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特别是涉及一种不具有提把且与壶体
成为一体及其间形成间隙的罩体,更可当壶体的热度下亦能持拿壶体的茶壶,避免使用者拿持茶壶时会有烫伤的意外发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升,国人日益重视休闲活动及培养能够颐养性情的嗜好,因此喜爱泡茶、品茗的人口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闲暇之际,独自一人或三五好友相聚,沏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尝茶水甘醇芳郁,以陶冶身心性情,已经蔚为风尚。 按,公知所使用的品茗壶IO,请参阅图1所示,一般具有一壶体ll,而壶体11的一侧延伸有壶嘴12,另在相对的一侧设置有提把13,其壶体11上方设有一具有气孔盖钮141的壶盖14。在泡茶品茗时,将茶叶置入壶体11内,再注入沸腾的热开水进行冲泡,盖上壶盖14,以蕴生出茶汤,再适时将茶汤倾倒至茶盅中暂存;在倾倒时,使用者会握持提把13,将壶体11内茶汤倾斜倒出,然而,提把13与壶体11为一体,当沸腾热开水注入在壶体11静置时,其壶体11温度会传导至提把13,令使用者手部握持时,容易造成烫伤的意外发生。而当使用者手部欲持拿壶体11的提把13时,该提把13与使用者的手部为不同方向,必须先将提把13转向并利于使用者手部习惯拿取的方向,由此更增加使用者在持拿品茗壶的不便。另,提把13与壶嘴12凸出于壶体11夕卜,不易于包装,容易于包装运送过程中因碰撞而造成损坏,更让使用者无法兼顾提把13、壶嘴12与壶体11同步进行冲泡,难以达到养壶。[0004] 为改进上述品茗壶10的缺失,有业者改良一般品茗壶10的型态,于是研创出一种包括一壶体21、一壶座22与一壶盖23的品茗壶20,请参阅图2所示,该壶体21在其相对应的两侧设有提把211,底部中央设有壶嘴212,且其底部周缘设有环型凸垣213 ;该壶座22为一座体,供壶体21置放于其上,其壶座22与壶体21的接触面设有一与壶体21凸垣213的对应凹部221,供壶体21底部凸垣213嵌入,使壶座22与壶体21形成良好的密封,且壶体21的壶嘴212密贴于壶座22上;该壶盖23为一具有盖钮231的盖体,盖合于壶体21的上方,其盖钮231设有一贯穿的气孔232,其气孔232在壶盖23盖合于壶体21时,与壶嘴212相对应;此品茗壶20与一般品茗壶10冲泡茶汤的方法并无差异,唯将茶汤倒出时,使用者需以拇指和中指(图未示出)按压扶靠壶体21两侧的提把211,而中指按压壶盖21的气孔232,将壶体21移至茶盅或茶杯上方,其底部的壶嘴212对准茶盅或茶杯的开口,放开按压气孔232的食指,其壶体21内的茶汤会受大气压力的影响而向壶体21底部的壶嘴212缓缓流出。该品茗壶20的提把211持拿方式是以按压扶靠,且不用倾斜壶体21将茶汤倒出,虽不易令使用者烫伤,但因相对应提把211的设计也如一般品茗壶IO会限制使用者手部的拿取方向,仍需将二提把211转向至便于使用者手部持拿,使用上麻烦又不便,然当该品茗壶20虽为立式型态,但在包装上,亦容易于包装运送过程中因碰撞提把211而造成毁损,则该品茗壶20的设计结构亦是让使用者无法兼顾提把211与壶体21同步进行冲泡,更难以达到养壶。[0005]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品茗用的茶壶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不具有提把、更不会因壶体的热度传热亦能持拿壶体,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该茶壶包括一壶体、一可供壶体置放于其上的壶座及一盖合于壶体顶部壶口上方且具有气孔盖钮的壶盖,其中该壶体的顶部壶口周缘向外延设一不具有提把的罩体,使该罩体与壶体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一可阻隔热度传导的间隙。 藉此,当欲倒出茶壶茶水时,先将使用者手部以大拇指与中指捏握罩体,而食指按压壶盖盖钮的气孔,持握并移动壶体至茶杯上方后,再放松壶盖盖钮的气孔上方的食指,则可让茶壶茶水由壶嘴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述罩体为一套设并固定于该壶体的壶口上,使该罩体与该壶体成为连接一体,并具有间隙。 前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述壶体的壶口周缘设有外凹环面,该罩体设有与该外凹环面对应并形成组套的环凸部罩口。 前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述罩体底部为镂空状。 前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述罩体底部具有与该壶体连接一体的衔接垣,并在该罩体与该壶体其间形成中空状的间隙。 前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所述罩体可依壶体形状而配合,并为变化使用。