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型焖烧锅提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991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携带型焖烧锅提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有关于一种焖烧锅提把,尤其系针对携带型焖烧锅提把之改良构造,属于生活用品。
目前,焖烧锅之构造,大体上包含有一保温壳体及一保温盖体,将加热至适当温度之食物置于其中持续焖烧;因其具有诸多优点,所以颇受消费者喜爱,其形状及品牌颇多,不胜枚举,然而,若以其使用场合来分,大致可分为家庭型及外出携带型焖烧锅,其中家庭型大体上系于焖烧锅两侧各设有一把手供使用者握持移动焖烧锅,另外所谓“外出携带型”系指设有一提把且于提动时可以将盖体与壳体紧密盖合,如


图1A~G、图2、图3所示,系一种典型习用之外出携带型焖烧锅之提把构造示意图,当然该外出携带型也同时适合家庭中使用,所以已逐渐成为焖烧锅市场的主要产品,从图中所示,可知该等焖烧锅大体上包含有一保温壳体1、一环状框体2、一盖体3、一提把4及一内锅5等主要部件;其中该保温壳体1如图3所示系包含有外壳101及内壳102并于其中填充一种发泡断热层103而构成一可以阻断内外壳间热量传导之保温壳体1,当然外壳101与内壳102亦可由不锈焊制成一密闭且抽成真空之壳体而同样可以阻断热传导;但不管是利用真空断热或是发泡断热,该等习用焖烧锅之壳体1上方为固定盖体3及令盖体能与壳体1紧密盖合都需设有一环状框体2覆盖于该壳体1之上端;该环状框体2之后端设有一盖体固定座201供该盖体1固定,其两侧分别凸设有一提把固定座202,该提把固定座202概呈一圆柱状,其里端呈一较大之半圆形203,而外端设有一向下之凸片204;该提把4之两端里侧各设有一“C”型缺口401而外侧设有一水滴型下凹部位402并藉一水滴形盖片403予以覆盖,而“C”型缺口401与水滴型下凹部位402间则设有一圆孔404且该圆孔404之周缘上设有一缺口,该缺口如
图1A~G所示系随提把4朝下而跟着朝下;其中该提把4与环状框体2之组合方式,请参阅图2所示,必须先将提把朝下如图中假想位置所示,令提把两端由外向内扣入提把固定座202,然而向前或向后转离一角度(如图2中所示,系向后转一角度),再将环状框体2连同提把4置于保温壳体1上并予固定;上述习用焖烧锅提把在使用上,十分理想,只是在组装上须朝下而限制了该类焖烧锅之基本构造及组装顺序,亦即环状框体2必须与壳体1分开制造,且提把4务必先与环状框体2组合后,才可以再与壳体1组合;但如此之结构组合,如图3所示,其中该环状框体2与内壳102打连处A形成一缝隙,当携带摇晃而使内锅5中之汤或汁液溢出时,容易渗入缝隙中积存,时间一长,容易滋生细菌或发出异味,此乃习用外出携带型焖烧锅之最大缺点;本设计人曾设计出一种环状框体2与保温壳体1一体成型之新型焖烧锅并已另案申请新型专利,但因该环状框体2与保温壳体1一体成型而使习用如前述之提把无法适用;且习用该提把尚有一缺点,就是该提把固定座202顶面是平滑之圆柱体,所以该盖体3盖合时,其两侧之凸耳301恰置于圆柱体202上,容易左右晃动而使盖体3与环状框体2之固定容易松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携带型焖烧锅提把,该提把可与习用之焖烧锅提把相互通用且稳固性好,不易晃动。
本实用新型一种携带型焖烧锅提把,其主要系于焖烧锅保温壳体上端之环状框体两侧各凸设有一提把固定座,并于盖体两侧相对应之位置各设有一凸耳及一提把,其二末端套于该提把固定座;其特征在于该提把固定座之里端系呈半圆形,外端系呈水平圆柱形,而其中央部位藉一较小直径之半圆形衔接且最外侧末端则向下延伸一凸片,该凸片内侧两角呈圆弧状;该提把末端内侧设有一“C”型下凹部位,其外侧设有一圆形下凹部位,而其中间部位则设有一圆孔并于该圆孔周缘设有一缺口且该缺口当该提把呈水平且朝前时系朝下;如此之结构而使该提把两端得呈水平状自外往内套入该提把固定座,再覆盖一圆形盖板即可,又该提把固定座中央之较小半圆之设置而令盖板两侧凸耳盖下时,得以被引导至定位,以防其左右偏移且可以使盖体与环状框体正确且紧密地盖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环状框体与保温壳体可一体成型,使得制造成本降低;而且无缝隙,使得食物不积存,符合卫生要求;本实用新型除适合于环状框体与保温壳体一体成型的焖烧锅外,亦适用于习用之环状框体与保温壳体分开之焖烧锅使用,通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共有如下附图
图1A、B、C、D、E、F、G.系习用外出携带型焖烧锅构造之立体分解图。
图2.系习用外出携带型焖烧锅提把与环状框体之组合方式之立体示意图。
图3.系习用焖烧锅部分剖面视图。
图4A、B、C、D、E.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保温壳体、盖体及提把之立体分解图。
图5A、B、C.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保温壳体与盖体组合且提把朝上之立体分解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提把呈水平且朝前方之立体分解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提把组合于提把固定座之示意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盖体与保温壳体盖合之部分剖面示意图(亦即为图9A-A剖视图)。
