(3)平行凸条(31)配合嵌置的有两条内折平行凸条(21)的收口竖槽(23)的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还至少包括一个一端与屏风立柱(2)的平行凸条(21)的两侧的嵌槽(22)配合嵌置而另一端与直形封边(3)相贴紧的直连接胶条(4),所述的直连接胶条(4)通过嵌入屏风立柱(2)的嵌槽(22)和贴紧直形封边(3)实现与所述各屏风立柱(2)的可靠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屏风板(1)及屏风板(1)两侧的至少两个屏风立柱(2),连接于各屏风立柱(2)的横杆(5)以及直形封边(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式屏风的连接结构还至少包括一个一端与屏风立柱(2)的平行凸条(21)的两侧的嵌槽(22)配合嵌置而另一端与直形封边(3)相贴紧的直连接胶条(4),所述的直连接胶条(4)通过嵌入屏风立柱(2)的嵌槽(22)和贴紧直形封边(3)实现与所述各屏风立柱(2)的可靠连接。本实用新型成本低、结构简单、拆装简易,使用起来极为方便。
文档编号A47G5/00GK201200203SQ200820092440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9日
发明者陈少生 申请人:陈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