[0015]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茶壶以罩体代替提把,其罩体与壶体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有间隙,其壶体的热度不会传导至罩体,且不用倾斜壶体将茶汤倒出,令使用者握持时不会有烫伤的意外发生。 2.本实用新型茶壶为圆筒状设计,可令使用者在任意方向均能持拿壶体,不会限制使用者握持方向,更增加使用者握持的便利性。 3.本实用新型茶壶整体造型并无凸出壶体的结构,在包装运送过程中不易因碰撞而造成损坏,易于包装。 4.本实用新型茶壶的结构设计可便于使用者达到与壶体同步进行冲泡,利于养壶的功效。[00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该茶壶包括一壶体、一可供壶体置放于其上的壶座及一盖合于壶体顶部壶口上方且具有气孔盖钮的壶盖。其中该壶体的顶部壶口周缘向外延设一不具有提把的罩体,使该罩体与壶体之间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可阻隔热度传导的间隙。藉此,当欲倒出茶壶茶水时,先将使用者手部以大拇指与中指捏握罩体,而食指按压壶盖盖钮的气孔,持握并移动壶体至茶杯上方后,再放松壶盖盖钮的气孔上方的食指,则可使茶壶茶水由壶嘴流出,更让使用者当壶体的热度下亦能以手部持拿壶体的茶壶,避免使用者手部拿持茶壶时会有烫伤的意外发生。本实用新型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习用品茗壶的立体图。图2为另一习用品茗壶的主视剖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组合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合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立体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欲倒茶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7倒茶主视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罩体与壶体连接的另一实施例分解立体图。图10为图9组合剖视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分解立体图。图12为图11罩体与壶体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手段、特点及其功效,可由以下详细实施例说明辅以附图而获进一步的了解。 本实用新型为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请参照图3、图4、图5所示,该茶壶30包括一壶体40、一壶座50与一壶盖60。 —壶体40,为手拉坏一体制成圆筒状,其壶体40底部设有环型凸垣41,其底部中央设有与壶体40内部相通的的壶嘴42,该壶体40的壶嘴42上方设有滤孔43,而在壶体40的顶部壶口 44设有一凹环面441,并在壶口 44周缘向外延设有一不具有提把的罩体45,使该罩体45与壶体40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一可阻隔热度传导的间隙46,且罩体45底部为镂空状,或如图9、图10所示的罩体45与壶体40连接的另一实施例,该罩体45底部具有与壶体40连接一体的衔接垣47,在罩体45与壶体40之间形成一中空状的间隙46,以阻隔热度 的传导,令使用者在任意方向均能持拿壶体40,不会限制使用者握持方向,更增加使用者握 持的便利性;又,该罩体45可依壶体40形状而配合,并为变化使用。 —壶座50为一座体,其上形成一承接部51,供壶体40置放于其上,并在承接部51 外周缘设有与壶体40底部凸垣41相对应的凹部52,供壶体40底部的凸垣41嵌入,使壶座 50与壶体40形成良好的密封,且可让壶体40的壶嘴42密贴于壶座50的承接部51上,以 防止壶体40内部茶水漏出。 —壶盖60,为一具有盖钮61的盖体,底部设有一盖合于壶体40顶部壶口 44的凹 环面441上方的环凸部62,而在该盖钮61设有一贯穿的气孔611,其气孔611在壶盖60盖 合于壶体40时,与壶嘴42相对应。 请参照图5、图6、图7、图8所示,在泡茶品茗时,将壶体40置放于壶座50上,使壶 体40底部与壶座50形成良好的密封,将茶叶置入壶体40内部,再注入沸腾的热开水81进 行冲泡,盖上壶盖60,以蕴生出茶汤82,静待一段时间后,使用者手部70以大拇指71与中 指73捏握罩体45,而食指72按压壶盖60盖钮61的气孔611,将壶体40移至茶盅或茶杯 80上方,其底部的壶嘴42对准茶盅或茶杯80的开口 ,放开按压气孔611的食指72,大气压 力会经由气孔611进入壶体40内部,对茶汤82施以下推的力量,使茶汤82向壶体40底部 的壶嘴42缓缓流出,即可将茶汤82倒出品尝。 再请参照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该茶壶30a包括一壶体40a、一可供 壶体40a置放于承接部51上方的壶座50及一盖合于壶体40a顶部壶口 44a上方且具有气 孔611盖钮61的壶盖60。 