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191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热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热锅,属电热炊具领域。
现有的电热锅,锅体与电加热部分为整体结构,存在笨重、刷洗、维修、使用不便的弊端,锅体大时,尤为突出。其次,现有的多功能不锈钢电热锅,存在热导率低,容易糊锅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热量传递均匀、效率高、且能方便分离、组合的电热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解决方案是,它具有锅4,位于该锅下的电热炉7构成,其特殊之处是,在所述锅4的锅底上加了一层复合板5,复合板5外侧的锅底上连接了底圈6,底圈6上至少固定连接了3个与其相交的转钩8。位于电热源9周边上设槽,槽的上端面设与转钩8相对应的缺口11。复合板是铝合金板,它通过高频焊接在锅底上(锅可以是不锈钢锅,也可以是铁锅)。底圈6焊接在锅底上,转钩8与底圈可以焊接,也可以铆接。发热源由炉盘和电热丝(片)构成。炉盘周边上的槽,可以在整个周边上设置,也可以仅在缺口11的一侧附近或两侧附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技术解决方案是,它具有锅4,位于该锅下的电热炉7构成。其特殊之处是,在所述锅4的锅底上加了一层复合板5,在所述电加热炉外壳的周边上固接了内径≥复合板5直径的底圈6。这样可保证复合板5能恰当地嵌入底圈6内,使电加热炉与锅底结合紧密。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锅体的下部设复合板、底圈、转钩,并在发热源9的周边上设槽,槽的上端面设与转钩对应的缺口,或在锅体下部设复合板的情况下,将底圈设在电加热炉的周边上,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热效率高,热量传递均匀,不糊锅,锅底不变形,锅与炉结合、分离容易,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及图面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
图1中锅体4与复合板5、底圈6的连接结构放大图;图3-
图1中发热源9的俯视图;图4-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图3的b-b向剖视图;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7-
图1中锅体4与复合板5的连接结构放大图。
其中1-锅盖,2-锅耳,3-锅体,4-锅,5-复合板,6-底圈,7-电热炉,8-转钩,9-发热源,10-隔热板,11-缺口,12-炉壳,13-温控器。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
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锅4由锅盖1、锅体3构成。材质为不锈钢,锅体3的底上固定连接了由铝合金构成的复合板5。底圈6焊接在复合板周边的锅底上,底圈6的周边上均匀焊接了三个与其垂直相交的转钩8。电热炉7由发热源9、隔热板10、缺口11、炉壳12、温控器13构成,炉壳12下设支腿,其内侧自下而上设隔热板10、温控器13和发热源9。发热源9的炉丝缠绕在炉盘内,炉盘为绝缘耐热铸铝材料制成,其周边上均匀布设了三个槽,在每个槽一端的上端面设了三个缺口11,与转钩8相对应。隔热板10通过螺丝连接在炉壳12上。炉壳12与发热源9之间是温控器13。使用过程如下。烹调时,使转钩8对准缺口11,向一个方向旋转一下,则转钩8卡在发热源9的炉盘槽内,这时锅4与电热炉7紧密连为一体,接通电源,即可烹调、做饭。若使锅与炉分离,则往相反方向转,使转钩8再次对准缺口11,上提锅4即可达到目的。因铝复合板的作用,使锅底与炉接触紧密,热效率提高,热量传递均匀,避免了不锈钢锅底因受热不均,锅底变形和糊锅现象的发生。
实施例2,参考图6、图7。该例与上例的区别是,只有铝复合板5与锅4的底连接为一体。底圈6连接在发热源9的外壳上,形成一个环形腔体,该环形腔体刚好能使锅底上的铝复合板5嵌在其内。这样锅底与发热源9之间的距离缩小,接触紧密,锅受热快而均匀。去掉了底圈上的转钩8,发热源9的炉盘上既不设槽,也不设缺口11。与例1相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1.一种电热锅,它具有锅体(4),位于该锅下的电热炉(7)构成,其特征是,在所述锅(4)的锅底上加上了一层复合板(5),复合板(5)外侧的锅底上连接了底圈(6),底圈(6)上至少固定连接了3个与其相交的转钩(8),位于电热炉内部的发热源(9)周边上设槽,槽的上端面设与转钩(8)相对应的缺口(11)。
2.一种电热锅,它具有锅(4),位于该锅下的电热炉(7)构成,其特征是,在所述锅(4)的锅底上加了一层复合板(5),所述电加热炉外壳的周边上,固接了一内径≥复合板(5)直径的底圈(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热锅,属电热炊具,它具有锅4和电热炉7构成。其特点是,在锅4的底上加了复合板5和底圈6,底圈6上连接了转钩8(或底圈6位于电热炉周边的顶部,且不设转钩8)。电热炉发热源9的炉盘周边上设槽,槽的上端面上设与转钩8对应的缺口11。具有锅与电热炉分离、结合方便,热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特点,是家庭、饭店一种理想的电热炊具。
文档编号A47J27/00GK2191607SQ9424037
公开日1995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1994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27日
发明者姜仁南, 辛桂甲 申请人:姜仁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