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973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奶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烹调器皿。
现有通用的奶锅是铝制带柄的锅体,锅内盛入奶液后直接置于火上加热,由于热交换不均匀,锅底温度高,锅壁受热少,奶液中一部分蛋白质粘附在锅底,形成褐色“锅巴”,而一部分奶脂上浮凝聚成一层“奶皮”,而这种固态奶皮难以通过奶瓶的奶头为婴儿吸取,皮层中含有的大量营养成份尤其脂溶性维生素A和D不能为婴儿吸收,同时用这种锅煮奶,稍不留意,奶液就会溢出锅体,造成浪费。再则,从中医角度看,直接烧煮的奶饮后极易生火,对人体健康不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奶锅,使用这种奶锅所煮的奶不糊,表层不结皮,不溢出,饮用后无上火之嫌。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案解决的。奶锅,它具有外壳、带出奶口的锅体、锅盖和手柄,锅体套入外壳内腔,锅体上沿与外壳上沿封闭连接,外壳内壁与锅体之间具有间隙,由于上沿密封,该间隙形成了外壳内腔一个可盛水的封闭式水槽,水槽的上部即外壳的上部设置注水口并配好盖,此外在锅体上部朝向出奶口一侧的另一侧沿边开有若干孔。由于锅体外部环绕水槽,故煮奶时,一方面锅底不直接置于火上,避免了中医学上火毒之嫌,另一方面改变了加热方式,即由原来的火焰直接加热改为了水温传导与蒸汽间接加热,水槽受热后,槽内水温升高,通过热传导,向锅体底部和壁部同时加热,且此时槽内产生的蒸汽由锅体上部的孔中进入锅体从而由上而下对锅中牛奶进行全方位加热,使奶液受热快速均匀,杜绝了奶脂上浮结皮同时大量蛋白质下沉结巴的现象,而且由于蒸汽气压作用奶液不会溢出锅体,实现了前文所述奶锅底部不糊,奶液表层不结层,不溢出的目的,而且最符合中医水可降火的理论。
下面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锅体,3-水槽,4-盖,5-注水口,6-孔,7-手柄,8-锅盖,9-出奶口。
参照
图1,该奶锅具有铝质薄板冲压而成的带有出奶口[9]的锅体[2]和与其上部沿边匹配并密封连接的金属外壳[1],外壳[1]内壁与锅体[2]之间间隔10~20NN,由此间隙形成了外壳[1]内水槽[3],锅体[2]上部出奶口一侧的另一侧沿边均匀地开有直径为3~8NN可使水槽[3]内加热后产生的蒸汽进入锅体[2]内以便对所盛奶液进行蒸汽加热的孔[6],该侧外壳上部引出注水口[5]上配有具密封效果的塑料或橡胶制盖[4],手柄[7]为2个,它们对称地安装在外壳[1]朝向出奶口[9]的两侧上方,铆钉固定(也可采用一根长把手柄);锅盖[8]为与锅体上沿圆径匹配的带手柄的铝薄板冲压件。由此构成的本实用新型奶锅使用时揭开盖[4],由注水口[5]向水槽[3]内注水,水面略低于进气孔[6],盖好盖[4],然后将奶倒入锅体[2],盖上锅盖[8]将其置于火上进行蒸煮。实用证明,用这种器皿煮奶不仅不必担心奶液溢出锅体,所煮牛奶保持原汁味道,不结糊,不结皮,充分保证了奶液的营养成份,用后因无“锅巴”而特别容易洗涤。倒奶时,由于水槽[3]中的水约蒸发掉了五分之三,所以水槽[3]中的水也不会从孔[6]和注水口[5]中流出。
权利要求1.奶锅,属于一种烹调器皿,具有锅体[2]、锅盖[8]和手柄[7],锅体[2]上沿带有出奶口[9],其特征在于锅体[2]上套装有外壳[1],外壳[1]内壁与锅体[2]之间具有间隙,由此间隙形成封闭式容水槽[3],锅体[2]上部设有可使水槽[3]内蒸汽进入锅体[2]内的孔[6],外壳[1]上部设有带盖[4]的注水口[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奶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孔[6]为若干个,它们均匀分而在锅体上部出奶口一侧的另一侧沿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改进的烹调器皿——奶锅,它将现有奶锅的锅体上套装一个其上沿与锅体上沿密封连接,其壳体与锅体间隔形成一个水槽的外壳,锅体上沿置有通蒸气孔,利用槽内水温与蒸汽对锅中牛奶加热,这种热交换方式快速均匀,奶液不仅不糊不结皮还不会溢出锅体,且保持了原有的营养成分。
文档编号A47J27/57GK2066701SQ90212930
公开日1990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1990年6月1日 优先权日1990年6月1日
发明者肖继增, 周双 申请人:肖继增, 周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