该壶体40a为组套方式形成,其壶体40a底部设有环型凸垣41a,其底部中央设有 与壶体40a内部相通的壶嘴42a,该壶体40a的壶嘴42a上方设有滤孔43a,而在壶体40a的 顶部壶口 44a设有一内、外凹环面441a、442a,并在壶口 44a周缘的外凹环面442a与一具有 环凸部罩口 451a的罩体45a形成套接,再经过涂抹窑烧后,其罩体45a会与壶体40a成为 连接一体,使该罩体45a与壶体40a之间形成一可阻隔热度传导的间隙(图未示出),且罩 体45a底部为镂空状,或在罩体45a底部具有与壶体40a成为连接一体的衔接垣47a (如图 12所示),令该罩体45a与壶体40a成为连接一体并在其间形成一中空状的间隙(图未示 出),以阻隔热度的传导,令使用者在任意方向均能持拿壶体40a,不会限制使用者握持方 向,更增加使用者握持的便利性;另,该罩体45a可依壶体40a形状而配合,并为变化使用。 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与本实用新型相同,可参考图5、图6、图7、图8的说明,在此 不加以详述。 经由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说明可知,该茶壶30以罩体45代替传统品茗壶 10、20的提把13、211,其罩体45与壶体40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间隙46,其壶体40的温度 不会传导至罩体45,且不用倾斜壶体40将茶汤82倒出,令使用者握持时不会有烫伤的意外 发生,且其圆筒状设计可令使用者任意方向持拿壶体40,不会限制使用者握持方向,更增加 使用者握持的便利性,另,该茶壶30整体造型并无凸出壶体40的结构,因此,在包装运送过 程中不会因设有壶嘴或提把碰撞而造成损坏,则该茶壶30的结构设计可便于使用者达到 与壶体40同步进行冲泡,更不致因长期养壶中有不慎碰撞毁损壶嘴或提把之虞,以利于使 用者可长期养壶的功效。[0045] 经由上述之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的设计可便于使用者持 拿具有阻隔热度传导的罩体45,更不易因在包装运送产生壶嘴或提把碰撞而造成损坏,实 为一具有实用且创意的设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包括一具有顶部壶口(44)的壶体(40)、一可供该壶体(40)置放于其上的壶座(50)及一盖合于该壶体(40)顶部该壶口(44)上方的壶盖(60),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40)的壶口(44)周缘延设有罩体(45),该罩体(45)与该壶体(40)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间隙(46)。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5)底部为镂 空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5)底部具有 与该壶体(40)连接一体的衔接垣(47),并在该罩体(45)与该壶体(40)其间形成中空状的 间隙(46)。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5a)为一套 设并固定于该壶体(40a)的壶口 (44a)上,使该罩体(45a)与该壶体(40a)成为连接一体, 并具有间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40a)的壶口 (44a)周缘设有外凹环面(442a),该罩体(45a)设有与该外凹环面(442a)对应并形成组套 的环凸部罩口 (451a)。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5a)底部为 镂空状。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45a)底部具 有与该壶体(40a)连接一体的衔接垣(47a),并在该罩体(45a)与该壶体(40a)其间形成中 空状的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改良的品茗用的茶壶,该茶壶包括一壶体、一可供壶体置放于其上的壶座及一盖合于壶体顶部壶口上方且具有气孔盖钮的壶盖。其中该壶体的顶部壶口周缘向外延设一不具有提把的罩体,使该罩体与壶体之间成为一体且其间形成可阻隔热度传导的间隙。藉此,当欲倒出茶壶茶水时,先将使用者手部以大拇指与中指捏握罩体,而食指按压壶盖盖钮的气孔,持握并移动壶体至茶杯上方后,再放松壶盖盖钮的气孔上方的食指,则可使茶壶茶水由壶嘴流出,更让使用者当壶体的热度下亦能以手部持拿壶体的茶壶,避免使用者手部拿持茶壶时会有烫伤的意外发生。
文档编号A47G19/20GK201536908SQ20092017896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张三乐, 张自立 申请人:张三乐;张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