图9.系本实用新型之一较佳实施例,其中该盖体与保温壳体盖合之侧视图。
图10.系图9之D-D剖视图。
图11.系本实用新型之提把之一较佳实施例之部分侧视图。
图12.系
图11之C-C剖视图。
图13.系
图11之B-B剖视图。
图中标号如下1.保温壳体10.保温壳体 101.外壳102.内壳 103.发泡断热层11.环状框体12.固定座 121.里端 122.外端123.中央部位 124.凸片 13.盖体固定座2.环状框体201.盖体固定座202.提把固定座203.半圆形204.凸片 20.盖体21.板体 22.轴销 23.凸耳3.盖体30.提把 31.C型下凹部位32.圆形下凹部位 33.圆孔34.缺口 35.盖片 4.提把401.C型缺 402.下凹部位 403.盖片404.圆孔 5.内锅A.缝隙兹结合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首先,请参阅图4A~E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携带型焖烧锅提把,其包含有保温壳体10、盖体20、提把30等主要部分,其中该保温壳体10上端之环状框体11之两侧分别设有一提把固定座12而其后端设有一盖体固定座13;该盖体20之后端亦延伸有一板体21并藉一轴销22而可固定于环状框体11之盖体固定座13上,而其两侧则分别设有凸耳23;该提把30略呈半圆形板体,如
图11-13所示,其二末端之内侧分别设有一近似“C”形之下凹部位31,其外侧设有一圆形下凹部位32,而其中间部位则设有一圆孔33并于该圆孔33周缘设有一缺口34且该缺 34当提把呈水平且朝后时系朝上(如图4A~E所示,当该提把30呈水平且朝前时系朝下,如图6所示);而前述该提把固定座12之里端121呈半圆形,外端122系呈水平圆柱形,而其中央部位123藉一较小直径之半圆形衔接且最外侧末端则向下延伸一凸片124,该凸片124内侧两角a和b(如
图10所示,系图9之D-D剖视图)呈圆弧状或倾斜面;请参阅图6、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之提把30欲与环状框体11之提把固定座12组合时,首先须令提把30摆放成水平状并令其握持部朝前,将提把30两末端略微外张,然后套入提把固定座12并使凸片124自圆孔33之缺口34穿过而置于圆形下凹部位32,如图7及
图11-13所示,再覆盖一盖片35即可;当提把30转动一角度时,即可藉凸片124卡止于圆形下凹部位32而防其脱落;又当盖体20盖合于环状框体11上时,可将提把30板成垂直或向前倾斜任一角度,都可因该“C”型下凹部位31之周缘压制盖体20之凸耳23而使盖体与环状框体11紧密盖合,当欲打开盖体20时,只须将提把30向后板动至“C”型下凹部位31之缺口朝上,即可轻易地将盖体20掀开;值得一提的是,圆孔33之缺口34开设位置不同而可令提把30得以水平时装入提把固定座12,所以可使环状框体11与保温壳体10一体成型,降低成本且不虞有缝隙累积油垢,合乎卫生要求,也可以顺利地装配组合;且该提把固定座12末端之凸片124内侧(如
图10所示)呈圆弧状或去角倾斜面,所以当提把30转动时,不会卡到圆孔33之缺口34棱角而使提把30之转动更为滑顺;又该提把固定座12之中央部位123系呈较小之半圆形,亦即其高度略低于外端122之圆柱形,所以如图8所示,盖体20覆盖于环状框体11时,该盖体20上之凸耳23恰置于前述中央部位123上且藉外端122圆柱形较高之特点而防止盖体20左右晃动,而可以更准确及更紧密地盖合;另本实用新型之构造除适合环状框体与保温壳体一体成型外,亦可适用习用环状框体与保温壳体分开之焖烧锅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携带型焖烧锅提把,其主要系于焖烧锅保温壳体上端之环状框体两侧各凸设有一提把固定座,并于盖体两侧相对应之位置各设有一凸耳及一提把,其二末端套于该提把固定座;其特征在于该提把固定座之里端系呈半圆形,外端系呈水平圆柱形,而其中央部位藉一较小直径之半圆形衔接且最外侧末端则向下延伸一凸片,该凸片内侧两角呈圆弧状;该提把末端内侧设有一“C”型下凹部位,其外侧设有一圆形下凹部位,而其中间部位则设有一圆孔并于该圆孔周缘设有一缺口,当该提把两端呈水平状缺口朝下时,自外往内将提把套入固定座,再覆盖一圆形盖板。
专利摘要一种携带型焖烧锅提把,其主要系于焖烧锅保温壳体上端之环状框体两侧各凸设有一提把固定座,并于盖体两侧相对应之位置各设有一凸耳及一提把,其二末端套于该提把固定座;该提把固定座中央部位藉一较小直径之半圆形衔接且最外侧末端则向下延伸一凸片;该提把末端内侧设有一“C”形下凹部位,其外侧设有一圆形下凹部位,而其中间部位则设有一圆孔并于该圆孔周缘设有一缺口且该缺口朝下时,可将提把套入固定座,再覆盖一圆形盖板。
文档编号A47J36/00GK2246983SQ9620354
公开日1997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1996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2月26日
发明者吴仁成 申请人:林再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