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翻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923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翻炒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炒锅,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翻炒锅。
背景技术
“炒”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烹饪方式,就是将所烹食物、调味品和油等放在炒锅内,力口热时用锅铲翻动或将炒锅上下颠动,以保证食料混合均勻及受热均勻。目前餐饮行业使用 的炒锅依然是原始的炒锅,劳动强度大,每人每次只能炒一种菜肴,同时菜品质量取决于厨 师的操作水平,难以实现炒菜的标准化。
发明内容本使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利,使用安全,可实现一人多机 的自动翻炒锅,从而解决原有技术中质量控制复杂,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翻炒锅,它包括长条 形平底锅、椭圆形翻炒勺、推拉臂,椭圆形翻炒勺置于水平放置的长条形平底锅的内部,推 拉臂的一端与椭圆形翻炒勺的外侧连接,推拉臂的另一端与升降杆连接,升降杆插在转动 平移杆的定位孔中。椭圆形翻炒勺的椭圆长轴和长条形平底锅的短轴有小于90度的夹角。可拆卸手 柄设置在长条形平底锅的外侧。上下通透的翻炒勺,其底面和长条形平底锅的锅底,靠炒勺的自重,连接形成一个 简单封闭的椭圆体上空结构,以容纳食料。和传统圆形锅体不同的长条形平底锅,保证了 炒勺可以实现简单的水平往复运动,而带有内卷型底部结构的椭圆形炒勺在水平往复运动 时,由于其长轴方向和矩形锅体的短轴方向有小于90度的夹角,所以能使食料的纵向移 动、横向移动及上下翻动三个动作都能均勻地自动完成,从而代替手工使用传统圆锅炒菜。椭圆形炒勺由固定其上的推拉臂带动完成水平往复运动。推拉臂固定连接在升降 杆上。升降杆穿过传动平移杆上的间隙配合孔与传动平移杆保持水平方向上的一致运动。 所以,当传动平移杆在动力和传动系统的作用下,实现沿长条形平底锅的长轴方向水平往 复运动时,通过升降杆和推拉臂的连接传递,使得椭圆形炒勺能在长条形平底锅内的同方 向水平往复运动,实现自动翻炒。由于加热炉体位于长条形平底锅的正下方,所以长条平底锅的中心位置是受热相 对集中区域。通过锅体长度尺寸的设定和调节传动平移杆的位移量,可以保证椭圆形翻炒 勺在水平运动时,往复通过长条形平底锅的中心位置,以保证食料的受热均勻。由于升降杆的长度保证及其与传动平移杆定位孔的间隙配合,使得在炒制工艺完 成后,只需垂直向上提起由炒勺、推拉杆、升降杆三者固定连接的整体结构,就能顺利移出 长条形平底锅,完成盛菜、洗锅等工艺。为减少噪音及锅体磨损,炒勺的底部可使用铜质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其余构件均 使用不锈钢材料,以保证卫生和装置的耐用性。[0011]为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以免产生碰挂等影响操作,所以最外面的锅体手柄可方 便拆卸。开机炒菜前卸下,炒制完毕,升起炒勺后,安装上手柄,以便于移动长条形平底锅。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操作人员只需要完成调节火力、按序加 料、盛菜、洗锅等低强度简单动作,因而不仅能实现菜品质量和工艺的标准化,而且可以实 现一人同时操作若干个自动翻炒锅,炒制不同种类菜品的可能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 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侧视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图1、2、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它包括长条形 平底锅1、椭圆形翻炒勺2、推拉臂3、升降杆4、传动平移杆5、可拆卸手柄6。椭圆形翻炒勺 2置于长条形平底锅1的内部,推拉臂3的一端与椭圆形翻炒勺2的外侧连接,推拉臂3的 另一端与升降杆4连接,升降杆4插在转动平移杆5的定位孔中。椭圆形翻炒勺2的椭圆长轴和长条形平底锅1的短轴有小于90度的夹角。可拆 卸手柄6设置在长条形平底锅1的外侧。
权利要求一种自动翻炒锅,它包括长条形平底锅(1)、椭圆形翻炒勺(2)、推拉臂(3),其特征在于椭圆形翻炒勺(2)置于长条形平底锅(1)的内部,推拉臂(3)的一端与椭圆形翻炒勺(2)的外侧连接,推拉臂(3)的另一端与升降杆(4)连接,升降杆(4)插在传动平移杆(5)的定位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翻炒锅,其特征在于椭圆形翻炒勺(2)的椭圆长轴和 长条形平底锅(1)的短轴有小于90度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翻炒锅,其特征在于可拆卸手柄(6)设置在长条形平 底锅⑴的外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炒锅,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翻炒锅。一种自动翻炒锅,它包括长条形平底锅、椭圆形翻炒勺、推拉臂、升降杆、传动平移杆,椭圆形翻炒勺置于长条形平底锅的内部,推拉臂的一端与椭圆形翻炒勺的外侧连接,推拉臂的另一端与升降杆连接,升降杆插在传动平移杆的定位孔中。操作人员只需要完成调节火力、按序加料、盛菜、洗锅等低强度简单动作,因而不仅能实现菜品质量和工艺的标准化,而且可以实现一人同时操作若干个自动翻炒锅,炒制不同种类菜品的可能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1591450SQ200920241938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9日
发明者葛晓红 申请人:葛晓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